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已经过去了七个春秋冬夏,当年选择赴港留学,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从一所不起眼的大学毕业,到进入港大,依靠港大进入国内知名top互联网大厂,再到如今跳槽央企......
人生小满,几年职场沉浮,再复盘当年本科毕业时,面临就业与升学的交叉路口,我仍然会感谢当年的自己选择了港大;也万分感谢当年的港大选择了我......
各位同学好,我是17 fall的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项目的毕业生。很高兴在这里以一个老毕业生的身份,跟大家分享我这一路的经历,也希望能给即将申请香港留学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这里先预祝各位正处于申请季的学弟学妹们一路顺利~
“四非的我,靠狂卷实习上岸了。”
录取港大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像励志片。
我的本科背景并不太出色,是一所双非院校(现在有了“双一流”,更有同学戏称我校为“四非”院校)。2016年我读大三,和各位大三学生一样,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升学无外乎“考研&保研、留学”。
即便现在经常耳闻现在的考研怎么怎么卷,怎么怎么难,但说实话,17年的考研其实也不容易。考研的难度让我望而却步,于是乎,留学就成为我升学道路上的“必选项”。
然而考研虽难,留学也并不简单。明确升学路径以后,我的留学路就出现了三只拦路虎。
第一个,是我双非的本科背景,在当年八仙过海的港校申请中,大概只能算一个虾兵蟹将吧......
第二个,是大学在校期间的GPA。当时我的GPA大概在85,在同学之中算不上低,但综合我的本科背景,也算不上高,至少在留学申请中占不了优势,属于是不上不下的尴尬。
第三个,就是略显不足的语言。作为整个申请阶段唯一需要进行量化考试的环节,那时候的我跟现在的大家一样有着同样的误区:“雅思成绩=申请成绩”。于是当年的我反复刷雅思,前前后后考了五次左右,还因为雅思成绩被某所院校狠狠拒绝……
本以为要败在语言上了,却没想到自始至终我都在“标化”成绩的麦田怪圈里。
申请看标化吗?毫无疑问是看的。但申请只看标化吗?双非、GPA85、五战雅思,这些听起来不完美,甚至有缺憾的标化,却最终让我拿到了港大的录取。
现在跳出学生时代的“绩优主义”,其实我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实习、竞赛以及相关活动经历。申请如同求职,所谓的标化只是投出简历后初筛的标准,而真正决定能否录取的,还是个人经历之中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践。
“17年,我也在入学即秋招。”
入读港大后的第一感受,是卷。
这两年都说就业的大环境不好,求职很卷,特别是港硕一年制,很多时候都要面临入学即秋招的难题。其实在17年,就业环境还不错的时候,港硕也在入学即秋招,也在不要命似得卷。
我是在2017年9月初正式开始香港大学的Master求学之路,但是求学的当月,秋招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我刚刚入读两个星期,连同学、教室、老师都没怎么熟悉,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就已经开始进入港校进行宣讲招聘,除了大陆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还有世界各地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在港大进行宣讲。
总之在港大,名企的就业机会很多,但你的竞争也会很激烈。
当时的我基本上就是上完课就跟同学相约去宣讲会投简历,下课一边写作业一边准备中英文求职简历,往返于香港深圳准备面试,在网上找各种面试攻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刚入学的我,凭借港大研究生的强大背书,顺利在17年的秋招中拿到了某TOP大厂的暑期offer,并且实习后成功拿到留用资格。
这里插一嘴,如果不想入学就秋招的话,也是可以的。
港校的研究生项目为16个月左右,可以横跨两个秋招年度,所以也给了学生们两次秋招的机会,这是一个独特的优势。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有不少通过2017年校招早早拿到offer获得实习机会并留用,也有通过2018年校招直接获得秋招offer毕业即入职的。所以同学们要针对香港留学的特点,对自己的求职进行提早规划。
除了求职卷,学业也很卷。毕业已经很多年,但还是记得班级里985学生的逆天比例,同学们都很努力,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地向前。考试前大家熬夜复习,一起押期末试卷题目,狂赶小组作业的DDL……
最可贵的就是大家的感情都很真诚,无论是生活上、学业上还是求职上,互帮互助,有来有往。即便已经毕业多年,我和许多同学也都还有着联系。
“毕业那年,我曾想要留港……”
我是租住在香港本地人家庭的,也就是homestay。这种方式,从功利性来谈的话,是为了毕业后留港做准备。
最大的好处,是对于粤语的历练。如果你想留在香港工作,第一步或许不是过硬的学历、能力,而是熟练掌握粤语。当时我的楼下居住的是一对爷爷奶奶。我会尝试着用粤语跟他们交流,也会跟他们一起看电视,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够沉浸式练习粤语交流。能为未来在香港的就业或社交拓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人脉基础。
同时,因为我非常喜欢香港文化,本地人家庭对香港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与他们共同生活,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种传统活动中,更直观地感受香港的文化魅力。最重要的是,还能一起吃饭。远离家乡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一年的生活下来,香港的包容、繁华都吸引着我留下,于是当暑期实习结束,实习的大厂向我抛出转正邀请的时候,我却犹豫了。大厂的发展前景很好,薪水也给的足够丰厚,但这也意味着我要回到内地工作,与我留港的希冀相反。
要回内地吗?要不就留在香港试试吧.....
