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W学长
杜伦大学 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
2023年的春天,我遭遇了职场危机,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厂担任开发岗位的我,突然被裁员了。
我发现,毕业7年,一直从事计算机行业,自认履历优秀的自己,成了求职市场上被嫌弃的人。
即将失去一切的危机感包裹着我,中年危机伴随着职场危机呼啸而来,铺天盖地,令人窒息。
同一类工作做了很多年,同一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有种“被卡住”的状态。
我的内心开始有一个声音隐隐作祟——要不要出国去留学!
彼时,我已经沪漂7年,一直租房住,没有结婚也没有多少积蓄。横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留学费用!
我了解到英国留学一年学费大概需要30万人民币,如果再加上一年的生活开销,至少要有40万左右的预算。我决定将家人为我准备的婚房变卖,来换取留学费用。
我的亲人们,包括朋友都不支持甚至不理解我的决定,他们觉得:“你都30了,还不赶紧找对象结婚,工作没了可以再找,留学是要瞎折腾什么?”
我不相信人生有什么定数命运,十岁觉得有吃不完的冰激凌是理想的生活,二十岁觉得横刀立马才是大丈夫,三十岁可能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安定的家庭。
人一直在变。此刻的我,迫切想要一个答案,想要更多的人生选择权!
天天被虐,也在天天变好
其实,我的留学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迅速发展,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若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走出固有的舒适圈,接触更广阔、更前沿的知识领域。
考虑到本科背景及英语语言能力,我选择先读一年预科(Pre-master)再进入正式硕士课程。
最初的“蜜月期”确实甜蜜。阔别校园7年,和所有的大龄留学生一样,我格外珍惜课堂时光。
虽然有语言障碍,听课吃力,但久违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状态,让我感到每一堂课都是弥足珍贵的馈赠,有一股无形的动力,让我迅速找回了当年备战高考时的热情与拼劲。
杜伦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及牛津大学是现在唯三的传统学院制英国学校。
学院制就跟大家在哈利波特里面看到的学院制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我是哈利波特的狂热爱好者,所以申请选择杜伦也有这个原因。
在英国人眼中,杜伦是一个非常古老而且有文化底蕴的学校。
在杜伦就读的英国人,大部分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英国非常繁华、非常有钱的地方,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对自身是非常骄傲的。
实际就读后发现杜伦就是一个纯搞学术的地方,城市小没有娱乐,大家就都很认真的学习。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草坪上随处可见读书学习的同学。
硬币都有两边,纯粹的学术氛围也代表着“寂寞”和“村”。很多从中国大城市来的同学,习惯了快节奏高便捷度现代化生活,刚开始在杜伦,多多少少会有些不适应。
预科阶段的学习节奏异常紧张!首当其冲就是语言关,很长时间内我对于课程内容是一知半解,需要课后自己再花时间去“手搓”课上的教学重点,这也导致提问和交流环节难以推进。
刚刚开始课程时,教授的语速很快,专业术语更是接连不断地出现,课堂内容一度难以完全理解。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开始主动寻找英文资源进行预习与复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语言交流活动,与本地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
我也与身边的中国同学结成互助小组,相互分享学习经验,共同应对语言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我的英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能跟上课堂节奏,也能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交生活。
另一方面,每天固定的课程安排和繁重的作业,甚至超过国内的本科教育的学业压力。但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留学生群体十分紧密。
由于大家初次来到陌生的环境,自然抱团取暖,常常一起聚餐、旅游,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种纯粹的学生生活让我感到特别难忘。
直至今日,我在英国最好的朋友,仍是预科期间的同学们,一起奋斗又一起入学,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战友是亲人,彼此的搭档和老师。
正式进入硕士阶段后,语言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学习强度再度立刻升级。
不管是什么专业,在杜伦的课都会非常多,而且会有数不清的group working和presentation要做。group work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group有不少中国小伙伴,大家都在积极的在交换自己的观点,讨论的结果也会往更深层次的方向走。
英国硕士通常为一年制,短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密集的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压力巨大。
从9月份开学到次年3月底,所有正式课程便已结束,之后迅速转入毕业论文阶段。这种紧凑的学习节奏,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选择的是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专业,课程涉及机器学习、数据分析、视觉追踪技术、CUDA高性能计算等多个方面。
硕士学业的起始阶段,摆在我面前的“拦路虎”,首当其冲便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学术能力也有所欠缺,这常让我陷入迷茫与焦虑。
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AI崛起的时代,网络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蕴藏着海量的学习资源。
