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家长观点第33期
Y同学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21fall香港大学商业分析硕士
文|指南者留学学员家长 Y同学父亲
江苏省金融国企工作
01 家庭与成长环境
我们是普通的体制内小康家庭,我和孩子妈妈都是国企员工。尽管家里面一直以来都比较节俭,但我们始终把孩子的教育投资重视程度放在首位。因为我和孩子妈妈两个人在小时候,正是因为得益于上一辈对于教育的重视,才从农村乡镇一步一步走出来,靠着学历争取到了在我们那个年代宝贵的国家户口,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在出生之时的社会层级就比我们自己小时候上了一个台阶。
孩子从小到大的发展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名列前茅。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自己比较聪明,努力倒是谈不上,我看他除了中考高考之前的一两个月,其它时间都是玩过来的;另一方面是我们肯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我应酬较多没怎么陪孩子,主要支持了资金和大方向的建议,孩子妈妈在工作之余倾注了很多时间陪伴与指导孩子。
我认为除了少数自己很懂事很自觉的学生,其他大多数尤其是在小学时,还是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的陪伴与培养。在学习方面,我们在周末与寒暑假都依据孩子的意愿,给他报了奥数、英语、作文等培训班,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自己愿意在周末和寒暑假主动地去学习,不需要靠我们强迫,如果他自己不想去的话我们也明白强扭的瓜不甜。除了学习以外,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兴趣报了很多运动与艺术,我也发现他三分钟热度,很多领域掌握了一点皮毛就不愿继续深入。优点是很多话题讲起来都能聊上几句,缺点是始终没有自己的主心骨,现在想想是白花了不少冤枉钱。
02 教育理念
一是绝不走歧路、适当走弯路。在父母指导下的正确的人生大方向上,由孩子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小方向,有些小方向走成弯路以后,反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反思、吸取教训、东山再起的思维方式。比如我的孩子在六年级时迷恋打游戏,周末借着出去打篮球的名义偷偷去网吧,被我观察到学习成绩下滑以后狠狠教训了一顿,禁足两周,这种歧路走不得。但当我发现他初中时有了自己心仪的女生以后,并没有批评与禁止,而是普及了在两性关系中作为男子汉的责任与担当、当下的学业为重,毕竟这是人生总需要经历的阶段。
二是培养独立的性格、理性的逻辑,我认为每个人的组成就是性格+逻辑。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讲,从不依赖别人的独立之性格是今后发展的基石。孩子在一年级时我每天接送他上下学,后来二年级的时候我让他在前面走,我远远跟着,锻炼他自己过马路。在我发现他逐渐能够非常谨慎地反复确认没有穿梭车辆的时候,三年级就完全让他自己一个人上学放学。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我有意识的引导他讲话与思考更有逻辑,比如他在兴高采烈的讲班上今天发生了什么趣事,我会问他:你知不知道这件事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如果主人公是你,能不能做的更好?如何用两三句话归纳这件事情?从小锻炼他理性思考的逻辑体系,能够避免过于偏激的认知、过度感性的情感,无论是与人对话还是演讲发言都有所帮助。
03 关于留学
在留学方面,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身边的很多职级更高的领导与做大做强的企业家,大多都把孩子送出国了,很多都是从中学乃至小学就出国了。我自己没有什么独到的国际视野和见解,但比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精英们普遍做出的决定总是不会错的,于是也有想要送孩子出去上学的想法。
出于家庭经济状况和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是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方案,即在国内参加高考上本科,再出去读硕士。这样的方案避免了孩子较小的年纪就出国,英语能力、独立生活所需的技能、视野的开阔程度都不够的情况下就出去,让我们家长担心,也能给孩子自我选择的空间,看他在国内读本科时自己经过研究后想去哪里读研。
有些学生可能会有自己很想去的国家,比如有个同事的小孩因为很喜欢看英剧、追哈利波特,特别想去爱丁堡大学。我家孩子自己整体来说没有特别对于哪里感兴趣,主要还是本着实用原则,即哪里的大学在排名、认可程度和性价比较高,以及生活的适应程度。因为英语不是很好,最终还是想去香港和新加坡。我和孩子妈妈因为本就担心欧美疫情和当地的排华情况,所以自然对孩子的决定大力支持。
结识指南者留学是因为孩子当时有关系比较好的学长推荐,学长也是通过指南者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势专业,毕业后进了不错的事业单位。虽然看着网上有很多优惠力度的中介机构,但还是有亲身经历者的经验最为踏实靠谱。我全程只在首次签合同时与指南者的老师接触了一次,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专业信息、各学校专业的录取名额与投递热门程度,给出了基于多年经验的靠谱推荐,在收费上我认为也是比较合理。
在申请过程中我们家长没有再参与,都是指南者的老师与孩子对接,据孩子反馈基本上一切顺利。如果有一些其他家长像我们一样,对于留学不太了解的,工作繁忙不想过多的参与过程中的,那还是很推荐指南者的。留学本来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让他自己全权负责,我们只需提供资金支持,不定期关心一下。
孩子从香港毕业回来之后,在视野上、对问题的见解上感觉有了明显的提升,据他反应对于求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下子就是硕士了,底气更足了,比他的本科保研的同学们一下领先了两年开始就业。现在很多投递我们这种待遇普通的单位的大学生,都开始有一些硕士了,本科生能通过的概率并不高,深刻地在一线感受到学历的门槛越来越高。当看到很多名企的招聘都写着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时候,我很庆幸之前做出了让孩子出去读研的决定。
漫漫人生路几十年,多花一年时间读个硕士,这辈子都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