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一位24fall的港硕学长聊天,他刚拿到外企offer,还手握互联网大厂和几家企事业单位的录用通知,算得上这个求职季的“赢家”。但说起求职过程中的见闻,依旧难掩气愤:“被HR怼脸说‘我们不招一年制硕士’,我真是无语!”
这位学长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年制硕士在就业市场上的尴尬处境。而这背后,被逼无奈的港新硕士纷纷选择延毕,把“一年硕”读成了一年半甚至两年!
1、“我们不招一年制水硕”
此前,一则关于"企业拒绝一年制海外硕士"的讨论引发热议。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就像网友们所说,一会限制年龄、一会限制学制,真的是既要又要。
很多公司的HR质疑一年制硕士的价值,疑点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学习时长:一年制学习时间短,适应环境都难,相较国内读研两三年的竞争者,专业基础恐不扎实。
实操能力:时间紧张,难有余力参与实习或实践项目,缺乏职场适用的实践经验,恐怕“速成”的只有文凭。
鲜少有人关注一年制硕士的背后,是学生对时间效率的极致追求,是对学术强度的主动挑战。
指南者学员 南洋理工C学长:时间短,任务重,我的压力和收获一样多
我就读的南洋理工AE专业分为三个学期,一共要修十门课或者是选九门课加毕业论文。每个学期不得超过四门课也不得少于一门课。如果选十门课,其中有四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
第一学期有三门必修课,分别是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定量方法以及一门选修课行为经济学。第二学期开始,会分成三个小方向,分别是分析经济学、金融和数据分析。本来想着本科一学期十五门课都经历过,即便秋招还需要占用一些时间,选四门课也不会时间紧张,所以第一学期,我选了三门必修和行为经济学。
结果导致时间非常紧张,期末考试的时候第一天考三门,第二天再考一门,整个期末阶段非常累,掉头发严重。
授课型硕士每学期平均GPA不低于2.5就可以毕业,一学期中有两门课等级为D及以下会被学业警告,单学期GPA低于2.5就会被退学。面对紧凑高效的课程设置,严格的学业考核制度,多线并行的硕士生活,除了学制压短,我们也都在经受着高强度、高质量学业的挑战。
这样的努力,肯定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水硕”、“一年制我们不要”,就能随意抹去的。
2、港大超三成学生选择延毕
当内地的专硕学制延长为3年成为一种风潮,重压之下港新硕士,也纷纷选择延长学制。
此前,港大商学院提前批招生宣讲上,金融学项目的宣讲老师给出了明确数据,有三成学生选择延期毕业。
从实际感受来说,港大商学院整体选择延毕的比例,可能还不止三成。2022-2023学年,港大商科在读的授课硕士是2618人;到了2023-2024学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264人。而23fall并没有扩招一倍,这其中,有很多是选择延毕的学生,他们依然会被计入第二年的在读人数。
延毕选择的背后,藏着一年制港硕的现实困境——入学即秋招。刚踏进校园,还没来得及熟悉课程体系,没机会积累实习和科研经历,就得仓促加入求职战场。再叠加不少HR对一年制硕士的天然偏见,觉得“学时短=含金量低”,求职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而主动延毕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只需留一门课到第二年修读,再请学校延长学生签就行。更关键的是,港硕由于是按学分收取学费,所以延毕期间不用额外交费,新加坡的多数项目根据学期收学费,可能会带来学费的增加,但也并不过分。
延毕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抓住“应届生”这个黄金身份。毕竟国考和大厂校招中,不少热门岗位明确标注“仅限当年应届生报考”,很多校招名额只向应届生开放,而一年制硕士往往因为毕业时间尴尬,错过了最佳求职窗口。比如7月毕业,当年的秋招尚未大规模启动,就已经陷入了“非应届”的困境。
另一方面,一年制硕士课程紧凑,留给实习和职业规划的时间有限。在短短一年内,不仅要完成繁重的课程学习,还要应对毕业论文或项目设计,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优质的实习。而实习经历在求职过程中又至关重要,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候选人的实践经验。选择延毕,学生可以抽出时间深入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取专业证书,丰富自己的简历,让自己在求职时更具竞争力。
一边保留应届生头衔,一边利用额外时间积累高质量实习。等到下一轮秋招时,他们既有应届生的专属赛道,又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同届“纯应届”毕业生更有竞争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P同学:我很享受偶然停下来的节奏
一年制这时间是真短啊,感觉刚入学就成了毕业生似的。开学没多久就赶上秋招,我在国外试着远程投了岗位,才发现自己差远了,实习经历不够,笔试刷题没头绪,面试技巧和思路更是青涩得很。而且我到现在也没琢磨明白到底回不回国,总觉得还需要点时间好好成长沉淀一下。
再说了,心里还有一堆愿望没实现呢:想去的地方还没打卡,想看的演唱会也没看成,想和朋友一起旅游、经历些重要的时刻……说实话,挺想把新加坡读研的日子再拉长点。
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过得太赶了,高考、留学,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等学生时代真结束了,反倒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我该往哪儿走?”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所以现在只想停下来歇一歇,给自己一段GAP的时间,累积点实习也好好想想自己要什么。
3、延毕是“跳板”还是鸡肋
对比内地,海外一直有GAP风气,对延毕相对更“友好”。内地学生想延毕,往往得靠挂科、读第二学位等“非常规操作”,成绩单上难免留下瑕疵。
但港新地区的硕士只需合理安排课程,哪怕延毕,成绩单依然能保持漂亮。而且不同于国内高校统一的毕业时间,港新院校的毕业时间更加灵活,本身就有多个毕业的时间供学生选择。
像港大的学生可以任意选择7月或11月毕业,港中文更绝,有3月、7月、11月三个时间段选择,更贴心的是港中文7-10月延毕期间不用上课,整整三个月空出来专门准备秋招。算上刚入学就能参加的第一次秋招,相当于能安心冲两轮招聘!
