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同学
指南者留学 未明学院优秀学员
录取offer:南洋理工大学 金融硕士
Steven Jobs说过,Life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我想这句话的最贴切的中文涵义就是草蛇灰线。
回想我这三年以来的实习与实践经历,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努力,在今天看来其实都是一种巧妙的预示,这些点滴慢慢连成线,最终预示着我未来选择的道路。
作为一名理工科专业的硕士,估计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要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因为和有着大量实践机会的文商科学生不同,理工科学术的科研和课业负担非常重,很难有精力跑到学校外面做一些“副业”来锻炼自己。
但我又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
三年间我做了四份实习,遍布快消、化工、制造和咨询行业。这些经历让我不仅对行业和公司有所了解,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而且为我的秋招和留学申请也都借了很多力。
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咨询行业的两份实习涉及了很多与数据处理、建模、案头调研相关的工作,这让我在申请新加坡的Msc时成功的从理工科跨到了商科,申请到了NTU的金融硕士专业。
1.化工巨头
markting
第一份实习是在本行业的化工巨头公司做的,那个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和没有经验,因此工作内容相比于之后做的实习可以说是浅尝辄止的。当时我拿着一份很不饱满的简历在应届生网站上投递,经过了一轮电面和线下一对一面试后得到了这份工作。
在marketing部门的这份实习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这是我第一次凭自己的努力迈出学校的舒适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它给予我肯定,而且我还发现自己很喜欢外资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节奏。
2.财富五百强
summer intern
第二份实习是在美国一家财富五百强做的summer intern,当时我是里面唯一的本科生,剩下的都是研二的工科生。
我在两个多月内独自负责了一个生产优化的项目,具体内容是为光纤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统计学的数据分析系统来监督改善光纤的生产。
接手项目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目标清晰,逐一解决。
我每周与老板catch-up,了解她对于这个项目的expectation是什么,各个环节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通过频繁的交流有助于我理清思路,抓住工作侧重点。
为了建立一个数据分析系统,先要为产品设立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其次从生产线和测量环节找出质量波动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有了这些内部工作的积淀后才能保障外部环节的顺利——也就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案减小客户的风险。
理清了这条逻辑链,就不难发现这个项目的本质:通过基于数据科学(分类、预测、决策)的理论来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从而对实际问题的风险和异常进行把控和尽量消除。
在生产中积累的人为经验固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精准性和可靠性,因为表观现象背后可能蕴藏的是错综复杂的机理,而人脑很难发现这种更深入的关联,这就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论不断地发现问题、优化流程。我想这也是今天的制造业在精益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着重要做的事情。
在进行该项目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我对产品生产一无所知,以及我没有很强的统计学专业背景。生产线太过复杂,对一种参数的监控就会有好几种跟踪工具。
想要完成我的工作,必须善于观察,大胆沟通,快速学习。
为了获得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以及正确的数据来源,向公司员工请教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学会问正确的问题:
面对生产线的技工,我会和他们交流某个参数的数据是怎样抓取的。
面对工程师,我请教他们某个参数是怎样定义的。
面对负责数据上传的IT,我会询问原始数据和终端数据之间的算法是什么。
通过这些交流之后,我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不同检测设备之间的关联点并匹配,然后就能快速查找到准确的数据,完成我下一步的分析工作。通过有效沟通,我能高效的获得想要的信息以及资源,对于完成工作非常重要。
在这个项目中我的另一个任务是定期召开会议,将我掌握的建模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分享给生产、质量、工程部的同事们,大家在对生产案例的讨论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在此过程中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
其一,要站在你所服务的用户角度去考虑他们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你认为的他们想要的。
