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算是什么野榜?港城冲到港前二,港科掉到200名开外?”
上周,2025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正式发布,作为和QS、THE、U.S.News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综合性排名榜单之一,软科的发布结果向来备受瞩目。
但本次的排名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香港科技大学沦落200名开外成港五;香港城市大学强势崛起,挺进世界前100强,成为港二;G5之一的LSE排名150名之外,还不如QS前100的守门员诺丁汉大学......
这些原本在QS排名上出尽风头的高校,在软科这纷纷遭遇“滑铁卢”,QS前十是吧?不好意思,到了软科很可能变50名开外,而QS前50的就更不必说,掉到软科150名也只是小意思。
这种巨大的排名差异,实在让人忍不住怀疑:软科的排名专业度究竟如何?是“野榜”实锤?还是照出了各所大学的真实水平?
2025软科排名核心亮点
今年的软科排名,指南君为大家总结出了6大亮点。
1、全球格局:美区霸榜
哈佛大学稳坐头把交椅,连续23年排名全球第一。top10中的美国高校包揽8所,在软科前100名中共计37所美国高校,堪称全方位横扫。
2、英国地区:8所高校进入百强
剑桥、牛津照例进入前10。
UCL今年提升2个名次,冲至全球第14位;而蝉联QS全球第二的IC,仅在26位。
倒是我们熟悉的爱丁堡、曼大、KCL,相对均衡稳定在30-60多名;反倒是G5之一的LSE比不上华威、诺丁汉等高校,再一次位列150开外……
3、澳洲地区:澳八大变澳五
QS上熟悉的澳八大,在软科变成了澳五。墨尔本大学持续领跑,位列38位;其余各校对比QS纷纷下滑严重,全员在60名之后。
4、新加坡地区:差距过大
新国立相比去年大幅上升了12名,位列56名,而南洋理工稳定发挥,位列88名,但对比两校QS第8、第12的战绩,属实略显尴尬。
5、内地院校:集体爆发
清华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20,位列全球第18位,蝉联成为亚洲第一。北大和浙大分别位列全球第23和24,上海交大也跻身全球30强,一共13所内地高校位列世界百强,表现相当亮眼。
6、中国香港地区:格局大变
港校在软科的表现,颇为戏剧化,属于各管各的,相差较远:
其实对比去年的软科排名,港校内部变化不大,港大再升2位,来到67位,稳坐港一。
而今年QS港校中唯一倒跌的港城,倒是从去年软科的101-150,冲进了前百,位列99位,坐稳港二,而且还甩了港中文、港理工、港科一条街……
软科 vs QS,谁更靠谱?
看完软科,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这靠谱吗?和QS也差太多了吧?
尤其是看到这两年留学申请热火朝天的港新强校,在软科上碰了一鼻子灰,整体排名甚至还不如英澳高校,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其实,每一个榜单的排名侧重点都是不同的:
✅️软科排名完全聚焦于高校的学术与科研实力,几乎所有指标都是可量化的,这就让整个榜单变得非常客观!一个学校发了多少论文,毕业了多少著名校友,都有可统计的具体数字,非常客观实在。
✅️相比之下,QS排名则更像是"综合素质评价",而且像学术声誉、雇主声誉这些相对主观的内容占比高达45%,比较的维度也更加复杂。
两大榜单考量的维度如此不同,诞生的名次自然就会差异较大。
逆袭“港二”的港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1、港城变港二?靠的是科研精准得分
首先,软科看的就是论文数量和学者获奖、被引情况。在这样的评分体系下,容易搞科研、发论文的理工科、医学类强校实在是太有优势了。
而我们的香港城市大学可以说是精准对位,强势学科正是脑科学、物质科学、健康一体化、智慧城市、数码化社会领域,论文数量杠杠滴,尤其在材料科学、能源技术以及电子工程领域,研究成果颇多。
相对的,软科对文科类强校就不算友好。毕竟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发论文这块本身就不占优势,软科也没有对应的人文因素评价。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LSE这样的商社科强校,整体评级都很强劲,但软科的每年排名都在100开外。
2、港科沦落200开外?均衡系选手略显吃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名字里带“科技”的香港科技大学会沦为“港五”呢?它不也是理工科强校?
