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家长观点的第十一期,我们邀请到了指南者留学学员陈同学的父亲。陈同学的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当孩子长大后需要进行一些重要决定时,比如留学,他们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只是起到建议、引导作用。
学员背景—陈同学
本科背景
厦门大学 金融学
GPA:87 雅思:7 GMAT:700
录取学校(2022年秋季入学)
Q:研究生教育有何不同?
首先,我和孩子的母亲都认为本科阶段的教育偏向通识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孩子对于社会和行业建立初步的认识;而研究生教育更偏向精英教育,对于孩子深耕某个行业或取得更高的成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作为跳板,弥补本科阶段对于学校、专业的缺憾。
伴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孩子想要获得一份高薪资、高技术、有良好前景的工作,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学历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经过研究生教育后,孩子在就业时候能够有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多样化的选择,不仅局限在某个行业、某个地区,更高的回报也会随之而来。
Q:海外教育有何不同?
首先,我对于海外与内地的教学方式都给予肯定,但是内地的教育可能更偏向于应试教育,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而是用更高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快速获取知识、融入社会;而海外教育会更偏重人格、道理等底层逻辑的构建,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更有助益。
Q:您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是?
其实与大部分家庭教育相似,我的孩子在本科之前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流程,也会在课后进行一些课外辅导。但是我感觉与其他家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我们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在进行一些重大决定时,家长起到的都是建议、引导作用,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更改自己的意愿。
当然,这类型的教育需要家长从小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会主动地和我们分享他的想法,也会在我们的建议下认真思考每个决定的利弊。同时我们也会时常鼓励孩子沿着自己的想法走,不需要后悔曾经做过的决定。
Q:回顾孩子的申请季,您有何感想?
在高考前夕我们就曾有过让孩子留学的念头,但综合考虑了花费、本科成绩、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我们还是决定让孩子先在国内读本科,再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完成孩子留学的心愿。因为孩子在国内接受了超过十年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去接触另一个文化,体验世界的多样性。也希望孩子能够接触其他方式的教育,我们相信留学经历能够极大帮助孩子的长期发展。
所以大一的时候我们就与孩子商定,留学目的地以欧美国家为主,后来随着国际形势、新冠疫情、留学预算等因素,我们逐渐把留学目的地更改为新加坡、中国香港。而到了大三、大四的准备和申请环节,由于我们对于留学准备、申请过程等并不太了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实时跟紧孩子的进度并给予鼓励。
虽然孩子早早地就完成了申请准备,例如在去年5月就结束了雅思和G等标化考试,在8月完成了申请材料的准备,但在漫长的申请季中,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上风声鹤唳的氛围,孩子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尤其是去年9月,孩子面试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化金融项目失利后,他时常会对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感到迷惑,这里也要感谢指南者的老师对孩子作出的专业性的开导。申请季中我们除了经常与孩子通话外,也建议孩子进行实习/旅游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去年的11月24日,孩子如愿收到港大金融学项目的offer。其实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首先我们了解孩子和指南者留学的实力,相信他一定能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其次我们也更心疼孩子在整个申请阶段所付出的精力,希望他能够好好地休息。
留学的准备过程可以说是孩子在高考填报志愿后,第二次独立完成人生大事的决策,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孩子的成长,并对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收到的回报感到欣慰。
Q:您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是?
因为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求职方向,所以在研究生教育结束后,他大概率会直接就业,我们也相信孩子能够权衡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留学期间,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利用研究生阶段的1-2年时间,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希望孩子能够好好珍惜最后作为学生的时光,在香港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本心,无问西东。
步入社会后,孩子可能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自由、放松,所以我们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