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在港大,就业才是头等大事!”逛了5天招聘会我发现,文科不友好、不会粤语者更吃亏.
指南者留学 2025年11月10日
阅读量:1026

 

文 | W学姐

 

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师范)
GPA:
4.22/5
语言成绩:
托福88.0、六级520.0
录取院校
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3
录取时间:
2025-01-13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历史学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4-12-10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5-03-26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北京市某中学历史教学组实习教师

欧亚文化研究所国际法助理

 
竞赛:

第九届首师大历史学院学术成果征集比赛:《民国前期北平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点击查看学姐录取背景、个人经历)

 

哈喽宝子们!我是Wang学姐,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

 

转眼间,作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专业的授课型研究生,开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从最初对港岛生活的憧憬又略感陌生,到如今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节奏。这段时间里,我和许多新生一样,像海绵般迅速吸收着来自生活、职业与学业的多重养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在港大真实的、鲜活的体验与观察。

 

在课程压力中蓄力前行

 

 

许多人认为授课型硕士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但在港大,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这种“温和感”更像是一种对学术深度和广度上的淬炼。

 

我先就自己在读的中国历史研究专业给大家提供可以参考的范例。

 

首先,HKU对文科硕士的阅读量与思辨要求很高,因此课程负担不仅表现在期末的论文上,更集中体现在平日的阅读量上。

 

港硕的一学期课程数在4-6门课,和内地本科一学期的11门课相比,课程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每门核心课程的每周阅读量都相当可观。

 

 

课前,老师会发布相对应的阅读材料,每门课阅读材料少则百来页、多则数百页,涵盖该专题所在学术领域的权威研究以及诸如手稿笔记、繁体点校、日英文的原始文献。

 

这需要学生不仅仅是“读完”,更要批判性地阅读、带着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去消化,以便你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在教授单开的研讨会中和同学进行思想碰撞。

 

虽然课程压力大,却能实实在在听到真东西,学到真本事!

 

 

教授们对课程极认真且充满热情,为了减轻我们的课前准备压力,他们会精心从书海中挑选最精华、最切中要害的部分,给我们列出课程大纲便于课中把握重点。课后还会提供课上讨论问题的回答参考,非常欢迎学生们与老师交流。

 

一个半月下来,我最大的收获绝非知识点的堆砌,而是学术热情和历史思维的升华。

 

其次,HKU对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非常多样化。

 

 

我与不少其他专业的朋友交流过,大家都赞同压力并非来自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分散在整个学期,可能会以topic discussion、seminar、presentation、group work、case analysis等多种形式呈现。

 

比如法学院的同学会有很多案例讨论的任务;商学院同学出于课程特殊性,需要把一学期掰成六学期上;音乐系的同学则需要每周参与活动排练等等。

 

这种持续性的考核与评估,会push你不断思考、整理和表达,虽然辛苦,但对于学术和社交能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最后,HKU会提供给学生很多与优秀学者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系里的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院内每周都会邀请不同方向的大佬来校内进行新书发布会or学术系列讲座等活动。

 

当你发现教科书上的名字变成了眼前为你答疑解惑的老师,那份压力会自然地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总的来说,学业压力是可控但需自律的。它要求你合理地规划时间,主动地深度思考,这对于任何背景的学生都是一种宝贵的锻炼。

 

理想与现实的冷热交织

 

Career Fair 初体验

 

港大的名气和职业发展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一个半月里,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五场大型Career Fair。

 

最大感受就是繁华与局限并存。现场人头攒动,名企云集,氛围极具感染力。

 

前期cedars会在邮件中发布参会企业信息以及报名链接,参展企业以在港本地的公司和外企居多,而金融、科技、快消是绝对的主角。

 

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而言,这种体验是“冷热交织”的。

 

“热”在于你能感受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蓬勃生机;“冷”在于真正对口我们专业的岗位凤毛麟角,大多数机会集中在职能岗位。

 

现场的HR大多都会介绍企业的职位需求,其中一部分会收简历,但更多需要学生自己去官网投递。

 

因此,Career fair更多是给学生与从业者、潜在雇主提供直接对话的机会。

 

HKU还会专门为学生准备职业发展及面试指南讲座。

 

文科生的突围策略

 

 

首先主动转化技能。由于我的专业历史确实不够“有市场”。

 

因此,在与雇主交流时,我会避免简化自己的学历背景be like“我学中国历史”,转而去强调自己通过学术训练或实习经历获得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清晰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的深度等等。这些是许多行业都看重的基本素质。

 

其次是瞄准特定领域,对写作、研究、文化理解要求高的岗位是我们尤其可以重点关注的。

 

最后,调整求职心态。Career Fair更像是一扇窗,让你了解市场需要什么,进而思考如何将自己“包装”和“塑造”成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期待一份完美对口的工作从天而降。

 

 

 

找工作方面的个人经验

 

 

依我的经验来说,Career fair并不必然或者很难为你带来实打实的就业机会,但你可以借此训练自己与雇主的沟通能力,甚至当作免费的语言一对一训练机会。

 

在沟通方面,我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交流技巧,在此提供给大家。

 