但不同的时间节点毕业,求职的适配度也不太一样。
以24fall毕业生为例:
2025年6月/7月毕业,仅能参与2024年一次秋招,求职周期紧凑,入学后需立刻筹备简历与实习。考公方面,国考2025年10月报名、11月考试、2026年3月面试,此节点毕业虽能赶国考,但刚入学就投入求职,压力较大,不过就业环境逐年变化,越早上岸也为优势,只是需快速适应学业与求职并行节奏。
2025年10月/11月毕业,可参与2024年和2025年两次秋招,开学初与课程修完等待毕业证时各有机会。考公能同步参加当年应届生国考、省考等。考公求职两手抓,压力还是有的,而且多数求职offer会集中在11-12月,可能毕业仍未就业,若单位要求立即入职,时间还是有点紧的。
2026年及之后毕业情况细分:2026年1月/7月毕业可参与2024、2025年两次秋招;2026年11月毕业更是能参与涵盖2026年在内的三次秋招,拉长了求职周期,能争取更多适配岗位的可能。
不管是哪个时间毕业,求职、考公和毕业时间缠在一起,就像串珠子,得把每个节点的小珠子穿顺了。就业环境每年都在变,考公政策也有不同,自己能扛多少压力、想过啥样的生活,都是自己决定的~
不过,延毕也并非完美无缺,首先,延毕意味着要多花费一年的时间和金钱。其次,延毕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毕竟谁也说不准,多等一年的就业市场会不会更严峻。
与此同时,指南君发现从今年开始,各地都在逐渐放开对应届生身份的限制。应届生身份限制一旦取消,延毕的光环也会随之消失一半。
今年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严格限制毕业生的毕业时间,或者对毕业时间进行了调整,对24Fall的同学来说,无论7月还是10月毕业,都不会受影响,因为都在它们的校招时间范围内。
宝洁对毕业时间的限制最为宽松,直接横跨两年,只要毕业时间在近三年的范围内,都能参加校招,甚至一年制硕士有机会参加两次校招。其24年校招招聘对象为2023年1月-2025年12月期间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硕/博)的同学。
(图源:宝洁官网)
(图源:腾讯官网)
腾讯也在今年重新调整了应届生毕业时间要求,2025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2025年12月,中国大陆(内地)以毕业证为准,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以学位证为准。毕业时间满足以上要求的同学均可投递,投递简历时招聘项目需选择“应届生”。
此外,有很多省市也宣布放宽了对应届生毕业时间的要求。
6月,湖北出了新规定: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招应届生时,毕业当年和离校两年内的都算,不管有没有工作过、缴没缴社保,签没签过就业协议或合同,都能报。这之前,四川在今年1月就发了征求意见,想取消应届生身份的限制,还打算调整机关招聘的年龄上限。
从趋势来看,社会各界对应届毕业生毕业时间认定早已没有那么严格,大量的企业和机关单位也充分理解留学生的情况,悄悄为留学生开起了“后门”。
早几年,大家挤破头想读短学制硕士,觉得“早毕业早赚钱”。现在风向变了,不管是内地、香港还是美国,学生们都在想办法“慢下来”。当文凭通胀遇上岗位收缩,“快”不再是优势,“稳”才是生存之道。
用延长学制的方式,来对抗就业市场对一年制硕士的偏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这背后的利弊权衡,终究得每个学生自己扛。或许只有当HR的“眼界”真正跳出刻板印象,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才不会再被误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