然而,我毕业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坎,也来自这个决定。
“我也经历过毕业即失业...”
在港大的第二次秋招,我找了一份新工作。公司在深圳,离香港很近,也很方便我日后留港。当时的我毅然而然告别了前公司,满怀希冀投入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然而我的试用期却以未通过告终。
从公司出来,几乎是天塌了的程度。经历过秋招的同学都知道,秋招拿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愿意入职也是经历过多轮比较、取舍后做出的选择,你不管不顾投入了心血、放弃那么多奔赴,但对方却觉得你不够格,这种感觉不亚于谈了一个渣男。
更何况,试用期过后,往往已经错过了秋招的黄金时间线,毕业即失业...我依旧记得那天坐在回出租房的地铁上,委屈、不甘还有对未来的迷茫,一瞬间就涌了上来。
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怎么就以不合格被拦在场外了呢?是自己不是块金子,还是这里遍地都是金子?
哭过、煎熬过,思来想去,我觉得是深圳容不下我。
一气之下,我收拾行李箱离开了深圳,从南到北,一路来到了北京。第一段不合格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本以为在北京的求职之路也该是天崩开局,但港大又再次给了我前行的底气。
来到北京,依靠港大的简历背书,曾今给我留用机会的公司不计前嫌,再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当时给出的薪资大约在年包40w左右。后来工作的这几年,实现过个人价值,加过班熬过夜,也失去了作为“大学生”清澈的眼神,逐渐成为一个职场老油条,后来也看到过不少港硕学弟学妹入职,难免会想起自己刚毕业的那段时光。
工作几年后,为了追求稳定,我跳槽至现在的单位,毕业多年,没想到换工作时,港大依旧能够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基石。据我了解,身边同学的毕业去向也都不错,有升学读博的,有留港的,也有分布在国内外各大厂中的.....
不得不说,留学就是借助平台找到人生的跳板。
对双非毕业的我来说,港大于我,是足够高、足够广的平台和起点;而前公司于我,是几近于伯乐的跳板.....
当然我上文所述都为毕业后希望回到大陆进行求职就业,如果想要留在香港求职就业,和内地求职的时间线也非常类似,但是所侧重的点有所不同。我当年也非常希望在香港求职,积累了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申请 IANG 签证。这是专门针对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的签证,首次申请无需工作 offer,有效期为2年。应届毕业生需在毕业日期起计的6个月内向入境事务处递交申请,一定要注意时间节点,不要错过申请时机;
(二)英文简历在香港求职中非常重要。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将自己的教育背景、实习经历、项目经验、所获荣誉和技能证书等清晰地展示出来;此外记得认真撰写求职信;也需要有一定的粤语和英语能力;
(三)关注求职渠道。要多留意学校的 career portal上面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和实习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招聘讲座;多多关照JobsDB和LinkedIn等平台,还可以通过简职 HK、港深求职、香港校招等微信公众号搜索一些香港的招聘信息和求职攻略。
“人生不只有速度。”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除了速度,人生的宽度和长度也很重要。
在港留学只是人生当中精彩而难忘的一站,它足以值得你付出努力,也足够你在未来细细去品味这段经历。毕业七年来,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大学给我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这段求学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背景,还带来了生活、心理上的成长和世俗的肯定。
无论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只要你们有想法,有勇气,就一定能够实现!希望你们能在美丽的香港,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