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浪潮下,文科生的出路似乎被逐渐“封死”。
这两天,苹果新一代耳机的实时翻译功能震撼发布。根据官方的演示,佩戴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利用耳机轻松跨越语言的障碍,甚至实现双向沟通,如此逆天的同声传译功能,简直就是曾经科幻片里的场景,让无数人期待不已。
但另一边,全球顶尖的同声传译们,后背一阵发凉——翻译这碗饭,到底还能端多久?
这还不是最伤的。就在上个月,被誉为“翻译界哈佛”的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官宣了一个地震级的消息:学院将逐步关停研究生项目,并将在2027年6月正式结束运作,全面停止招生。
生源不足、财务问题或许都是蒙特雷停招的原因,但还有另外一大诱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AI。
另一方面,作为文科的顶级名校,复旦大学也开始推行“教育教学3.0”改革,文科的招生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同时大力扩招新工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先进领域,组建6大工科创新学院。
2025年,文科生,还有路可走吗?
技术、学校、就业,全面围剿文科
苹果新款耳机的实时翻译功能,只是个开始。
可以说,随着大模型如ChatGPT、DeepLWrite的纷纷登场,AI已经慢慢脱离了最初的“机械翻译”,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译者”,而且没有脾气,不要钱,不讨薪,直接“干倒”了“翻译”——这个曾经文科生里的技术流职业。
1、文科岗位骤减,就业艰难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历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数据,应届本科生从事翻译类职业的比例从2014届的1.1%降至2023届的0.4%,近十年就业占比降幅达64%。
翻译岗位之外,许多传统的文科岗位需求大幅减少。
看看今年的招聘市场,腾讯官宣史上最大就业规模。未来三年内将新增2.8w个实习岗位,但定睛一看,今年六成岗位将面向技术人才。
华为、百度也是同理,共计狂撒3w+实习岗位,但90%集中在AI领域!
猎聘数据显示,职位数量同比上年增长较多都是技术类职能,其中算法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的同比增长均超20%。
而留给文科生的,所剩无几。
一般来说,文科专业往往没有明显的“硬技能”,也很少能获得项目实践的机会。除了部分教师、国央企事业单位外,文科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个真正对口的岗位。尤其是哲学、历史等纯文科背景的同学,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会是常态。
学中文的正在说服自己去干销售,学外语的可能跑去干了客服……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文科生靠“自嘲”来缓解现实的压力,而这背后却是深深的不甘与无奈。
偌大的文科招聘市场,留给文科生的似乎只剩下运营、教培类岗位,不仅薪资天花板明显。而且就连这些岗位,也开始明里暗里要求“有数据分析能力优先”“会Python/SQL加分”。
怪不得有人吐槽,“现在文科生好的出路就两条,一条是考编制上岸,另一条就是搞新媒体带货。”
在这一大背景下,父母反对孩子选文科,只能说是一种顺应时代大势的无奈。
2、高校断臂,从源头削减产能
看完了就业市场,再看高校。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也立马调整“产品线”。就算是“翻译界的哈佛”,也挡不住蒙特雷高翻学院被时代的抛弃。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股“文科消亡”的寒潮,早已席卷全球顶尖学府:
芝加哥大学宣布,将在2026-2027学年,砍掉一半人文社科博士招生名额,像古典学、比较文学这类专业,直接停止招生。
国内也没好到哪去。复旦大学推行“教育教学3.0”改革,直接把人文社科本科招生比例压到20%,但与之同时扩大新工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先进领域。还有西北大学、中科大、南航、川大……一长串的高校名单,都在大批量裁撤文科专业。
文科生的出路在哪?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难道文科生就只能坐以待毙?
当然不是!
