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拉达时装商贸有限公司 HR实习
科蒂贸易有限公司 品牌营销实习生
论文:对好莱坞票房成功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已经是晚上10:30了,距离波士顿大学的面试还有半小时,我坐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双手捧着一杯已经凉掉的咖啡,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一遍遍复习着提前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和问题答案。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开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默默背诵开场白。然而就在这时,我的手机突然亮起,一封新邮件的提示让我暂时忘记了这份焦虑。
条件反射般地点开邮箱,标题中“NYU”几个字母跳入眼帘。当我打开邮件正文,看到“Congratulations!”那一刻,心脏仿佛漏跳了一拍。
这是我申请季收到的第一封offer!也是来自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这不仅是我申请的第一步成功,更是一份对过去几个月所有努力的肯定。当时的情绪无法用言语形容,既是惊喜,也是释然。我默默合上电脑,平复情绪,告诉自己: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路同样需要全力以赴。
半小时后,我如期参加了波士顿大学的面试,那一天的紧张与兴奋交织成为我申请季最难忘的记忆之一。从收到纽大的录取,到坐在波士顿大学面试官面前自信作答,短短30分钟,情绪像过山车一般起伏。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出国读研的选择。回过头看,正是这封offer让我意识到,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梦想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早早计划,目标明确
相比很多同龄人,我的留学决定做得更早一些。这并不是因为我天生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而是因为本科期间,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专业选择并不适合自己。
从局限中找到方向
刚进入大学时,我选择的是一个纯文科的社科类专业。尽管专业课程理论扎实,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路径非常狭窄。要么考公考编,要么继续深造,仿佛人生的选择被限定在了几条既定的轨道上。
与此同时,身边一些选择了商科或理工科方向的同学开始实习、参与校外比赛,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可能性。在这种对比和反思中,我萌生了转变方向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场留学分享会,主讲人是一位成功申请美国名校的学姐。她提到,海外院校的申请机制更加多元,注重软背景、个人经历,而非完全依赖学术成绩。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转轨打基础
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为留学做准备,虽然当时还没有最终确定要申请哪些学校或专业,但我知道自己需要从基础做起,逐渐累积优势。以下是我的申请准备时间线:
大一
明确留学方向,初步了解申请流程和要求;
大二上
在系统学习了雅思课程之后,首次参考,出分6.5参加商赛,为后续实习积累项目经验;
大二下
开始积累实习经验,明确目标职业方向;二刷雅思考试,出分7;
大三上
与留学中介签约规划,集中积累实习经验,参加商赛;
大三下
参加科研项目补充专业相关性,继续补充有关实习;
大三暑假
系统学习GRE课程,参加GRE首考,并且准备二刷出分;
大四上
开始准备文书和推荐信,提交申请,陆续参加面试,继续提高GPA。
这条时间线让我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也让我有时间去弥补GPA和软背景上的短板。虽然这一过程并不轻松,但它让我变得更加自律和高效。
实习中的“转轨”
我的本科专业发展路径相对单一,这让我在大二结束时便萌生了换赛道的想法。但换赛道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决定,它需要明确的兴趣点和目标行业的积累,而这一切的开端,来自于我在大三暑假期间的一次实习。
一次实习带来的转变
那时,我通过校内资源申请到了BV公司品牌部门的实习机会。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外企,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品牌运营相关的工作。
刚开始时,我每天都感到手忙脚乱:从市场调研到数据分析,再到参与品牌活动策划,每一个环节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感受到品牌管理的魅力。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品牌定位的设计,我们能够塑造一个品牌的形象,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这种创造性与逻辑性的结合让我着迷。
更重要的是,这段实习让我发现自己对品牌管理和商业分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将其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后续的申请文书中,这段实习经历也成为了我的一大亮点。
深化职业目标
从BV的实习开始,我陆续通过推荐和校友资源进入了几家外企,积累了更多品牌运营和市场分析的经验。这些经历让我不仅在申请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也让我在职业规划上更加清晰。
在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小技巧:如果你还没有明确的兴趣方向,可以先尝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习,比如市场、运营等,这些领域的工作内容往往能够覆盖多个行业,帮助你更快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同成本下有更好的选择
在决定留学后,我的第一步是选择申请的国家。起初,我也曾考虑过申请澳大利亚的学校,但在对比了多个因素后,我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美国。
为什么选择美国?
