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项研究中,过早死亡是指由疾病或环境因素等可预防或可治疗的原因引起的、早于平均预期寿命的死亡。
这项由亚洲环境学院(ASE)和李光前医学院(LKCMedicine)助理教授、南大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 EOS)首席研究员Steve Yim领导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等气候变化现象加剧了空气中微小颗粒物污染的影响,从而导致过早死亡人数增加了14%。
研究人员包括南大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主任Benjamin Horton教授和南大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杰出大学讲席教授沈祖尧。沈教授说,在这种天气事件中,温度升高、风向变化和降水减少会导致空气停滞,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这些会导致PM2.5颗粒物浓度升高,吸入后对人体健康尤其有害。
微小颗粒物,或称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微小颗粒物来自车辆排放、工业过程以及野火和沙尘暴等自然界的来源。
该研究估计,从1980年至2020年,三分之一的过早死亡与中风有关(33.3%);另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缺血性心脏病(32.7%),其余的过早死亡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有关。
为了解PM2.5污染如何影响死亡率,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关于地球大气中微小颗粒物水平的卫星数据。他们还分析了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关于污染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此外,他们还考虑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关于气候模式的信息。
虽然之前的研究也涉及到空气质量和气候等方面,但这项研究是全球范围,分析了40多年的数据而成。通过研究特定的气候模式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它为气候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