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研新秀
林启正(右)
生物医学科学学院 硕士在读
陈炜方(左)
合成生物学 博士在读
2023.02
感受生物学魅力,踏上医研之路
林启正和陈炜方,不同年级的两个人,因为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结缘。当时林启正在实验室做毕业论文研究,而陈炜方在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研究兴趣非常类似,研究领域甚至有重叠的地方,所以十分投契。说起合成生物学,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一来二去就成为了好朋友。
说到为何对生物学感兴趣,二人的回答也很接近,他们都是从小就对自然感兴趣,并在学习生涯中进一步感受到生物学魅力,继而踏上医研之路的。
二人正在分享自己的研究经历
林启正和我们分享:
兴趣让林启正踏上合成生物学研究之路
我从小就对生物、自然很感兴趣,所以在本科时选读了生物科学。大一的时候接触到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machine competition),大赛是以合成生物学为宗旨的,当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唐柱霖教授(Professor Julian Tanner)指导我参加比赛。我们一群人组成一队,完成研究项目后到美国波士顿汇报,这些经验让我对合成生物学和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就这样踏上了研究之路。
陈炜方同样从小对自然很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大自然就是人最向往的地方。至于对生物学产生兴趣,是源于中学时生物老师的用心教导。生物老师每次授课前都会在黑板上画出精美的图案,例如细胞、生物结构等。此外,老师还会给他普及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带他认识自然世界,因此激发了他的兴趣。
免疫学研究是陈炜方热爱的方向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科学杂志,印象最深刻的研究项目是运用病毒杀死癌细胞,且病毒针对癌细胞又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细胞运作。大众一般对病毒的观感比较负面,但通过科学能把病毒转化为对治疗疾病有好处的东西,所以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上了大学以后,发现细胞会各司其职,比如白血球有B细胞、T细胞,它们有不同分工及特性,组成强大的免疫系统。自此以后我就对免疫学更感兴趣了,所以才会去做免疫学相关的实习,也启发了我继续从事免疫学相关研究工作。
还有一个巧合的事情,林启正和陈炜方两个人都不是在港大医学院就读本科,他们本科都是在港大理学院就读的。
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
林启正目前的研究课题偏向基础生物,近年来crispr cas system这种基因编辑工具变得十分常见,其中crispr cas 9和12是比较有名且有很长研究史的。
但林启正的课题是crispr cas 13,这是一种相对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是可以针对并编辑RNA的工具。
以林启正和他所在的实验室为例,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RNA生物学,而crispr cas 13的运作模式,可以知道如何对准RNA。“只要crispr cas 13的研究完成,获得新的信息,就可以有新的应用。”林启正说道。
林启正(右)在讲解自己的研究课题
目前,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知道crispr cas 13如何运作、如何切割RNA。林启正表示,未来还想运用这些新信息,开发出更新更高效的方法供RNA领域/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应用,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另外,他还想和实验室同事、指导老师一起申请专利,让crispr cas 13能得到更好的实践。林启正笑称,和实验室团队、指导老师申请专利、开公司,也是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陈炜方目前以研究抗体为主,他们的实验室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发展一个系统:运用哺乳类细胞展示抗体,所以会牵涉到细胞沟通和细胞循环。
以往一般都是用酵母来寻找抗体,而陈炜方的团队想试用新颖的方式,那就是用人类细胞找寻抗体,这样做的好处是转译后修饰(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跟人类最相似。来自其他物种的抗体进入人体可能会产生排斥性,但是如果使用人类细胞产生抗体,就可以直接用于人体并减少排斥。
陈炜方希望目前团队正在发展的系统
可以创造更高的应用价值
在他们正在发展的系统里,一边是抗体,一边是抗原,如果两者之间有交流,系统中的“通讯员”会侦测到并发出信号,通过这个机制可以找到对人类有用的抗体。
目前已找到一个抗原和抗体的配对, 未来他们还会尝试和其他部门,例如微流控 (Microfluidics)部门合作, 共同通过这个机制找到抗体与抗原的配对,增加配对成功机率,尽量不浪费抗体库中的其他抗体。
同时,陈炜方表示,希望自己能找到对癌症有实际作用的抗体,也希望自己正研究的细胞自我沟通可以发展为一个平台,应用到不同领域。
以强心脏从容应对困难
谈到医研路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林启正表示,之前有段时间经常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本来还以为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但看到其他实验室中也有其他团队在努力工作,就觉得很有感触,因为感受到了大家对研究的热忱。
而陈炜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用显微镜拍摄实时的细胞图像,记录细胞的互动。当时一共拍摄了36个小时,见证了细胞的变化,特别有满足感。
医研之路,从来都是要披荆斩棘的,对他们二人来说也不例外。
林启正的医研经历
林启正和大家分享: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预期结果跟实际结果产生偏离,排除故障的过程也失败了,和团队成员讨论过也无果,最终发现是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本身有问题。所以克服困难首先要发现出错部分,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
陈炜方的医研经历
陈炜方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因为研究课题需要跨部门合作,比如跟微流控(Microfluidics)部门合作,过程中会有时间上的不配合,需要互相沟通理解。另外,不同部门的观点也不同,对方可能用工程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而自己则以生物学角度出发,所以大家的侧重点会不一样。通常技术层面上问题的会尊重对方意见,但生物学的层面问题还是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对于未来的计划,他们是这样说的:林启正希望读完研究型硕士后,能在同一个实验室继续完成博士课程,之后还想到国外进修,因为在国外进修后对就职有帮助。在此之后他还有两个计划,一是留在学术研究领域做教授(香港或国外,香港竞争相对激烈些);二是做行业内的科学家,因为自己始终对这方面研究领域感兴趣,到时可能会围绕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做研发。和林启正一样,陈炜方也想到国外进修数年,体验一下新的环境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