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队长;亚太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成员(前15%)
1、迷迷糊糊踏上留学路
其实从高中就有着一个留学梦,想着上了大学之后申请交换项目,由于太过繁忙就也不了了之。但是到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要走的道路才有开始重新考虑这条道路,一般不能保研的同学都会想着考研留学两手抓,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我不太想继续科研,科研的两三年和后面工作也并没有太大关系。
经过快四年的本科学习,我发自己还是很迷茫,并不知道我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就好像成长停滞不前,好似网上说的一样“我感觉我现在完全比不上高中时候的我,鲜活且充满新想法”。于是我抱着想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踏上了留学申请的道路。
2、留学地区规划逐渐清晰
先说专业,我对我自己的专业比较了解,申请也没有想着去跨专业,就申的电子,嵌入式和电子电气这种比较类似的专业。
选校其实我的想法一直在改变,我分为三个阶段来说:
①第一个阶段是刚有出国打算,想着离家近,就想着去港校和新加坡,能去新加坡最好了,不行的话就留港读书;
②第二个阶段是学校疯狂了解期,考虑港校和新加坡其实对喜欢高排名的同学来说很友好,但当我跳出亚洲,放眼欧洲和北美,我会发现世界还有很多种可能,好的大学数不胜数,我就开始考虑美加澳英;
③第三个阶段就是综合考虑安全,学制以及花费去选校:
首先是安全,相比起北美,欧洲就会相对好一些。
其次是比起一年的英学制硕士,我个人更想去读两年的,因为如果我读一年的硕士,我会“入学即秋招”,就是立马开始找工作,但是我个人并没有准备好,不想迷迷糊糊的就开始工作,而且这样留学就真的是赶完due就毕业了,这不是我想要的(但这对于想快速提高学历的同学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3、着手准备申请,提高竞争力
其实决定留学的时候我的均分是81接近82的,其实当时已经结束了2年的学习,剩下只有大三了,越高的均分对应着越优质的offer,由于学校不能刷分,于是就只能靠大三的一年,之后我便开始积极应试。
其实到了当时才发现,拿高分并不难,大部分的课程成绩是由作业和考试组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能查到答案的做完核对一下,没有答案的和同学商讨一下,作业的分基本上就能拿满。
对于考试,我们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一般考后半期的内容,而且两场考试占比相似,所以同样重要,考前将作业全部过一遍,因为很有可能出现原题,再将能找到的往年课程卷练习一下,最后临近考试前再刷一遍ppt,基本上都能拿到不错的结果。
雅思我总共考了两次,其实两次都准备都不太充分,大三的课程数量非常多,我要同时兼顾课内成绩和学习雅思,但是两者放一起无疑是课内成绩更重要,所以我将题型了解了一下就去考试了,第一次考试就只考到6(5.5),总分不到6.5这个成绩根本用不了,于是在暑假我去考了第二次雅思,而且由纸笔改为了机考,我发现我更适应机考,直接去试着考就6.5(5.5),虽然不高,但也勉强满足了欧陆的语言要求,之后我便不打算继续考雅思了。
4、竞赛是我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申请比较重要的比赛有三个,一个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个是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另一个就是与专业相关的电子设计竞赛。
我个人感觉这些比赛用处挺大的,因为它们占了我个人简历的一半篇幅,也是我动机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去多参加一下建模比赛。
建模比赛不是说限制哪个专业才能参加,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个竞赛,最开始找竞赛的途径就是在学校发的认可竞赛单上,在这个单上的竞赛获奖能保研和评奖评优加分,当然获奖难度也比较大,那如果我们只想要更多的经历其实很多竞赛也能满足,就比如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一开始是发现赛氪这个平台,能有很多大学比赛的信息,我筛选了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适合我的竞赛,其实还有很多建模比赛,但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听就感觉是范围更广的赛事,听起来含金量也高些,于是就参加了这个比赛。
参与的过程就是先找两个合拍的队友(一定要说清楚,在比赛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否则影响大家)。然后分工,我们当时是分成三个,一个人建模,一个人写作,一个人跑代码,但是等我参加完这个这些建模比赛我才发现这样其实不太合理,三个人的工作其实应该互相渗透,尤其是建模和跑代码的人也要参与写作,不然写作的同学工作量很大,而且还要花过多时间去理解模型和代码,最后留给论文润色和整体结构的修改时间就很少了,参加建模比赛基本上最后一晚是要熬夜一下的,除非前面进展很快,所以在比赛之前也要注意身体素质和休息。
最后其实我们队伍很赶,只想参加一下英语写作练练手,最后也拿到了不错的二等奖可以写到简历和动机信中。
5、offer收割季
