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秋招惨到出圈,今年是不是更‘凉凉’?”
-
“普通院校出身,没沾过大厂实习的边,还有机会拿到offer吗?”
-
“现在准备秋招是不是太晚了?想着再等等,怎么就等到DDL了!”
曾几何时,“00后整顿职场”的梗刷屏全网,可短短两年,风向陡转成“00后进不去职场”了。
对2026届留学生来说,“金九银十”的影子还没见着,焦虑就先一步裹住了自己,甚至忍不住怀疑,今年的“金九银十”还会出现吗?
秋招卷出了提前批
大家都觉得今年求职难,并非都是错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形成超1500万青年求职“洪峰”,7月青年失业率更是冲到全年峰值。
很多企业靠“暑期实习→直转正”的路径完成招聘,正式秋招岗位变少,字节、腾讯、美团等大厂把“提前批+实习转正”合并,7月就启动投递,晚一步都没机会。
1、“985本科+QS前10”照挂不误
这届秋招的“地狱模式”,早在年初就露了苗头。4月提前批悄悄启动,7月大批企业直接敞开申请通道,曾经的“秋招”硬生生被拽成“夏招”,时间线又早又长,难度却像坐了火箭般往上冲。
如果说以前的秋招是不紧不慢,卡着秋风的步伐拉开序幕,那么现在的“秋招”就仿佛穿上了风火轮。传统认知里的9月秋招开放,已经现在的9月成为了不少大厂的秋招收尾时间。
3月找暑期实习,6月投秋招,毕业求职的时间线被按下了快进键,更扎心的是,已经投身秋招的同学,早就被“挂”到麻木。
有人在社交平台吐槽:“非985本科,就算是海硕也直接被卡简历?现在就业市场是把非9本判‘死刑’了吗?”
原以为985本科的同学能轻松点,结果社交平台上一片哀嚎——双9背景投大厂,照样逃不过被拒的命运。
就连“985本科+QS前十硕士”的顶配选手,也逃不过“被挂日常”!还有人被逼到苦中作乐,玩起了抽象梗:“再不上岸,我可就‘下海’了!”
2、考公“低就”也没那么容易
这几年就业形势放缓,越来越多的海归也加入了考公大军。
从上海市公务员局公布的2024年拟录用名单,也不难看出被录取的留学生几乎全是顶尖名校背景。
曾经,留学生考公确实是“康庄大道”,优势一抓一大把,可这两年,定向选调对留学生缩紧;公检法、海关、移民管理局等岗位,无论文凭多硬都不能报;考部分省考职位,政审要补一堆证明,还要看留学目的地是不是友好国家。
福利散去,追逐的人群却未减少,“高学历海归低就基层”的新闻越来越多:耶鲁毕业生当大学生村官、哈佛博士去街道办、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
更“违和”的是,不少中产家庭跟随潮流送孩子出国留学,转头毕业后又跟随潮流,逼孩子考公!
有网友分享,本科英语、硕士TESOL,雅思8.5分,想当雅思老师发挥专业优势,父母却非要他考公,说这才“体面稳妥”。可英语专业能报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竞争还激烈,压力大到失眠。
还有港大留学生专心备战秋招,父母却天天催着考公,就想让她进“能待一辈子的稳定单位”。
求职成为孩子的难题,考公却成了父母的心病!
3、读研避险,求职却更难了
为了躲开本科学历求职难,很多人选择申研考研“曲线救国”,可没想到研究生毕业,求职压力更大了。
202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从86.2万跳涨到101.5万,到了2025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暴增至117万。不少高校里,研究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生,出现了倒挂现象。
以前考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成了“逆向考研”,有人从双一流高校考去普通本科,就为混个研究生学历。可这种“为考研而考研”的操作,只会让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另一方面,硕博毕业生的期望月薪高达12083元,几乎是本科生的两倍;但企业却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能力没拉开差距,没必要花高价招聘。“期望高、供给多、需求少”的矛盾,让研究生就业压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回到海外一年制硕士,很多人最初的申请原因也是为了更好的学历背书和更广阔的求职机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前段时间采访的一位新国立学长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本科是985,2022年毕业时短暂工作过一年时间,本科的机械工程专业背景,虽然就业不宽松,但头部企业校招岗位不少,靠本科学历拿了不少好offer。
2025年硕士毕业后,他直言顶着“新加坡国立(QS前10)+985本科”的组合,也只能保证在部分企业的简历关不被直接刷掉。有些企业明着要“硕士及以上”,实际筛选时,优先选TOP校或有核心期刊论文的候选人,“好工作”肉眼可见地变难了。
留学生别慌!偏爱也是有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留学生们在求职道路中会遇到各种压力,但国内企业对海外人才偏爱也是有的,留学生回国就业有着不少让人羡慕的优势。
很多企业为了抢海外人才,会给留学生开专门的投递通道或招聘专场。
很多岗位JD里会明确写“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流利英语听说读写”“有国际视野”,这类岗位对留学生更友好。
还有企业要拓展海外业务,会直接标注“优先考虑留学生”。
据官方统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人,而他们的毕业去向不外乎是就业、考研、留学等。
01
阿里国际2026校园秋招
今年秋招,阿里岗位众多,技术、运营、数据、产品、营销等岗位加起来超1000个。大多聚焦跨境业务,对接全球市场,留学生外语优势和国际视野在这里大放异彩,适配度极高。
