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塌了,UCL又搞出了一个大新闻!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200多名学生遭遇“晴天霹雳”:明明手握Offer,却因学校突然停发CAS而无法入学,甚至要被迫延期一年。
UCL又出新幺蛾子!
今年UCL的CAS发放速度确实慢得超出预期,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一开始大家还只当是单纯的流程延迟,没想到现在情况更糟——UCL居然直接停发CAS了。
大家都知道,没有CAS就没法办理英国签证,签证办不下来,自然也就没办法按时去UCL报到入学。
眼看着快到开学时间了,有人已经飞到英国,租好房子、交完学费,满心期待开启留学生活,结果收到“不能读”的通知!从满心期待跌到谷底的落差,换谁,就问谁不会崩溃。
面对学生的焦虑,UCL近期发邮件回应,说正在和内政部沟通争取更多CAS名额,承诺有消息会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可等待的日子对受影响的同学来说,每分每秒都是折磨。
但是,UCL怎么会捅出这么大的窟窿的?从回应看,停发CAS的原因是超发offer,已经超出UKVI给的CAS配额,这使得部分申请者就拿不到CAS了。
就像UCL邮件里说的,“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申请和录取,远远超出预期”。
简单举例说:UCL某专业计划招生200人,如果只发200枚offer,可能会有50个人鸽了UCL,从而导致UCL招生人数不足。
被鸽怕了的UCL今年一不做二不休超发了offer,本来招生200人直接发250个offer出去,做好了被鸽的准备。
哪知道,今年拿到offer的人都要来了,但UKVI给到UCL的CAS配额只有200个啊,这就导致剩下50个学生没办法拿到CAS了。
目前UCL给出的应对办法是积极申请增加CAS配额,但这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之前,UCL就有过撤销con offer的情况,今年又停发CAS,看来UCL也并不如大家所说的那么“水”,某种程度“吃香得很”啊!
但指南君还是真心希望没收到CAS的同学,都能尽快拿到CAS入学UCL,目前来看有几种补救措施:
·联合其他学生发声:受影响学生团结起来。集体、理性地向UCL招生办公室、相关院系乃至学生会进行正式沟通,要求校方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比如:提供延期入学保证、豁免相关费用或协助寻找替代院校等,是当前最直接的压力渠道。
·同步准备备选方案:鉴于事件解决的不确定性,强烈建议受影响学生立即启动备选计划。
可以申请defer到26fall入学,立即向UCL提交延期入学申请,并争取获得书面确认。
或者马上追加申请其他院校的26fall项目,利用当前时间差,说不定能拿到意想不到的offer。
一边爆冷一边超标
其实,这两年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英国留学开始变得不香了?
2021/2022学年中国留英学生尖峰13.5万,但到2024/2025学年仅剩10.4万,较去年暴跌23.2%,比疫情前2019/2020学年(11.96万)还低13%!
而UCL在申请季也出现了先发拒信后重发offer的情况,都说英国招不到人,为何还会招生超标呢?
根据UCL公布的申录数据来看,尽管总申请人数有波动,但实际录取人数保持稳定甚至微增。招生超标,核心原因可能在于最终确认入学的人数(入学率)远超学校预期。
可以说,在当下英国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存在,首先英国绝对是“双非”逆袭福地。相比卡背景极其严格的港新地区,英国大学(除G5等顶尖校外)的录取门槛相对灵活,让很多“双非”背景或GPA不算顶尖的同学看到了冲击QS前50的希望。
另一方面,随着港新热度飙升,很多同学采取“港新冲刺+英国保底”的策略。但香港出offer早、留位费高且期限短,学生常面临“放弃offer等梦校,最终落空”的风险。
许多学生在最后关头为避免失学,会选择接受英国的offer,导致英国大学的最终入学率反而提升。因此,尽管互联网上英国热度看似不高,但并非无人问津。
尽管入学人数没有减少,但各大院校的申请人数从24fall开始确实在明显下降。为了吸引生源,26fall申请季,英国院校正在主动放低姿态,持续刷低申请门槛。
-
谢菲尔德大学明确表示,大部分专业不再需要提交推荐信和个人陈述了。
-
除了申请材料的简化,不少英国院校在申请门槛上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让步。
-
KCL开始拥抱双非院校,今年明确工程学院和信息学院接受双非院校学生申请;
-
利兹大学List名单也新增了16所院校,部门院校还降低了分数要求。
-
埃克塞特大学直接取消了list限制......
