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在雪城大学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的国际毕业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今天带大家走近其中的一位,从她的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雪城的博爱,包容和独特的精神。
胡小蔓,23届毕业生,北京人。虽然之前未想过要在美国上大学,但在雪城大学结束本科生涯时,她很感激这段经历。
最初,在母亲的建议下她申请了一些美国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以确保未来的就业机会。但是她志不在此,因此申请了包括雪城大学的S.I.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在内的美国传媒学院。2019年夏天,胡小曼被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广播和数字新闻专业录取并来到雪城。
来到美国,她对国外的新环境感到既忧虑又兴奋。在雪城的第一年,周围的世界环境让她感到很孤独。她表示:“由于文化差异和其他因素,我很难适应。在大一的时候,我没有去鸟图或Schine学生中心,甚至在天气好的时候也没有在Quad广场上坐坐。我只是待在Newhouse里学习,和其他同学也很少联系。”
一切的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秋天,雪城校园内一系列种族偏见事件引发了愤怒和抗议,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的流行使世界陷入瘫痪,而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促使她走出了舒适区,开始和校园真正建立联系,并最终让雪城大学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
微信走红
2019年秋天,胡小蔓在微信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成为了她在雪城大学的一个转折点。文中她提到了在校园发生了几起包括自己宿舍在内的亚洲种族歧视事件,以及事后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受到歧视的感受和学校对于此类事件可行性举措的建议。
她说:“我在凌晨4点发布了这篇文章,醒来后发现很多人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认同我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意识到,即使我(第一年)拒绝和校园建立联系,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他们支持我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最终,这篇文章受到了校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3万的阅读量。
不久之后,由于写作能力得到认可,胡小蔓被邀请加入学生新媒体组织——WeMediaLab。此外,她参与了更多的学校国际服务中心的活动,并逐渐变得更加开朗,在校园结交了很多朋友。
抓住机会获得职业经验
作为一名广播专业的学生,她在大二继续积极进取,在Newhouse传播中心(NCC)获得了新闻报道、编辑和主播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成为了WeMediaLab的撰稿人。大三时,她成为WeMediaLab的总编辑,并为雪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制作内容。作为编辑,她管理着20人的学生编辑团队,并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为雪城大学国际学生的校园生活
做出了贡献。胡小蔓说:“雪城大学的中国学生可能都至少看过一篇我们的文章,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服务大众的方式,让中国学生在雪城更有归属感。”
与此同时,胡小蔓意识到自己热爱的领域更偏向于于社交媒体、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大三时,她在D 'Aniello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庭中心实习,从事社交媒体和网络内容的工作。同年夏天,她还在Vox Media实习,在该组织的Now This News社交媒体频道工作。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她获得了在位于雪城的数字设计和开发机构TangoSquared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今年2月,她开始全职担任市场部专员。
校园服务
在原创微信文章走红后,胡小蔓联系了学校国际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和外联的副主任高薇老师寻求帮助。高老师主动为她提供支持,帮助她了解校园资源,减少孤独感。随着对校园的了解和适应,胡小蔓开始参与国际服务中心的活动,服务国际学生。
在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暑假回国时,她与高老师合作在微信上发布了数篇的国际新生入校指南。她还自愿担任国际欢迎大使,协助迎新活动,带领新生校园参观,帮助新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
她还是Connections Mentor项目的导师,为刚来到雪城的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校园生活。她说:“当我进入大三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现在是校园里年纪最大的一批人了,虽然我比较内向,但责任使我走出舒适区,帮助新生。当我看到他们时,我仿佛看到了我第一次来到雪城时的自己。他们不想与外界接触,并经受着文化冲击。”
从本科生到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胡小蔓向所有的的新生建议:“雪城大学校园里有很多资源和机会。所有的教授都很支持学生,总有一条路能够我们去追求未来的目标和梦想。我建议大家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会给你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