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学(教大)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的支持下,自2022年推行非遗进校园计划,旨在透过教育课程及体验活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于校园内的传承与发展。经过两年的努力,该计划已成功向21间中小学弘扬多项香港非遗技艺。今日(9月28日),教大在将军澳教学中心举办了教学经验分享会暨项目成果展览,回顾和展示计划的成效。
多位嘉宾出席了分享会,包括教大校长兼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总监李子建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教育及社区)陈嘉琳女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二级助理馆长(教育及社区)秦慧华女士、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执行联席总监区婉仪女士、项目经理高慕莲博士及非遗传承人林池先生等。
非遗进校园计划卓有成效自2022年至2024年间,非遗进校园计划共举办了多元化的活动,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校本支援、全港中小学非遗问答比赛,以及制作《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指引及案例》教材和《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影片等。参与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六种香港非遗技艺,包括茶粿制作、剪纸、扎作、印章雕刻、木家具制作及木偶戏,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他们对非遗文化与社会、世界关联的认识,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标。
原计划预计为15间学校提供服务,但由于反应热烈,最终扩展到21间中小学,显示出学界对非遗教育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非遗传承人木家具技艺师傅林池先生(右一)与参与者分享及示范木家具制作。
教学经验分享及成果展示在今日的教学经验分享会上,得奖学校代表获颁「全港中小学非遗问答比赛」奖项。非遗传承人林池先生也于活动中进行木家具制作的分享及示范,让现场师生及来宾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技艺的魅力。参与计划的鸭脷洲街坊学校及顺德联谊总会胡兆炽中学代表,亦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在非遗传承及教育实践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活动场外设置了计划成果展览,展示了各校学生的非遗学习成果,并透过图片、文字及实物呈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小学教师、教大师生及公众参观,共同探讨非遗在校园中的传承与教育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李子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域和社会的多样性。他强调:「透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期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脉络,增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民身份认同。」教大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推动非遗教育,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认识和体验非遗文化,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