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W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目前在TÜV莱茵担任光伏组件部项目工程师的刘丹说道。
刘丹研究生毕业于在光伏太阳能科研领域世界顶尖的UNSW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
说起对UNSW的憧憬,要从她在本科院校的一位知名校友开始……
校友番外
1988年,一位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的年轻人被公派到UNSW留学,成为了光伏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博士生。
21世纪初,他带着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学成归来,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太阳能企业尚德电力,推动了光伏产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
这位年轻人就是马丁·格林教授的得意门生——施正荣博士。
怀着感恩之心,他在自己的本科母校设立了正荣奖学基金,希望将刻苦的求学精神传承下去。
当时在长春理工大学就读的刘丹,正是通过这一奖学金和施正荣博士的励志故事“结识”了UNSW,也让她明确了本科毕业后的方向。
2016年,她顺利来到UNSW,开始了异国求学之旅。
在这里,刘丹不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畅快交流,还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理查德·柯基什(Richard Corkish)博士。
慧眼识珠的老师发现了她的闪光点,评价她为能给团队提供解决方案的solution girl——这成为了刘丹日后工作的初心和发展方向。
说起留学时光,刘丹最难忘的是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度过的21天。
这21天,是她生命中永不磨灭的微光。
她的毕业项目是跟随老师上岛帮当地医院和学校加装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保证恶劣天气和紧急医疗情况下的供电。
这里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现成的饮用水。户外作业风吹日晒,短短几天,刘丹就被晒黑了好几个度。
不过这些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为当地居民把光“存”下来。
当拿起工具真正上手实操时,团队里的未来工程师们都发现:从课堂走进现实,挑战不小。
不仅要考虑当地天气情况来决定光伏板的位置和加固方式,还要考虑到后期维修和极端天气的情况。
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入手,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着项目进度。

工作之余,刘丹很喜欢和当地人交流。这里民风淳朴,所有人都非常友善。
热情开朗的她也迅速成为了“团宠”,当地居民都对她关爱有加。
项目结束后,刘丹还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
一位当地女性被她乐观坚韧的精神感染,便用她的英文名Jane命名了自己刚出生的小女儿,希望女儿能传承她的girl power。(小八卦:一起上岛的同学之一后来成为了刘丹的伴侣。)
毕业后,UNSW响当当的名声助力刘丹成功拿下本地企业的offer以及后来回国后知名外企的offer。
她和遍布光伏行业的校友不仅能彼此提供专业建议,还定期在校友会上相聚,共同回忆留学生活的点滴。
回望过去,这位光伏女孩说:UNSW教给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心里有光不仅可以照亮自己的路,还能温暖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