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在卧虎藏龙的港大,老师曾获奥斯卡奖,同学的起点竟是我的目标
指南者留学 小圆 2023年01月26日
阅读量:2519

学员背景

S同学

本科背景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
GPA:85 雅思:7.5
录取学校(2022年秋季入学)
香港大学 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2021.11.03
录取时间:2021.12.23
香港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2021.11.01
录取时间:2022.01.30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文化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2021.09.30
录取时间:2021.12.17

 


今天香港下雨,但香港很少下北方那样的歇斯底里的大雨,我们住在海边,所以风很大,唯有八号风球的时候停课在家,才能看到台风卷着雨水冲刷太平山。而这种小雨天气,太平山就围绕在一篇云雾之中,在钢铁森林的顶端攒聚仙境世界。来香港已经整整五个月,第二个学期即将开始,这是我第一次坐在自己窗前回顾这奇妙的五个月。

 

 

  • 港大项目的选择

 

 

去年此时,刚过元旦,我正在香港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malcs)与中国语言文学(macll)的offer之间左右为难,lcs的offer留位费ddl正好在cll的面试日期前一天。但那是cll第一年在内地招收全日制master,我对cll的门槛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贸然放弃cls的offer。因此在一番风险纠结以后,我还是选择了lcs。在这里我也将我的纠结之中搜集到的两个专业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我知道很多文科的朋友在港校专业的选择上大同小异,所以在开始分享我的就读体验之前,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去年此时我在offer纠结和平衡背后,都有哪些因素。

 

首先,港大Lcs的全称是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y, 是比较文学系下的唯一一个专业,大家对“比较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之间的区别并不陌生,因此在研究的基本范围上,lcs更偏向世界性的研究,英文授课;而cll更偏向于中国文学的纵向研究,普通话和广东话授课,关于前者的具体学习内容下文再详细论述。

 

第二,也是很多文科生重点关注的,是考公考编的可行性。cll的官方译名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名称完全符合体制内的限制,因此目前来看,不论是在相对严格的国考,还是在地方人才引进上,cll在专业名称上的受限都更小,也更稳妥;而lcs的译名则看起来“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很多朋友关心的专业名称认证问题,目前未曾听说有改名称认证的先例,因此lcs在考公考编上有受限制的风险,不如cll更有优势,而具体的报考限制,要视地方政策和审核严格程度而定,目前未有定论。

 

因此,在港校的专业选择上,推荐大家参考的两个方向,一是专业内容是否符合兴趣爱好,二是就业方向是否符合预期。

 

尽管后续也顺利拿到了cll的offer,但是很可惜,我没有在两者之间放手做选择的机会,收到cll offer的时候我已经交了lcs的留位费。不过,进入malcs的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因此我更希望自己在境外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元和广泛,有效补充本科阶段的传统学习内容。

 

 

  • malcs就读体验

 

 

那么malcs具体的学习内容是怎样的呢?这个课程名称和项目名称一样抽象的专业,其实更偏向于理论研究,这也是在笔试面试阶段校方反复向我们强调的。

 

那时的我怀着一腔学术热情,并不知道所谓“理论性”之于“实践性”的具体体现。直到看到第一节课的reading,我才明白我们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不如说叫做“文学理论研究”,它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民族志学、文学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内容涉及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经典与新潮理论体系。

 

作为本科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相信不少文科院校或者文学院的学生,都是在浓厚的文学关怀和社会关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个人实际上在本科阶段很后悔没有系统建构人文社科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所以选择理论性更强的项目,于我而言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补充,我可能无法在以后的某一时刻如此集中地、成体系地学习这些重要的人文理论。

 

项目名称上无法体现的另一件事,是我们理论研究的对象。尽管我们是“文学与文化研究”,但是却更偏向于电影研究而非文学研究,电影和文学的比例大概是7:3,有一些课程甚至达到8:2左右。我个人觉得这一方面和香港电影产业的发达有关,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新兴大众艺术,传播面更广,冲击力更强,社会影响力更大,因此更适合作为“文化”层面的研究对象。

 

尽管我们专业偏向理论,但也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第一学期由Esther Yau老师授课的纪录片课程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我们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学习纪录片类型、伦理、鉴赏等理论知识,下半个学期则四人一组,尝试拍摄了一个1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由专业办公室出借拍摄设备,由助教老师讲解“出crew”的注意事项以及剪辑技巧,由Dr. Ruby Yang每周给予一对一的指导。

 

让人惊喜的不仅是拍摄的过程,更是在结课后的放映会上,看到同学们拍摄的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纪录片作品,如何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人、一座城市。这场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电影制作过程,更帮助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产生联系。

我们小组拍摄的是香港的菲律宾人群体,这些尝试和交流使得我们的项目拥有了独特的地域体验。有趣的是,在准备期中和期末论文,阅读其他课程的文献时,我三次读到对Dr. Esther Yau的引用,那时我才明白,我们的老师是很优秀、很杰出的电影学者。而后半学期一对一指导我们拍摄的Dr. Ruby Yang, 曾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放映会上Esther说:You don’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to have Ruby with you.

 

在为期四个月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回看我去年无法想象的这段时间,我感到,倘若我能够用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完全叙述这段旅程的全部体验,那么这段旅程的体验就不会有如此精彩。

 

刚刚开学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很多同班同学的起点,实际上是我所预期的自己的目标。有的同学有非常优秀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表达逻辑,有的同学已经开过自己的作品放映会,还有一位满头白发的白人女士重返大学,与二十多岁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什么是“现代性”。在这些同学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学术水平和学术热情,更多的是他们身上在我看来近乎传奇的人生。

 

因此这个学期我过得并不轻松,我在追赶的过程中虽然有懈怠,但也无论如何免不了巨大的压力。但好在异乡生活不仅给我带来挑战,也给我带来惊喜。在某个晚课的傍晚看到海上的晚霞滚滚飘来的时候,在探索图书馆的新科技系统的时候,在逐渐听得懂德国老师的口音的时候,在同拍摄对象一起跳菲律宾舞的时候,我都感觉到这次旅程是与以往不同的。

 

因为这次是一次“经验贴”,所以我尽可能抛开情绪的波动来讲述专业内容。如果你好奇我的“情绪化”体验,欢迎你关注我的公众号“深树与灯”;如果你好奇我的视觉体验,欢迎你来我的小红书“@穿马甲的维生素”;如果你好奇我们的纪录片作业,欢迎B站搜索“Ms. Gabreil | 我们在港大,拍了一个菲律宾人”。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准备申请的你,纠结offer的你或者是期待入学的你带来一些参考。

指南者留学老师
您正在预约联系老师
简单填写基本信息,完成导师预约
以下信息仅供导师提供定制服务,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安全
*手机号码
*目前学历
本科大四
本科大三
本科大二
本科大一
硕士在读
博士在读
其他
*留学意向地区
提交
预约成功
顾问老师将尽快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返回首页
下载指南者留学App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