比如我在第一次做PPT展示时,分享的内容比较强调概念,对统计学定理及公式的推导讲了很多,但却发现收听效果很差,同事们要么并不理解要么没有兴趣。
与他们交流后我认识到自己讲的东西太过抽象,不够贴近实际生产。
所以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将重要理论和模型结合真实生产案例展现出来,重点强调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具体操作,这样就让同事们感觉容易接受。
其二,我意识到统计学理论及模型作为一种指导质量管理的方法论也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我设计的抽样方案太过简单,并不适用于加严或放宽的特殊情况,而且也没有找出合适的模型用来指导在生产条件变化时如何确定样本容量。
所以在企业中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仅依靠方法论,更需要专业方法和生产经验的结合。
在这个summer intern的最后,我们所有intern要向公司总部的管理层做一个英文的工作汇报。那年的八个人里只有我是本科生,但是最后我的pre得了第一,我觉得我获胜的原因在于我的英文表达能力比他们都要好。
在外企工作,英语非常关键。无论是找实习还是秋招管培生,流利的口语能帮助你敲开很多公司的大门。
3.快消巨头
维护管理在线销售跟踪系统
第三份实习我选择了一家快消巨头,我的任务是维护并管理在线销售跟踪系统。
这个系统存在一个长期的问题,即在全国范围内有部分批发商客户没有进入这个系统,因而他们的进货数据和积分一直是缺失的,对此一些客户产生了不满情绪。
这份工作可以说非常锻炼与各种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因为我对接的是全国四大区域的销售总监、几十名销售队员、批发商主管以及公司内部的第三方负责人。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实习生,如何去影响他们,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我完成工作,这是我在这份经历里学到的。
首先,还是需要自己头脑清晰并且学会快速适应新环境。
在面对全新的一个领域或工作模式,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某个系统如何运作、业务模式是怎样的、哪些人负责哪些事、不同环节之间的关联是什么等等。
我当时在做了充分的“背景调查”后,又去拜访了上海当地的门店,与批发商主管和一线销售队员进行交流。
从中我发现了客户投诉的问题其实是源于各方之间工作交接的断层:批发商客户的需求反馈给了销售队员,但销售队员不能直接接触到销售跟踪系统,因而无法回应,这样就导致出现问题无法上报,而我正好是对终端客户和销售系统两者都有权限的人。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想办法让销售队员和批发商配合我的工作,完成缺失数据的录入。
首先我在全国四个大区的微信群中发布消息。
因为这些群里有大区经理在,队员们会引起足够重视。
然后我私下联系到每个销售队员。
将所有需要的内容做了一个电子模板统一邮件发送给他们,这样队员们不仅省时间而且很清楚要做什么,自然会愿意配合我完成任务。
有了来自上级的任务指派和我频繁的督促,我在两周内就收到了反馈信息,并成功将缺失的客户信息及数据录入系统,解决了这个搁置8个月的问题。
4.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PTA
第四份实习和前三份都不同,因为相比之下我的专业背景和以前做的工作职能都要跨度更大,是在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做PTA。
这份实习在找的过程中明显不那么顺利,我投了很多家咨询公司,最终才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这次经历之后,我总结得出了找咨询公司实习的几个要点:
从找实习来看,投递成功率最大的是内推和学校内部与公司合作的club。
因为咨询公司很看重target school和networking,像我们这种化工类院校其实比较吃亏,相关领域的学长姐很少,校内也没有关于咨询公司的组织或者宣讲会。
所以如果前两个渠道行不通,只能多关注各大求职网站和微信社群,不放过每一个投递的机会。
从面试准备来看,咨询公司对PTA的要求也高于其他行业的公司。
通常会有在线笔试环节,通过了之后才会去线下一对一面试,面试中也可能会问到market sizing以及数据分析这种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所以申请人要在面试之前多去看看咨询的case,借鉴一下分析思路,因为咨询公司非常看重structural thinking的能力,就是面对一个问题,要有逻辑有层次的一步步去分析和解决。
总结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实习对我未来学业和工作的影响,那就是草蛇灰线,遥相呼应。
实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尽可能小的试错成本去发现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你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不再是前辈口中的几句话,而是真正的“体会”。
也许在此过程中会经历弯路,甚至面对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内容会感到很煎熬,但是这种磨难换来的是一个人可以更快的成长、更早的认清现状,甚至有一天可能成为你逐梦的筹码。
当时的我真的没有想到实习的最后还取得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更没想到的是这段经历还会助力我两年后的留学梦。
在申请季,我之所以能从传统的化工转到热门的商科,我认为与我这些听起来“五花八门”的实习经历不无关系,在这个诸多学科的界限日趋模糊的时代,一个人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也许不再是长久不变的,而是更加多元化的。
今天你以为的“弯路”焉知不是明天的财富。趁年轻,抓住每一次机会,勇敢尝试,因为种子埋下了,终有一天会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