首先可以尝试以“贵公司XX岗位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注重何种个人素质?”“哪些技术或能力是硬指标?”“行业培养人才的路径是怎样的?”等问题开启话题。

 

随后根据对方的回答延伸话题,关注对方提到的具体项目或职责,结合自身经历,进一步分享自己对该岗位的理解来展示自身能力与匹配度。

 

最后可以尝试加一下HR的联系方式,方便后实习或其他机会续跟进。

 

当然,对于找工作这件事,还是需要自己多多关注各大官网信息,及时投递的。

 

港硕的多元给了我很多信心

 

 

通过与几位学姐学长的交流,我发现中国历史研究专业的出路远比想象中宽广,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他们的去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01、深造读博

 

少部分学长姐会选择前往欧美或留在香港的学校攻读博士学位,从此走向学术研究道路。

 

如果你本身很想继续学术研究,建议申请时关注mphil的信息,ma的培养周期并不完全利于学术研究,同时可以考虑两年的兼读来拓宽研究时间。

 

02、直接就业

 

其余最主要的出路还是进入教育行业。无论是语言研究还是历史研究,这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流向,包括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内地中小学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或教务人员等工作。

 

其次就是进入文化/传媒领域。有人进入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媒体机构从事内容策划、编辑、研究等工作。

 

大家可以关注HKU的博物馆研究专业,是很强的专业,雇主声誉也很好,可以尝试申请。

 

但也不乏成功进入大厂、咨询等行业的同学,他们凭借的是扎实的语言、分析能力和丰富的相关领域实习经历。

 

03、考公考编

 

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考取内地或香港(部分是local)的公务员,在文化、民政等部门发挥所长。

 

文科专业在这个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很多可能但竞争确实激烈。

 

我认为关键在于个人如何结合兴趣与职业规划从而探索和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一个半月的观察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内地同学与国际生以及本地生在就业考量上有着显著差异。

 

内地学生目标通常非常明确和集中,且焦虑感会很强。绝大多数同学的规划紧紧围绕着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我们更关注企业是否提供工签、薪资水平、公司平台以及在粤港澳的长远发展机会。

 

求职目标地高度集中在香港和内地一线城市。我们的焦虑更多来自身份转换(从学生到牛马)和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一个“最优解”。

 

国际生or本地生的选择显得更为多元和松弛

 

不少人会考虑Gap Year去旅行或者尝试一些短期的、非传统的项目,也会继续读其他感兴趣的MA。他们对工作的定义不局限于大公司,在地域上他们的选择也是倾向全球性的“派遣”类工作。

 

我认为这种差异背后是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和人生阶段目标的不同。

 

当自己焦虑时,不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接触,也会很大程度减少焦虑和迷茫感。职业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赛道,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很少干到老,因此多元的视角本身就是港大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港大,从陌生到从容

 

 

作为典型的北方人,我自身彻底适应香港的生活用了一个月时间,我身边广东或深圳的同学就相对更快。

 

适应陌生环境的速度因人而异,但面对的生活方面的挑战是类似的。

 

证件办理

 

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办卡规划,利用好零碎时间,会增强掌控感。比如学生八达通、银行卡、HKID、学生卡、租房合同等等。

 

建议苹果用户直接申请学生八达通电子版,发卡速度很快,而且港铁和小巴价格确实小贵,对于学生八达通,拿卡快是王道。

 

安卓用户一定要搜好官网支持电子版的手机型号,有品牌的pro和普通版都会不同,因此准确快速申请实体or电子很重要。

其他卡的攻略大家自行Google~我就不赘述了。

 

 

建立生活秩序

 

我们在一座新城市的陌生感大多来自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感。这就要在实际生活中建立“锚点”,便于平衡生活和学习的比重。

 

快速熟悉住处附近的超市、街市和地铁站,形成固定的生活轨迹。学会使用 Octopus(八达通)和本地常用的手机App,这些小事的熟练能极大地消除漂泊感。

 

在学校生活也是同理,多多实地走几遍熟悉HKU的3D地形,熟悉图书馆、教学楼、自习室的使用规则。

 

 

提前搭建好生活的规律性,可以多多主动与班上的内地同学和本地同学交流,也参加一些兴趣社团,最好能够与身边朋友结成搭子的关系,很有助于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减少孤独感和陌生感。

 

同时,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定期的视频通话,在情绪上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支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规律作息,不做老鼠人!

 

饮食方面

 

港岛的饮食比较贵,而且菜真的很少,建议同学们平衡食堂时间和自己做饭时间。

 

如果近期饮食缺少蔬菜,就可以自己做饭,一顿做出两顿的量,这样能减少做饭时间,就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参与活动,比如到添马公园等宽阔的公共场所进行户外运动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在命运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我们都很准时。

 

一个月也足以让大家触摸到港大学习和香港生活的规律。压力与机遇并存,迷茫与清晰交替。

 

在这座中西交融、新旧交替的城市和学府里,希望大家能立足于自己特定的生活区域,提高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感,然后再去慢慢品味香港和HKU的魅力。

 

END

 

 
 
 
 
 
 
 
 
 
 
 
 
 
老师
我是 的搭档
联系我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