甚至还为留学生量身定制专项培养计划,最快1-2年就能晋升为国际化业务骨干,薪资待遇更是行业领先,16薪是标配,应届生总包25-40万,海外岗位薪资更高。
02
字节跳动2026校园招聘
在2026秋招中,字节跳动国际部放出的岗位极具吸引力。
不仅明确要求候选人英语流利,还特别注明优先录取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同学。此外,岗位不限经验和背景,涵盖研发、运营、产品等八大类别,2026届应届生均可报名。
03
小米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
而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是小米集团,为了开拓出海业务,专门设了国际业务部,面向海外市场,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人才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也会为海归人才带来更多的机遇。
“分秒必争”才是求职王道
提到校招,很多同学都认为只是在9、10月份,到暑假后准备也不迟。但实际上,秋招已经越来越提前,甚至很多企业已经将秋招提前到了4、5月份。
校招整体时间线:
• 3-6月 暑期实习申请
• 7-8月 秋招提前批,暑期实习
• 9-10月 秋招正式批,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秋招高峰期
• 10-12月 面试高峰期、总结面试经验
• 1月 秋招补录,招聘淡季、做好求职总结,为春招做准备、期末考试
• 2-3月 春招提前批,利用寒假丰富简历,为春招做准备多刷笔试题、参加群面排练活动
• 4月 春招正式批,多跑招聘会现场、关注搜集企业招聘信息
• 5月 做好论文答辩、拿下理想offer毕业之前抓紧时间投递简历
• 6-7月 完成学校就业手续办理,领取报到证
秋季招聘季大概持续5-6个月,次年6月入职,部分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也可提前入职。秋招规模大、岗位全、质量高,基本所有行业、企业都会开启招聘。
秋招时间线:
• 5-6月 梳理专业知识,了解基础的求职技能,暑期实习积累经验。
• 6-7月 积极寻找内推机会、秋招提前批等岗位信息。
• 7-8月 互联网大厂的提前批(仅限技术岗)、正式校招开放。
• 8-9月 看面试经验及干货、准备面试题型、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人进行模拟面试。
• 9-10月 秋招黄金月,快消、咨询、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开启校招;发放offer,等待入职。
• 11-12月 面试、发Offer阶段,部分企业还会开启补招。
如果拿到的offer不满意、之前的offer因为各种原因被毁约,都可以利用春招进行抢救。
春招时间线:
• 2-4月 进行网申。
• 3-5月 开始笔试、面试。
• 5-6月 发Offer入职。
对一年硕来说,入学即秋招,压力一定是有的,但利用好一年硕的优势,也能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从入学开始就要做好“分阶段求职规划”,避免手忙脚乱。
拿到硕士offer到入学前这阶段的核心是想清楚你的目标单位是互联网、金融、国企还是外企?目标岗位是技术岗、运营岗还是职能岗?
先去查目标岗位的招聘要求,然后针对性补技能:目标岗要Python,就赶紧抽时间学;需要专业证书就规划备考。
如果时间够,找1-2份实习最好,实在没实习机会,就去参加校园社团活动,这些实践或许能帮简历“加大分”。
进入7月,秋招基本启动,但国内秋招大多面向“次年毕业”的学生,如果海外硕士是2026年11月毕业,部分企业会把你算成2026届或2027届应届生,具体得提前跟企业HR确认清楚。
这段时间就集中投目标企业,从网申填表、笔试刷题,到群面练话术、单面备问题,每个环节都别马虎,毕竟秋招机会最集中。
11月秋招结束后,有些企业没招满会开补录通道,虽然岗位少,但竞争也小,多刷企业官网、求职公众号,别漏掉信息。如果秋招没拿到满意offer,这段时间不妨聚焦改简历、以及面试教训总结,为明年春招做铺垫。
而来年的1-3月则是校招的“最后窗口期”!招岗位没有秋招多,但优质机会仍不少,比如国企、事业单位、外企的补招,不妨集中精力投递,这是应届生身份的“最后红利”。
4月-6月如果春招还没结果,继续盯春招补录,同步准备社招,很多企业对毕业2年内的学生会开放“管培生”“应届社招岗”,多一条路就多一个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年制硕士留学生来说,秋招的面试高峰期,在10、11月,正好是期中、期末考试期间,很难请假飞回来参加面试。
同样,春招的面试高峰期,也正好和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间重合或接近。
这就意味着,秋季入学的留学生们到了面试环节,不得不放弃很多机会。如果想好好利用校招机会,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延毕。
如果考虑毕业就回国就业的留学生,需要提前与入读的项目沟通确认好毕业时间线,合理安排春秋招计划。
其实,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公,申请一年制硕士都要明确目标:想找工作就入学前用留学生身份冲秋招,针对目标职业选课选项目,包装适配的简历。
想考公就优先选学校,名气越大越占优势,专业尽量跟内地专业目录名称一致,避免后续报考时“专业不对口”。
当下的秋招和求职环境确实不算宽松,时间提前、竞争激烈,但难不代表没机会。
与其被焦虑困住,不如早点理清目标,毕竟,求职是一场“信息战+准备战”,只要找对方向、提前布局,你未必是被卷的那一个!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