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指南者留学·Z同学
19fall新加坡国立大学园林建筑学硕士
作为21年毕业的留学生之一,去年五月,我踩着疫情再次爆发之前最后的宁静回了国。
NUS承袭着新加坡一如既往的快节奏,同班同学们早在研二上学期就着手准备投递简历。对那时的我而言,工作仍属于遥不可及的未来,我尚未仔细思考过毕业后要如何继续我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我或许能够肆意构筑自我意义极强的设计城堡,但那与现实仍存在极大的鸿沟。
设计专业的学生总是被迫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中进行取舍,我同样也是如此。因而那段时间,我一边忙于应接不暇的ddl,一边焦虑着我应该去什么地方。
01
走,还是留?
大多数留学生或许都犹豫过是留在当时所处的国家,还是回到自己的祖国。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事实上,我能适应新加坡的生活,或许适应得还算不错。我喜欢新加坡的食物,习惯于新加坡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熟悉西海岸与东海岸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听惯了独具风格的Singlish,景观专业在新加坡似乎也有着足够广阔的前景——唯一的问题在于,我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某种儿时略显单纯和天真的愿望,我渴望带着我所学会的一切回到家乡,像是故事里兜转了一圈的旅人,风尘仆仆,扛着满兜家人或许未曾见过的礼物,兴高采烈地敲开家门。
做出回到家乡工作这个决定的初衷,或许来自于我的外公。他是家乡本地的地方史研究者和编纂者,关于这片土地的过去早已成为年幼时我耳熟能详的睡前故事。我熟悉家乡的过去,但外出求学的六年让我对它的当下逐渐陌生,甚至于在下飞机的刹那产生一种恍惚感,仿佛我所回到的并非我的家乡,而是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相比起来,我甚至更熟悉位于遥远赤道上的新加坡。
因此,出于诸多情况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我对自身未来发展、疫情影响下的求职环境、以及个人情感因素的诸多权衡,最终我顺利地进入了家乡的市规划设计院,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师的工作。
02
对景观设计未来的迷思
谈及设计相关行业的未来,近年来所能看到的新闻大多并不乐观。加班,猝死,公司压榨等等的新闻层出不穷,我在求职时也搜索过很多相关资讯,甚至一度灰心丧气,动过继续读书的念头。问题在于,我深知自己并不擅长科研,全然逃避也并非一个合适的方法。
于是,我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浏览不同的网站平台,向认识的学长姐了解行业内不同的公司,网络上也有行业前辈整理的相关公司资料等等,在求职前先做足充分准备,决定好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方向再进行投递。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从事项目方案设计,因此投递简历时考虑得更多是国企设计院和一些大型私企与工作室,最终则是选择了国企设计院。设计院与私企两者各有利弊,且不同公司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待遇也并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具体公司时可以上网去一些招聘网站或相关网站寻找员工评价,包括但不限于:
- 公司主要从事的项目类型
景观公司所擅长的项目类型并不相同,国企设计院多为综合类设计院,除了景观院之外也有建筑院、市政院、规划院等等,经手的大多是政府项目,在地性比较高,项目方向比较多。我这一年参与过的项目就包括美丽乡村、未来社区、公园设计、道路景观设计以及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工作,也有一些本院建筑和市政配套的项目;此外,其他不同的景观公司擅长的有地产类、新中式类、儿童游戏类、生态修复等等,因为景观本身是个比较综合性的专业,因此选择具体的就业方向时可以考虑自己对什么类型的项目更感兴趣,这样在后期面试与实际工作的时候也会更有热情和动力。
- 进入公司后的就业方向
除公司所擅长的方向之外,另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点是进入公司后具体的就业方向。以我们公司为例,内部主要分为方案组和施工图组。方案组是我们比较了解的,即进行前期的景观设计、绘制平面图、效果图、与甲方业主对接,产出一个设计方案后交给施工图组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则更为专业和细致,一般是进入公司后继续培训,我们在学校里基本是很少学到这方面的知识的。施工图会继续细分为绿化、土建、结构、水电等等)。