目前公布26fall申请要求的院校并不多,指南君预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降低身段。不过不同梯队院校的策略会有所不同。
QS排名70以后院校:
这些院校的主要申请者,大多来自211的GPA85以下和双非的GPA80+的同学。这些学生的申请策略往往是拿英澳当保底的同时冲刺港五院校。
*指南者平台上该类院校申请画像
而英国院校申请流程既没有澳洲简单,QS排名也没有澳洲院校高,还要在拿到offer后尽快交留位费,因此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放弃英国,直接拿澳洲保底性价比更高。
很显然谢菲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学习澳洲,选择取消PS要求的方式来降低申请难度。当然为了争取足够生源,指南君预测这些学校也会拉长留位费的递交时间进一步和澳洲院校竞争。
王爱曼华布:
这几所院校虽然不缺申请者,但是在入学率上遇到了困境,根据指南者25fall与24fall的入学率对比,除了华威大学,其他院校入学人数均在下降,尤其是KCL直接跌破10%。
KCL录取的大多为985/211学生,但是KCL相比于其他伦敦院校排名不占优,比港新同层次院校花费又高,确实性价比不足。这也是今年KCL接纳双非的主要原因。
可以预见,今年和KCL同层次英国院校可能都会采取放宽List限制的方式,以保证学生的接offer率。
G5精英校:
这几所院校根本不需要考虑学生申请量以及入学率等问题,它们更在意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足够强硬。
因此指南者预计,它们会坚守传统,继续高度重视文书和面试,因为申请者的软实力和学术潜力是其核心筛选标准。
26fall,谁更适合申请英国
26fall,英国申请门槛如果真的降低,申请人数会回升吗?指南君认为,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回暖!核心原因有三:
01 心理负担与申请成本双降
申请材料简化,如谢菲尔德大学取消文书要求,让硬件背景(院校、成绩、语言)成为主要筛选依据,既提高透明度,也给学术优秀但软实力弱的学生更多机会。
加上英国多数院校免申请费,文书省略进一步降低成本,“多投多试、先拿offer 再选”的策略更易实现,吸引更多人尝试。
02 英国留学性价比回升
港新留学热度推高成本,一年制硕士总费用接近50万;而英国除伦敦外,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地一年开销仅35-40万,成本差距缩小。同时,英国的文化底蕴、沉浸式英语环境及欧洲地理优势,吸引力仍不可替代。
03 英国高校 “宽进严出”
放宽申请扩大筛选基数,但毕业标准不降低,部分学校甚至加强考核以保学术声誉。就业市场上,G5、王爱曼华等名校的品牌、教学质量与校友网络,并未因短期门槛调整而贬值。
2026fall,什么样的人更适合申请英国?
不擅长“卷”软背景的同学
对很多同学来说,留学申请通常是一场长达一至两年的“全方位备战”。不仅要努力维持高GPA,还要奔波于大厂实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之间,生怕某一项成为短板。这种“卷背景”的过程,既耗费精力,也加重了心理与经济负担。
而在这种无需文书的申请机制下,招生官的审核重心更多落在“可量化”的硬指标上:本科院校背景、GPA、相关课程成绩等等。这意味着,只要你学术基础扎实、专业成绩过硬,即使没有华丽的课外活动包装,也同样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
如果你的背景恰好属于“成绩不错,但履历简单”的类型,那么26fall的英国无疑是一次值得把握的机会。
双非高分选手
港新地区尤其是港三新二的申请每年都难出新高度,不仅对院校背景卡得严,对均分、语言、实习科研等也全面设下高门槛。对于双非院校出身但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来说往往在港新申请中难以突围。
像KCL放出放宽List限制的信号,那么同等级的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也都会有所行动,为双非学生提供更宽广的上升通道。
更重要的是,英国录取更加注重专业匹配度和学术潜力,而非单纯卡院校背景。双非同学完全可以通过突出自己的专业排名、高分专业课程等方式,增强自己的申请形象。
临时转战留学赛道者
对于考研党和就业党来说,到明年2-3月发现结果不理想,“临时起意”转留学赛道,英国会有更多可操作空间。
相比港新地区院校大多提前一年开放、且热门专业早在首轮就招满的情况,英国很多高校,尤其是QS前50中的多数学校,仍会在次年三、四月甚至五月之后继续接受申请,并持续发放offer。
英国申请材料足够简单,只需快速准备成绩单与毕业证明等必需材料,即可提交申请,等拿到offer后集中冲刺语言考试,可以有效缓解失学焦虑。
写在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国申请周期较长,热门院校和专业仍可能提前满位,因此建议一旦决定就尽快投递,避免盲目等待。
变化是常态,洞察趋势、精准定位的人永远是赢家。在26fall这个申请季,英国正在变为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项,这种转变值得每一个申请者认真思考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