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恭喜港城,拿下港新首个生物医学学院!
自2025年1月1日起,这个新学院将凭借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及数字医学等领域的雄厚研究基础,积极响应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通过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初步评估”机构,将香港转变为国际健康和医疗创新中心。
虽然口气很大,但这次的操作更类似于港大的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只是把原有专业进行整合和调整,并没有新增专业。
背后的原因暂未可知,不过也给我们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健康、医学、老龄化以及AI交叉的部分,都会成为专业细分的重点。而这次港城走在了前面!
从去年8月宣布成立计算机学院到今年的生物医学学院,港城总是能够把握目前大家最关注的行业。除了健康生活、老龄化,处于风口的AI也在应用于各行各业,指南君大胆猜测:新学院的诞生或许会迎来生物医学和AI的结合?
另外,港城的“头像”也悄咪咪换了,从1994年-2025年经历三次迭代,这回一改往日锋利,圆弧设计外加一点活力橙,被戏称为“北极贝”,将于今年3月1日全面采用新校徽。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新面孔带来新气象,配上新校长的一系列革新动作,看来港城势要在今年的QS排名中直指前50?
为医学院铺路?
医学院?还是生物医学学院?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根本不是一回事!
医学院
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为核心,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多个领域。
通俗来讲是“培养未来的医生”,专注的领域也是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是医学院的核心课程。
生物医学学院
重点是在生物医学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涵盖了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和数字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生物医学领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生物医学学院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职业包括但不限于医学研究、药物开发、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制造等,他们的工作更多地在实验室、研发部门或相关企业中进行。
简而言之,医学院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而生物医学学院培养的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过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关注人类健康。
事实上,在此之前,港城在医学领域就展现出了创新融合的“苗头”。去年4月,学校就宣布创立数码医学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cine),希望能强化跨学科研究并引领具影响力的学术和研究进步。
所以这次生物医学学院的出现更像是顺水推舟,囊括的专业有以下三个学系:
生物医学工程理学硕士 :2024年9月16日(申请开放时间)-2025年3月31日(申请截止时间)
健康科学与管理理学硕士:2024年9月16日(申请开放时间)-2025年4月30日(申请截止时间)
神经科学理学硕士:2024年9月16日(申请开放时间)-2025年2月28日(申请截止时间)
根据指南者24fall申录数据来看,三个专业共计13位同学拿到录取,其中211和双非占比颇高,GPA也大多分布在75-85左右,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甚至有几位同学是用六级成绩申请的:
H同学,本科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GPA81.31,六级成绩471分,申请生物医学工程理学硕士拿到录取;
Q同学,本科东北林业大学,化学专业,GPA2.64,六级成绩461分,申请健康科学与管理理学硕士拿到录取。
对于晚申或考研党来说,这无疑是个“捡漏”的好机会。虽然目前新学院还没有新增专业,只是平移了一些专业,但出于完善项目配置等发展需要,未来新增数字医学等专业也不是不可能。
有望击败港科?
港校的同台对决从未停止,相比于友校的努力爬榜,港城似乎并不着急,专注于全盘布局、稳扎稳打地拉赞助、扩专业。
01 学校经费扭亏为盈
在一年一度更新的港校财报中,除了亮眼的港大以外,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打了一场翻身仗的港城。遥望过去高达14.2亿元亏损,短短两年,港城不仅弥补了亏空,还有了1.5亿元的盈利。
要说为什么亏损?主要问题还是投资失败,据内部消息透露,港城是港校中购买港股最多的大学。而关于能够扭亏为盈的关键原因,校方指出包括利息和投资回报增长、政府拨款增长、硕士课程学费和其他费用的收入增长,以及对员工招聘与研究支持的策略性支出。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收入增长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全线上涨的学费:
营运与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去年237000港币,今年261000港币,增加了24000港币;
商业及数据分析理学硕士:去年267000港币,今年300000港币,增加了33000港币;
市场营销学理学硕士:去年303000港币,今年325500港币,增加了22500港币;
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去年192000港币,今年216000港币,增加了24000港币;
数据科学理学硕士:去年297000港币,今年312000港币,增加了15000港币。
哪怕是涨幅最小的人文社科传媒专业,也是1万上下的浮动,总体而言所有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热门的专业上涨比例更大。
面对越收越多的学费,港城学子也是大喊:有钱了就冲冲QS吧!
虽然学校排名和盈利没有必然联系,但资金状况确实能影响到排名上的表现。以QS排名为例,评估时的指标教学质量、研究能力、国际化程度等等,每一项背后都需要资金支持。
如今港城的钱包“鼓起来”了,加上新开专业、或学院,自然也会投入到提升教学设施、科研经费以及引入国际师资等各个层面,最终综合实力或是排名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02 排名指标优势突出
让我们先盘点一下港城今年拿下的榜单:
亚洲2025QS排名第11,香港地区排名第三;
ABC世界大学排名第104,香港地区排名第四;
泰晤士2025跨学科排名第25,香港地区排名第二。
其中,亚洲排名指标的“国际教师比例”、“入境交换生比例”以及“外出交换生比例”位于亚洲第一,在“国际学生比例”分项更是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在“学术声誉”、“论文篇均引用率”以及“教员人均论文数量”港城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而上述这几项在2026QS排名指标权重中占比都不低。
另外,港城的软科排名也在疯涨:
2020年,港城在软科排名中的位置处于201-300之间;2022年,其排名上升至151-200;2023年,又进一步提升至101-150;而在2024年,尽管排名区间保持稳定,但港城却已悄然超越了港中文,成功晋升为香港高校中的第二名,足以说明它的潜力。
港校医学“混战”?
关注到医疗领域巨大潜力的不止港城一家,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所港校开始布局,如今港城加入战场,只能说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01 医学竞品再加一
比如,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就一直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列。2024年11月,港科成功研发四大AI医学大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而且年底还放出消息,招收大量偏AI医疗方向的全奖博士,看来是想在这方面好好做做文章。
港理工和港浸会也不甘落后,一个是和南方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一个是宣布提交新医学院建议书的战略合作伙伴,都找到了各自的医学发展“搭子”。
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在提交新医学院建议书成立筹备委员会后,2025年1月13日还公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团队成员既有本地专家,还有大湾区及内地专家,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霍顿爵士的加入,这将大大推动港浸会的发展。
02 学科排名不占优
除了外部压力外,港城自身的生物医学其实并不具备强竞争力。在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生命科学与医学前三的港校分别是香港大学(第31名)、香港中文大学(第48名)和香港理工大学(第284名),而港城已经排到了401-450名的位次。
而在生物科学学科中,港城也没有进入前三序列,这次的第3名从港理变成了港科;医学学科虽然成功挤进前三,但和港中文和港大相比,位次实在算不上优势。如今新学院创立,就看港城未来能否发力了。
对于港城来说,梅校长的走马上任确实效果显著,各项排名也是突飞猛进。25fall提前三个月开放申请,紧跟港大、港中文步伐,想必也是想掌握招生主动权,毕竟去年就是因为开得晚,别人offer库库一顿发,结果自己没招满,最后还延迟申请DDL。
目前看来,港城今年的战绩还算不错,不过即使大部分专业都能用六级成绩申请也不能轻视,尤其是分数擦线过的同学,语言没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能否上岸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背景,这种时候就更需要讲究策略,具体细节可以关注指南者留学,打破信息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