我首先做的,是将学习需求抽丝剥茧,提炼出关键要点,然后“喂”给AI和各类学习系统,借助数据的强大力量,逐步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当然,这仅仅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只有顺利完成这一步,我才有底气与教授和同学们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从中汲取更多灵感,收获更多的创意。
也正是这个过程中, 我愈发体会到中英教育的差异。
多少岁留学都要面临挑战
在专业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中英教育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国内的教育体系里,老师在课堂上就像贴心的引路人,会把每个知识点都仔仔细细、有条有理地讲给我们听。学生只要乖乖认真听讲,再勤快地记记笔记,基本上就能把课程内容稳稳拿下。
可到了英国,这儿的教育风格明显不一样,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教授们,大多时候就给你指个大致的学习方向,抛出几个关键问题,至于具体怎么学,怎么去探索知识,那就全得靠学生自己去折腾了。
刚开始碰到这种教学模式,我真是各种不适应,心里的焦虑感 “噌噌” 地往上冒。
毕竟过去这么多年,早习惯了听老师的明确指示按部就班地学,一下子到了这么自由的学习环境,就像突然被丢进一片陌生海域,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使劲,常常感觉无从下手。
但过了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之后,我才发现这种教育模式暗藏玄机。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我渐渐摸索出了主动找资料的门道,学会怎么辨别资料有没有用,通过一次次实践和钻研,自己找到的问题答案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杜伦我所处的计算机专业中,中国留学生的占比非常高。
中国留学生,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群体:海外本科生、国内本科应届毕业生,以及像我这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留学生。
海外本科毕业的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英文环境,语言能力突出,课堂适应力较强。没有太多的语言压力,对国外的教学方式也较为熟悉,但他们在融入英国社会文化方面可能依然存在挑战。
国内本科应届毕业生通常面临语言适应困难、学习方法转换的巨大挑战,他们在最初阶段的压力最大,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提升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基本不会和其他同学存在过大的差距。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留学生,虽然也面临语言和学习模式转换的挑战,但优势在于成熟的心态和丰富的职场经验。
因为有着过去的工作经历,我会以工作的思维对待学习,以过去项目制的一些方法来拆解困难。
另一方面,是心态转变和目的性的明确,使得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不会过多的内耗,而是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将过去在工作中累计的实际经验迅速与当下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以帮助自己获取更多的机会,确保未来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
撕掉留学的粉红滤镜,无论哪个群体、无论多少岁留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便是英国本土学生也不见得就比国际生轻松多少。
而我会更加建议像我一样有工作经验的留学党,去更早或更加注重语言的提升,有目的性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相融合,更快地适应海外的学习和职场环境。
世界的大门再次向我敞开
回想起我最初决定留学的时刻,身边有不少人对我的选择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在我这个年龄再去留学,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回报。
确实,他们的疑虑曾让我一度动摇,但最终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我坚信,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场技术革命必将深远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和工作模式。
现实的发展速度远超我的预期,短短一年间,从 ChatGPT 横空出世,到 Deepseek、Kimi 等后起之秀各显神通,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兴起。
智能写作、智能绘画、智能客服等形形色色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应用场景更是拓展至医疗、教育、金融等各个行业,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缝隙。
目睹这一切,曾经的犹疑烟消云散,内心满是欣慰与振奋。现实的巨变无疑是验证了我当初抉择的正确,也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念。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世界的大门又向我敞开了!
即将踏上求职之路,我的内心也充满了纠结与迷茫:究竟应该留在英国,进一步积累国际化经验,还是迅速回国抓住AI浪潮的风口?
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技术上,我没有太多担忧,更大的挑战在于个人的眼界、格局、执行力以及持续的韧性。
这些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能通过不断实践与反复摸索逐渐提高。
为此,我积极参与了大量企业招聘会、行业论坛和专业交流活动,逐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
这也是我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大的目标与挑战。
话说回来,我并不鼓励大家都留学,说句实话,工作党辞职卖房留学,并不一定会迎来完满结局。
但只有真正迈出这一步的人才明白,现实有太多未知与不确定性,可能会换取成长,也可能会撞碎期望。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已经走上的这条路上,不断寻找未来的最优解。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