目前拿了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隆德大学、KTH皇家理工学院+阿尔托大学、利兹大学、曼切斯特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奥胡斯大学以及最近刚来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的offer。
虽然港大和南洋理工大学的offer我狠狠心动了,但是我更偏向于去两年制的所以就不考虑一年制的项目了。
其实EIT项目的KTH皇家理工学院+阿尔托大学已经算很王牌的组合了,EIT项目它是分一个入口校和一个出口校,就是两年要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而且还有一个暑期学校,自己从列表里选择一个想去的学校,EIT包往返机票与食宿,而且这个算学分所以必须参加,听起来就很香的样子,所以还是挺推荐大家去报一下EIT项目,而且给奖也很大方。
不是特别强的同学不建议报EM项目,它一般是两年去三个学校读,但是竞争尤其激烈,而且给的奖也很少。至于很有竞争力的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的绿色电子,这基本上是我申请时的梦校了,现在我也在很纠结,这个合办项目最后拿两个学校的毕业证,而且第二年是一年的实习,几乎是所有项目中最就业导向的了,在就业市场应该很具优势,而且两年的学费和ntu一年的学费几乎持平,可谓性价比很高。
最后到现在我在offer中最满意的是隆德大学的offer。
隆德的位置位于瑞典南边,临近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学校是欧洲常见的那种学校散布在小镇里的风格,建筑也很有历史,学校也很方便门口就是电车站。关键是隆德大学是我了解过后感觉最有人文关怀的一个学校,报道日还会在哥本哈根机场安排志愿者去引导回学校(坐火车到隆德就40min左右),开学之后有两个周的活动给大家认识学校和同学,之后才开始上课,而且课程压力也相对较小,一门课是7.5ECTS,相比其他学校学分大。学校实力也很强,出过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去年学校的教授又获得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后才是费用,隆德大学保障国际学生的宿舍,有7种左右的房型可供选择,而且房租一个月4000就能下来还包水电气,而新加坡香港读一年学费加上生活费不再是之前的水平了,比之前贵很多,读下来大概要45万左右,这个费用完全可以在瑞典读两年了,所以在瑞典读书对我自己来说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个选择。
港大offer
TUMA offer
EIT offer
6、申请中的一点小遗憾
留学过程中比较遗憾的一个事是我在申请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时候,文件缺失盖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网页预览文件的时候我直接保存的,没有注意上面没有章,正确流程是要确定后让网站发文件到自己的邮箱,上面会自带学校认证过的章。但是通过申请过程我发现很多学校都要的是扫描件,所以可以在拿到有章的资料的时候就打印出来扫描保存,这样就不会出现上传章丢失,直接黑灯,不继续审核且无法重新提交资料。
7、题外话
德国的留学APS是指"Anerkennung und Zulassung ausländischer Studienbewerber",即对外国留学生申请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认可与批准过程。这是针对非欧盟国家的学生在德国申请学位课程时必须完成的一项程序。
准备APS我是为了申请TUM和NTU联合培养的项目,申请过程挺顺畅的,按照列表准备资料,在网站上预约提交资料并审核。
其中比较麻烦的一个资料是大学录取花名册,需要找学校的教务处进行开具,一般中国的学校只有中文版,需要去公证成英文的。之后,他会安排一个面审时间,申请联合培养项目只用面审,一般去北京,长三角地区可以选上海,进去之后有工作人员带着进去,首先是笔试,笔试完之后可以选用英语和德语进行聊天,就是聊一下课内的课程内容,自信从容聊天就行,气氛轻松一点,审核官都很好的,然后下一个工作日就可以收到成功的消息了。
8、为什么放弃排名高院校去了欧陆?
其实最开始我也很追求qs排名,世界知名高校去了当然是好的。
但是回顾我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规划,我想选择一个自己舒服的过程,其实不少很学术很厉害的大学,但是综合排名都不高,特别是欧陆,比如丹麦的奥胡斯大学,芬兰的阿尔托大学,意大利的米兰理工大学,都属于很强又有历史的学校。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接触欧陆留学的同学都不太在乎排名了,而是在考虑找工作以及读博,两年制感觉更有利于读博,所以qs不在前100,也有可能去选择,比如瑞典的林雪平大学。
而且之前说欧陆留学小众,但现在时代变了,欧陆不再是小众留学,反倒更多人去了欧陆,比如经常看到在offer选择时,欧陆和英国的offer,去了欧陆的offer,就拿芬兰的阿尔托大学来举例,申请者17492人,最后只录取1592人,录取率不到10%,对大多数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学校。
当然拿入学门槛来判断一个学校好不好,值不值得去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校。拿我来说,我需要一个良好的留学体验,学习和生活。这种有保障的宿舍制度能方便我很多,而且在隆德大学宿舍就有看到极光的可能,在隆德小镇这种宁静的生活感觉更能够让我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喜好,来思考未来想做的事,而不是忙忙碌碌没有成长。
我相信我去隆德的经历能让我有属于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