- 相关薪资、待遇等等
这一点其实在所有求职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考量。设计相关的工作加班情况确实很严重。因此,工作时长和加班相关的问题也需要在找工作之前先行了解,我个人也是考虑到身体问题,不希望加班太多而放弃向几个心仪的大公司投递简历。
有趣的是,或许是因为在新加坡学习的两年经历了太多猝不及防的ddl,我硬生生锻炼出了一套快速高效的分析和绘图方法,以及丰富到有些繁杂的软件使用技巧,因此入职这一年来,我真正加班的天数少之又少,与隔壁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工位上的同事之间仿佛相隔了两个世界。
03
留学所获得的,远不止一本作品集
关于面试过程我能分享的经验并不多,最重要的是作品集需要好好准备。坦白而言,我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自己的作品集,只是在申请研究生的作品集基础上,直接增加了在NUS时完成的项目内容——或许应该感谢NUS极其忙碌与丰富的学习生活,我甚至删除了几个在我看来并不怎么优秀的作品,完成了一本近五十页的密密麻麻的作品集。
在作品集完成的基础上,我改出了英文版和中文版两版用作投递简历使用。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对我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兴趣很高,或许是因为他们实际经手的项目中鲜少有NUS所拥有的更多元与开放的内容。我分享了我在新加坡CCNR做的生态复育项目,Jakarta做的一个垃圾掩埋场景观修复项目, COVID期间在樟宜机场做的临时性展览空间,这些在国内少能见到的项目类型在面试和求职过程中都是极大的加分项,甚至于面试结束时,面试官很遗憾地感慨,“我们这里可能没什么机会做这个类型的项目。”
诚然,设计院给人的印象偏向墨守成规,或许有些传统和古板,但面试中我能感受到面试官对国外早已司空见惯的体系与设计风格充满向往与好奇。这同样是我们留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之一,在国外留学经历的时间最终留下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投递的作品集和简历,也有我们与国内学生稍显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见识眼界。
04
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是
设计院的工作,其实与学校截然不同。
NUS里大多是研究类为主的项目,无论是CCNR的生态修复,还是Jakarta的垃圾掩埋场,我学会的更多是如何从零开始了解一个我原先可能并不熟悉的领域,依靠景观的思维方式将数据和文字变成分析图,最后变成空间。
但那时我手上的空间,终究是“空”的,无法被真实感受的。
工作后,我习以为常的研究与停留纸上的思维需要变成实际上可以使用的公园,这就导致我需要更多地去考虑要如何把具体的规范与规格加筑在虚无的空间之上。从学生思维到设计师思维的转变其实很难,但或许也是因为在新加坡的学习生活,使得这一转变对我而言并不难,我反而能更快地用自己的方式灵活地适应不同的项目要求,带领我的师父也更乐意引导我去参与更多大型项目,拥有更多实践机会。
甚至于我乐在其中——在家乡的工作,导致我所能经手的项目大多是我曾经耳熟能详的环境,有时是外公故事里勾勒的古道与斑驳的城墙。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参与了一条宋朝古道的景观修复工作和沿线乡村的美化方案设计,参与了母亲河沿河的文化景观设计,也同样参与了府城古城墙周边的绿道设计。曾经儿时仅存在于地方志记载中的文字,逐渐变成我手中的设计图纸与实际保留下的项目,我学着用在NUS时锻炼的理性与现代的思维去还原重现故乡过去的文化。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看似截然不同的两者,位于遥远赤道上高速发展的热带国家与从细雨绵绵中走来的江南小城,极端简洁的现代与斑驳陈旧的古迹,最终在我手中汇聚交集。我想起一开始打算进入景观专业的初心,是不满于故乡老城被一股脑地全部拆除毁坏,我不知道六年后的现在我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或许有,或许没有,但设计很难有标准答案,正如人生一般。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当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如既往,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