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正大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留学好还是保研好?”大一结束后,我常常独自在九龙湖边,望着平静的湖水,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我可以选择的路有很多:留学、保研、就业或考研?选就业?在学历日益贬值的当下,仅凭本科学历,想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难如登天。考研呢?回想起期末考前痛苦的复习经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我的犹豫,就这样聚焦在了留学与保研之间。
如果选择留学,我将有机会换一个全新的环境,体验异国的人文风情,还能圆自己一个名校梦。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更专注于职业准备,不必再被科研压力所困扰。而如果选择保研,我可以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心走科研之路,同时也省去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无数个夜晚,我辗转反侧,反复比较着两条路的得失。就是在这样的迷茫中,我开始了白天刷绩点、深夜研究留学申请的双线作战。
直到大四来临前,邮箱里突然跳出的两封邮件打破了这一切。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两个专业的offer并排躺着,像一束光,终于照进了这段悬而未决的日子。
01 锁定留学,我目标是提前批
当同龄人还在为即将到来的申请季焦虑不安时,我已经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两个热门专业的提前批录取通知。这意味着我不必参与残酷的常规申请轮次竞争,也不必在毕业季来临时手忙脚乱。
这两份录取通知书背后,是我从大二开始默默铺就的道路。
站在大二的起点,大一的新鲜感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隐隐焦虑与不确定。我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种混沌的状态。于是,我带着困惑找到了几位学长学姐。他们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与遗憾,并向我提出规划建议,而其中一个共鸣点,便是“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出去看看”。他们口中异国他乡的挑战、成长与独立,非但没有让我畏惧,反而激起了我无限的向往。
大二寒假,我开始了初步调研。我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检索,对比国内读研与海外留学的优劣。我发现对于数据科学这类前沿学科,海外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业界需求,师资力量也更加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一年制或一年半制的硕士项目时间成本更低,这让渴望早日进入行业的我心动不已。
进入大三后,我的留学规划从“想法”进入了“执行”阶段。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
大三上学期结束前完成语言考试,
-
大三下学期开始前确定目标院校清单,
-
大三暑假前完成所有申请材料准备。
这个时间表比常规申请者提前了几个月,因为我瞄准的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提前批录取。这些地区的顶级大学通常在每年7—9月就开放提前批申请,若是能够申请成功,我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大四的实习。
回过头看,这个提前规划的决策无比正确。它让我在保研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拥有了另一个同样优质的选择。
02 留学我有两大关键秘诀
决定留学后,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是否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经过多方了解和慎重评估,我意识到留学申请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精准的定位、及时的院校信息以及符合要求的材料准备都极为关键。作为一个初次接触留学申请的学生,我很难凭一己之力全面把握这些复杂且动态变化的信息。
在明确自身需求后,我开始对比市场上的多家留学机构,最终选择了指南者留学。这一决定源于一次深入且专业的咨询谈话。
与其他机构顾问泛泛谈论“背景提升”和“文书优化”不同,指南者的廖老师一上来就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时间规划表,以及针对我所申方向过往成功案例的定量分析报告。
他并未轻易承诺“保证录取”,而是客观地剖析了我的优势与短板,最终共同商定出一套以港三新二为核心的申请方案,让我感到踏实且可信。
签约之后,指南者的服务才真正展现出其价值。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背景提升计划,并建议我参加“花旗杯”比赛,将其拓展为一个完整的数据科学研究项目,积累项目经验,提升“软背景”。
从大三上学期起,我便在他的指导下着手推进这一计划。整个过程并不轻松,我需要补充学习SQL数据库知识,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并将它们实际应用到项目之中。
到了大三下学期,这一项目已经逐步成熟。我参加了第二十届“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并最终荣获全国三等奖。这一奖项不仅成为我申请材料中的一大亮点,更让我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了自己的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能力。
进入文书创作阶段,指南者的文书老师再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没有采用模板化的表达,而是与我就每一个项目经历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细致挖掘我在科研与竞赛过程中的思考路径和成长收获。我所提交的文书,不是在堆砌经历,而是在讲述一个真实、有思考、有温度的成长故事。
回首整个申请历程,指南者留学机构的老师们确实为我提供了远超预期的帮助。他们所提供的不仅是信息和服务,更包括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心理支持,这些都成为我申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03 保研&留学双线作战