1、新兴职业:“AI训练师”
最近,一个新的岗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AI训练师。
字节跳动、特斯拉、百度、阿里、华为等科技大厂都在高薪抢聘这个职位,甚至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成为认证的新职业。如字节跳动给AI训练岗开出了月薪2万~4万元、15薪;小红书也出现了AI人文训练师的岗位。
而且围绕“AI训练师”,还在衍生出多种细分的职位,例如:数据标注型AI训练师、技术型AI训练师、AI人文训练师……
可以发现,这些岗位不仅要求从业者文理兼修,有较好的文科素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发现AI推理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同时需要良好的英语能力(通常要求CET6或雅思6.0以上),以及数学、计算机、语言学等专业背景。
那么“如何从纯文科转型”,几乎成了当下大部分文科生所要面对的难题。
2、留学跨申:抢占“交叉学科”新赛道
目前国内的多数文科专业,依然偏向传统,在培养模式上也容易陷入“象牙塔”,很难和当下的就业环境结合。
对于一部分不满足本科学历,还想深造的同学来说,如果继续死磕国内考研的纯文科专业,除非毕业后选择国企、公务员、教师等文科优势单位,否则依然容易面临就业困境。
而如果想通过国内考研实现跨专业,跨考的难度又实在太大。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直接通过留学申请,冲击那些需要文科背景的交叉学科,堪称“降维打击”!
留学申请,跨专业友好
在留学申请中,跨专业申请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和国内考研不同,留学跨专业申请很少需要笔试,只要你想申请的项目没有专业限制,就有机会跨申成功。
例如不少商科专业,都是跨专业友好。指南者每年也有不少从外语跨申会计,从新闻跨申管理学或是市场营销的成功案例。只要你规划得当,适度积累相关的实习经历、项目经历,完全有机会弯道超车。
留学申请,专业选择多
海外高校的专业设置相比内地高校,本来就更细更多,再加上这两年因为行业导向,又新开了不少交叉学科。
港校文科部分交叉类专业
✅文科+AI/数据分析的相关专业有:
港大:社会数据分析社会科学硕士、地理空间数据科学理学硕士、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文学硕士
港中文:数据科学与商业统计理学硕士等
✅新媒体相关专业有:
港大:媒体、文化与创意城市社会科学硕士、市场营销学理学硕士
港理工:创新多媒体娱乐理学硕士
港城:传播与新媒体文学硕士等。
✅管理类相关专业有:
港中文:管理学理学硕士、文化管理文学硕士
港理工: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学硕士、国际管理与领导力理学硕士等。
而且文科之外,AI 、数据的影响已经几乎渗透进所有专业。
就算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如今也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不断求变。未来,AI 会跟各种各样的行业重新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未来学习、就业,都需要考虑的趋势。
在这方面,留学项目每年都有大量更新,新专业紧跟行业动态、多以就业导向,各项课程学习,可能更适用于“求学为了就业”的当下环境。
文科生如何“换道超车”?
如果确定了跨申,那么除了标化成绩,背景提升一定是当务之急。但这并不是让你去从头学写代码。而是在原先的人文底子上,增加一点技术味。比如,去学一些Python或是数据分析入门;多参加一些相关的行业实习,让你的经历和跨专业方向尽可能地产生交叉。
其次,选校策略很重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擅长方向不同,我们必须好好研究哪些学校、哪些项目喜欢有多样背景的学生,再结合往年的申请数据,筛选出既适合自己,成功率又高的项目。
另外尤其重要的就是文书。在文书申请时,一定要着重讲好“跨学科故事”。别再强调你读了多少本书,而要重点写:你是如何用人文的视角去思考科技问题的? 你为学习新技能付出了哪些努力?有任何相关的实践、科研、哪怕课程作业,都要包装成你的独特优势。
最后,指南君想说,“文科已死”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死的,是那些固守原地、拒绝变化的旧思维。活的,将是那些敢于跨界、主动用人文素养赋能新技术的“新文科生”。
文科生的优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理解人、关怀人、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个优势,找一个新技术时代的新支点。26fall的留学申请季已来,聪明人已经在开辟新的航道,如果你也想拓宽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妨赶紧准备起来,还是那句话,越早准备机会越大,越早申请概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