1. 录取更灵活:相比澳洲院校更加看重本科背景和专业对口,美国院校对跨专业申请者更加友好,更注重软实力的积累。
2. 项目选择多样:美国拥有大量优秀商学院,项目设置更加灵活,包括商业分析(BA)、管理学(Management)等方向,这些都与我的职业目标契合。
3. 资源与机会:美国的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特别是纽约、旧金山等地,是快消和科技行业的核心区域。
锁定项目方向
确定国家后,我进一步筛选了专业和项目。在商科领域,我的目标是选择一门既有就业前景,又能兼顾兴趣的方向。结合自己的实习背景和职业规划,我锁定了商业分析(BA)和管理学方向的项目。
此外,我还特别关注了项目是否有STEM认证、学校的地理位置和课程设置,最终将目标院校定为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和加州的几所学校如USC、NYU、BU和UCI。
申请季第一阶段的高光
申请季的高光时刻发生在圣诞节前夕。当时,我已经陆续收到几个Offer,但最让我纠结的是来自纽约大学和UC Irvine的录取通知。
NYU的吸引力
作为一所顶尖学府,NYU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毋庸置疑。学校位于纽约,这里不仅是全球经济中心,也是快消和商业分析领域的核心区域。
更重要的是,NYU的名气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认可度,能够为未来的求职提供光环效应。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下学习整合营销即im专业,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伙伴。
UCI的独特优势
然而,与NYU im相比,UCI msba也有它的独特优势。位于加州的UCI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作为正统商学院的项目优势以及stem加持,课程设计上也更加贴近我的职业目标。且在当地的工作市场上,节奏也会比美东更加轻松一点。此外,加州作为科技与创新的中心,为商业分析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最终,我选择了先提交UCI的留位费,这一决定并不轻松,但我更看重生活体验、项目实用性和实际资源的匹配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仍有多个我具有非常强烈入读意愿的项目未出结果,这也就意味着我依然要等待额外的二至四个月,在此时间内不断地打磨自己的能力,补充自己对于相关院校和专业方面的认知,以最终做出最适合自身的决定。
面试的意外翻车
申请季中,并不是每一次经历都能带来成功。我也曾遭遇过一次“意外翻车”的面试,而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我受益良多。
在波士顿大学商学院的面试中,我原本信心十足,提前准备了详细的面经和常见问题。然而,在自由提问环节,我问了一些关于学校是否会提供实习资源的问题。结果,面试官解释说,该项目时间非常短,学校并不会主动给学生提供实习资源。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暴露了我对项目认知的不足,也让面试官认为我大概率不会选择入读。
果然在几周后,我收到了这所学校的拒信。
这次失败让我明白,准备面试不仅要练习问题,更要全面了解项目本身,并且站在招生官的视角拟评估学员到综合素质以及对于项目的积极意愿,以避免暴露潜在的弱点。
面试不仅是展示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双向选择和体现对项目热情和深入了解的关键环节。之后的面试中,我更加注意体现对学校的兴趣,并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申请季的终点是新的起点
从大一萌生留学想法,到大三正式进入申请阶段,再到大四收到多个offer,这一路充满了挑战、失败和成长。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我的经验,那就是:早早规划和不断尝试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正在准备申请的学弟学妹们,我的建议是:
1
尽早确定目标:无论是申请国家、专业方向还是职业目标,越早明确越能节省时间和资源。
2
巩固好自身硬实力基础:在校内课程学习以及GPA提升上要肯花功夫,在语言能力上要提前打好基础,避免临近项目提交时为短期内难以提升的语言分而发愁。
3
注重软背景积累:实习、比赛和课外活动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跨专业申请者而言。
4
勇敢尝试,不惧失败:申请季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每一次失败都会让你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申请季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我期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期待未来职业道路上的每一个可能。最后,祝所有学弟学妹都能顺利实现梦想,收到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