在准备留学申请的同时,我始终没有放弃争取保研的机会。选择双线作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清醒认知之上。
我仔细分析过自己的成绩排名和专业竞争力,确认自己恰好处在保研资格的边缘地带,既有机会获得推免,但也存在落选的风险。正因这种不确定性,我决定同时做好两手准备,为自己留出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权衡双线作战的利弊时,我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思考:时间投入的可行性、申请流程的互补性,以及最终决策的灵活性。
1、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无疑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与常见的分段式日程不同,我更倾向于“阶段式专注”的策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全力完成一个主要目标。
我不会将每天机械地划分为不同任务区块,而是根据当前阶段的重心,安排整块时间专攻一项任务。例如,在雅思备考周,我完全暂停了校内的学习任务,每天从早到晚只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而在期末考前两周,我则全心投入专业课复习,确保考试成绩不受其他事务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工作模式虽然强度较大,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沉浸于当前任务,显著提升了我的学习和备考效率。
2、雅思备考
雅思备考正是这种方法的典型实践。我没有将备考任务分散到零碎时间,而是专门安排了两周时间,全心投入雅思的集中突破。
那段时间,我暂停了其他所有工作,每天从清晨开始进行听力模拟和口语练习,下午专注阅读真题和写作训练,晚上则进行综合复习和错题分析。通过这样高强度的集中备考,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最终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成绩。
3、绩点&科研
在绩点提升方面,我采取了精准发力策略。我深知专业课程成绩在保研评定中权重很高,因此在这些课程上投入了加倍的努力。除了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和实验报告,我还主动与任课老师交流请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这些努力不仅直接提升了我的课程成绩,也为后续争取老师的推荐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竞赛方面,我集中精力深度参与了3个高质量项目。其中,我主导了一个与机器学习相关的创新项目,从选题立意、技术实现到成果展示都全程参与。这种深度投入使我在文书中能够详实地展现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和收获,也在后续的面试中能够从容深入地探讨技术细节和创新点。
随着准备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留学申请和保研准备之间存在许多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
为留学而强化的英语能力,让我在阅读英文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时更加得心应手;为保研而积累的科研经历,极大地丰富了留学申请的背景资料。这种相辅相成的效果,让我的双线准备产生了1+1>2的效益。
到了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留学申请材料的准备,并在7月份新加坡国立大学开放提前批申请时提交了申请。与此同时,我的绩点排名也稳步提升,虽然仍在保研边缘,但希望已经大大增加。
如今回首这段双线作战的经历,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却给了我无比宝贵的安全感和选择主动权。我知道无论保研结果如何,我都已经为自己准备了一个优质的备选方案。这种安全感反而让我在准备保研夏令营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04 未来的选择与思考
就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offer下来后的两天,我收到了夏令营的“优秀营员”通知,保研的最终结果也即将揭晓。朋友们常问我:“你会选择哪条路?”说实话,直到这一刻,我还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从经济角度考虑,留学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新加坡国立大学两个专业的学费加上生活费,总计需要约50万人民币。虽然这是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但我必须认真思考这笔投资的投资回报率。
我咨询了一些行业内的前辈,了解到数据科学专业在国内就业市场的前景,毫无疑问,海外名校学历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外资企业和国内顶尖科技公司中。但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国企和央企对国内研究生有明显偏好。
我很庆幸,我的家庭始终支持我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选择。父亲说:“不管最后决定如何,这个过程已经让你成长了许多。”确实如此,或许最终我可能因为费用和职业发展考虑选择放弃留学,但这段申请经历也已经给了我太多宝贵的东西。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高效工作,如何同时管理多个重要项目,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前进的勇气。
那些在图书馆刷绩点的夜晚,那些为语言考试熬夜的周末,那些反复修改文书的煎熬。所有这些付出,即使最终没有直接导向最初设定的目标,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最后,送给所有正在路上的同学: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陷入诸如“留学还是保研”的选择焦虑,总怕自己选的路不是世人眼中的“最优解”,在反复权衡中与自己较劲。
但或许,答案并不在远方,当我们放下对功利的执着,停止过度权衡,转而专注生活本身,开始早睡早起,好好吃饭,享受运动,去感受山河壮丽,去珍惜学习时灵光乍现的喜悦……自会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寻得巨大的满足。
无论选择了哪条路,认真生活的人,早已拥有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