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三位理学院学者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陈衍佐教授(右)获颁「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2022」,杨英洋教授(中)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2」,李泉教授(左)则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3」。
「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2022」得主陈衍佐教授及主礼嘉宾麦德华教授。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2」得主杨英洋教授及主礼嘉宾麦德华教授。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3」得主李泉教授及主礼嘉宾麦德华教授。
陈衍佐教授、杨英洋教授及李泉教授,与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副校长岑美霞教授,及一众中大成员合照。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理学院三位学者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以表彰其杰出科研成就。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助理教授陈衍佐教授获颁「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2022」;化学系教授杨英洋教授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2」;物理系教授李泉教授则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23」。
利用轴海山地球物理数据集 探究海底火山及地震奥秘
陈衍佐教授为地球物理学家,专注研究地震学和火山学。由于大多数地震和火山爆发都发生在海底,因此监测海底地质活动对研究非常重要。位于东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轴海山(Axial Seamount)以结构简单、地震活跃闻名。观测站自2015 年建立至今录得逾十万次地震,并经历过一次火山爆发,预计未来几年会再爆发。今年9月,陈教授联同三间美国大学研究团队在轴海山进行实地巡航,设置多部海底地震仪和水听器,以收集实时数据。
在裘槎基金会支持下,陈教授将利用轴海山独特的地球物理数据集,深入研究海底火山结构,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物理机制,以提高侦测火山喷发的能力,采取及时灾害应变措施。
请按此参阅陈教授的简历。
设计有机催化剂促进新型药物合成及研发
杨英洋教授为绿色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家,专注研究有机催化剂。许多传统药物合成需要以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过程中会污染环境,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能在更温和、更环保的条件下加速化学反应。杨教授设计了一系列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应用于无金属催化反应,包括用于生产高价值的药物中间体,促进新型药物的合成及研发,以及提升生物柴油的生产效率等。
在裘槎基金会支持下,杨教授将利用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把手性和非手性有机催化剂连接,开发适用于各种化学反应、无金属的新型催化系统,令不同的化合物构件更容易获取,从而提高燃料、化学品、药品、染料、颜料和功能材料的生产效率。此研究将加深科学界对催化剂的理解,更可促进高价值化合物的生产。
请按此参阅杨教授的简历。
研发量子传感测量平台 为生物力学及纳米材料研究带来新思路
李泉教授为材料科学专家,研究领域横跨能源材料及器件、生物医学。基于金刚石的量子传感具高灵敏度、多功能和高稳定性的优点,李教授及团队成功开发了具高灵敏度的量子传感器及测量方案,使传感测量能与不同真实物理系统接轨,进而解决凝聚态物理、生物医学和能源设备领域面对的挑战。
在裘槎基金会支持下,李教授将进一步开发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测量技术和金刚石量子传感的测量平台,能对不断演化的生命系统,例如活细胞,进行精准的持续监测,并分辨出其形变源于压痕技术施加的力抑或细胞自身的演化,解决一直以来生物力学研究中的瓶颈问题。研究将有助对活细胞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并为纳米材料力学、癌症疗法及组织工程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请按此参阅李教授的简历。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