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10月16日在立法会发表了其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香港在推动创科产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香港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定位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最新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及的举措,能否成为创科产业的强劲推手?
面对香港创科产业面临落地困难,岭南大学跨学科学院院长及跨学科讲座教授陈曦教授表示,产业门类不齐全和科技创业伙伴的缺乏是挑战所在。同时,香港应该将自身定位于背靠祖国、立足于亚太地区的科创中心。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国两制"的科技试点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处深圳河两侧,包括深圳园区及香港园区。施政报告中提到,政府会结合"一国两制"优势和"一河两岸"地利,发展河套香港园区成为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
陈曦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际上是科技界"一国两制"的一个试点项目。这一合作区能够使内地和香港的科研人员在无负担的情况下更加便利地进行合作,特别有助于将香港一些前沿的科创技术和颠覆性理念与内地的市场相结合,从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机遇。
"河套地区可以让两地的科研人员在没有太多行政和制度障碍的环境下,共同进行一些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陈曦强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技术的研发,还能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市场化。
香港创科产业面临挑战:落地困难
在谈到香港在推动创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时,陈曦指出了两点:产业门类不齐全和科技创业伙伴的缺乏。
"首先,香港的产业门类相对单一,很多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和灵活。"陈曦举例说,如果在香港做一个模具,效率会比内地低很多,特别是在深圳和大湾区,模具制造和产品设计都非常快速。此外,由于用地等问题,一些涉及轻微污染物的产业,如电池类和新材料类,在香港落地比较困难,尽管香港有成熟的污染物治理技术。
其次,陈曦认为,香港专门从事科创的科技人员创业伙伴很少。"香港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但科技类的职业经理人少之又少。"由于香港过去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有很多职业金融人士,但这些人与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的打交道能力,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需的能力相对较弱。
"科创成功与否,技术很重要,但技术是否适合市场,以及与市场的衔接人——科技创业伙伴,也是至关重要的。"陈曦表示,香港在这方面由于产业门类和历史原因,存在很大的挑战。
施政报告措施加快科创项目推进
对于近日公布的施政报告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上述挑战,陈曦认为,施政报告提及的创科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有的科研条件,比如设立了科创产业引导基金,这将为科创提供更多资源,加速从0到1的颠覆性研究以及1到10的孵化过程。
"此外,报告还提出充分发展一些新的空间资源。以岭南大学为例,我们是离深圳最近的三个高校之一。通过发展北部大学教育城的机遇,可以大幅度加快与内地市场的融合。"陈曦表示,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科创项目的发展。
然而,陈曦也指出,目前的措施暂时未能完全解决香港创科产业面临的挑战。他呼吁政府出台更多激励政策,特别是在产业链和产业支持方面,以防止好的项目在落地时由于政策限制而流失到香港以外的地区。
香港发展需考虑与内地深度结合
对于香港在全球科创领域的定位,陈曦认为,香港应该背靠祖国,立足于亚太地区的科创中心,同时发展若干条重要赛道,包括人工智能、新材料、碳中和等。
"香港在进行科创发展时,需要考虑到与内地的深度结合,不能简单地说国际上哪个领域热,我们就做哪个领域。"陈曦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香港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发展领域,以避免在某些领域受到西方国家的打压。
此外,陈曦还指出,香港未来的市场很可能是面向内地以及东南亚、中东、欧洲大部分地区和澳洲等。在面向这些市场时,香港会更有优势。而对于北美和西欧地区,特别是他们已经大量投入或可能引起他们反感的领域,香港需要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