这里先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港科最强的王牌专业,其实是商科,它的商学院港区首个获得AACSB、EQUIS双重认证的商学院,不管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还是商业和管理研究都是QS排名全港No.1,而会计与金融、统计与运筹学港科则是全港No.2。 但到了科研排行榜上,商科不占优,港科先吃一亏。
至于港科其他的强势项目: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工程、数据科学强归强,但是也顶不住这两年大家都在这些热门领域重点耕耘,甩不开对手太多。
而且你别忘了,港科是港五中建校时间最短的学校,仅仅成立30多年就冲到了港三,已经是一批优秀的黑马,但比起学术底蕴肯定没有别家悠长。
其实,港科这两年的学科口碑相当出色,在指南者的学员中,就有不少同学同时拿到了多个名校offer,但最终还是选择入学港科,综合实力不容小觑。
指南者留学学员·Y同学
香港科技大学 金融科技理学硕士
尽管当时也拿到了NTU、港中文的录取,但思考再三,港科还是我的不二之选。
本专业有一位学长目前正就读于港科技的金融科技理学硕士项目:课程size小,只有不到50人,课程硬核本身也算是学校的王牌专业。理工商三院合办且可以享受商学院的就业指导,同时就业去向也比较可观,学长本人也是拿到了某行信用卡中心的心仪offer。
3、QS:其实并不冲突,我更看重综合实力
我们再看QS的参考维度,比软科的相对单一的学术评价维度,丰富太多。
先看两者相近的学术相关指标:QS的学术声誉和师均论文引用一共占比50%,但前文也提过,“声誉”的评价标准是QS向世界各地学者调查询问他们所知领域的顶尖大学的情况,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和软科纯看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略有不同。
在学术之外,QS还有软科完全不参考的雇主声誉和就业能力两部分,合计占比20%,对排名的影响权重不容小觑。也正是因为QS有就业这部分的内容,很多用人单位也会参考QS去评判毕业生的招聘。
近两年来,QS也经历了多次的微调,尤其是“国际教职员工比例与留学生占比”这10%的权重,曾对榜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我们所熟悉的澳洲学校集体高位冲榜,也是在这部分指标调整后出现的“盛况”。
总的来说,虽然两个榜单的评判维度差异较大,但细看它们的历年来的纵向变化可以发现: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院校,历年的排名稳步上涨,而商科社科类的学校,在排行榜上似乎相对疲软,例如G5之一的LSE,在口碑依然较高的情况下,今年的QS已经掉出前50,软科也同样150不保。
野榜?软科认可度全球公认
一说到软科,难免有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不是中国本土定制的自嗨野榜?看着图一乐就完了,谁拿它当真呀?
还真不是这样!放眼全球,软科学术排名的的含金量都是被广泛认可的!
1、国内认可度:
作为中国的全球大学排名,软科在国内的认可度极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多地参考软科排名。
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世界大学排名来筛选人才的岗位上,软科在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QS、THE、U.S.News这些国外的大学排名。
比如,北京市的定向选调生招聘就只面向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 100 名大学的留学生开放,不认可其他排名:
如果按照今年的排名情况,那么港中文、港科和港理的学生连报名门槛也够不到。
此外,各地区人才优惠政策上也会对软科排名进行参考,例如上海落户政策、中国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澳门人才引进政策、山东省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等,都是参考软科排名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2、国外认可度:
在国外,不少内地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软科排名也会作为国外校方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例如英国有不少大学都是直接用软科排名来划分List的,像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就只接受软科排名前150的中国院校学生申请。
还有像英国的“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日本的“未来创造人才制度”都很看重软科排名:
毕业于英国内政部认可的全球前50所名校(参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排名)的学士或硕士学位申请者,均将获得为期2年的工作签证。
日本未来创造人才制度规定,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学排名里,前100位的大学毕业的外国公民,可获得在日本停留两年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所以说,软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已经不言而喻,才不是什么只有本土关注的“野榜”。对于QS和软科上的比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区分:
如果你未来想回国,在体制内就业,那么软科排名的影响力大概率会慢慢增大。
反之,如果是想去企业招聘,尤其是大厂等跨国公司,那么QS排名依然会十分重要。建议大家在申请学校时,综合比较各份榜单,理性看待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