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南洋理工给我发offer了,我却选择了排名更低的曼大!
指南者留学 2025年09月05日
阅读量:1036

 

 

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青海大学
经济学
GPA:
84.18/100
语言成绩:
6.5(6)
录取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理学硕士(中文授课)
申请时间:
2024-12-19
录取时间:
2025-06-27
香港城市大学商业及数据分析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5
录取时间:
2025-02-21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19
录取时间:
2025-02-27
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19
录取时间:
2025-03-03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数据分析实习生

某商贸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助理实习生

 
竞赛:

2024 Oliver Wyman Impact咨询案例大赛

2024雀巢CEO挑战赛

第十三届挑战杯创新创业选拔赛

 
课程设计:

《某省旅游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已经确定入读曼大,甚至交完了留位费、准备语言班时,南洋理工突然发来了管理经济学硕士的offer!

 

是的,就是那个QS排名更高、光环更大的南洋理工。

 

身边有同样拿到offer的同学果断从曼大“跳车”去了新加坡,但我思考再三,还是选择了留下……

 

 

为什么决定留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青海大学的W同学,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留学申请经验。

 

留学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而冲动的选择,身边有不少亲戚朋友都选择了出国深造,但真正开始认真考虑,是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

 

那时,我面临着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关键抉择:保研、考研、就业还是出国?

 

 

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情况:保研竞争太激烈,我们专业名额有限,我的GPA虽然不算差,但在众多优秀同学中并不突出;考研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需要与全国数以万计的学生竞争有限的名额。

 

而直接就业,本科学历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并不具备足够竞争力。 我最心仪的一些岗位,几乎清一色要求硕士学历。与其在国内“卷”得不明不白,不如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各个平台翻查了好多资料,浏览了不少经验分享帖,仔细权衡每个选项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才决定出国留学。

 

其实我算过一笔账:国内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入学后,本科那种 “等着老师喂知识” 的状态未必能改变;但留学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把 “主动解决问题” 当成了必修课。

 

 

比如我查资料时看到,国外上课很少有现成的教材划重点,反而经常要自己根据课题找行业报告、访谈案例,甚至得主动联系教授改方案。这种 “没人推着走,就得自己找方向” 的状态,刚好能治我之前那种 “一迷茫就慌” 的毛病。 

 

至于为什么选择指南者,我感觉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某次在B站搜索新国立相关视频时,我看到了一位学姐的校园vlog。视频里,她提到了“指南者留学”App和小程序,说可以帮助查询选校信息、专业介绍、往届录取案例等等。我立刻下载来试,一用就再也离不开了。

 

指南者的小程序中有大量和我背景相似的同学的录取案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GPA 84左右、211背景,究竟能申到哪些学校。也正是通过这些真实数据,我第一次觉得,留学这件事,我没想错。

 

之后指南者的老师主动联系了我,几次语音+线下沟通下来,我和父母都觉得很靠谱。他们帮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告诉我该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竞赛、实习、语言考试,一步接一步。对于一个“留学小白”来说,有人指路,真的太重要了。

 

从零开始打竞赛

 

 

大三上学期,我决定集中火力打竞赛。一开始真的是“三无”状态:不知道比什么、不知道从哪里找信息、不知道如何组队。还好有指南者的老师持续给我推送适合我参加的比赛,并帮助我在指南者的竞赛库组队。

 

就拿我参加的Oliver Wyman Impact咨询案例大赛为例,至今记得第一次打开比赛文件时的懵圈状态:全英的赛题、开放的题型、专业的术语...一切都让我这个“商赛小白”措手不及。我们团队连选个案例品牌都来回纠结好几天,每个选项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完美。

 

我们研究了往届优秀作品,试图从中获得灵感,但总觉得“学不像”。那些优秀案例背后的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不是简单模仿就能掌握的。那段时间,我们经常熬夜查资料、写方案,隔三岔五就扎进腾讯会议,对着共享屏幕轮流抛观点。直到Deadline前一分钟,我们还在改PPT。 

 

 

整个参加竞赛的过程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商业实践的魅力。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学习新知识、如何在压力下工作、如何与队友高效协作...这种从0到1的成就感,是什么课程都给不了的。

 

这些宝贵的竞赛经历,也在我后期的文书写作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撰写个人陈述时,我不再需要空洞地强调自己“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或“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只需要真实地还原我们在比赛中如何一步步破解难题、如何从争执走向协作、如何在截止前合力完成项目。这些具体、生动、有血有肉的故事,成了我文书中最有力的素材。

 

 

雅思轻敌差点错过整个申请季

 

我必须承认,在雅思这件事上,我一度太过自信,这也让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为我从小到大英语成绩都不错,四六级也是裸考一次过,就误以为雅思也“差不多”。这种轻敌心态导致我把雅思备考一推再推,总觉得自己随便准备一下就能考到7分。 

 

 

现实给了我一记重拳。第一次考试在去年8月,我只拿了5.5分,口语更是惨不忍睹,只有5分。走出考场时,我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至少应该有个6分。当成绩单真切地显示着5.5时,我整个人都懵了。

 

那时候我才明白,雅思和国内的应试英语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口语,不是“能说几句”就行,而是要流畅、有逻辑、能展开;听力和阅读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匹配,需要真正的理解能力和定位技巧;写作更是要求严格的逻辑结构和地道的表达方式。

 

第一次雅思成绩

 

第二次考试在11月,我依旧没太重视,总觉得自己第一次只是运气不好。结果仍是5.5分。看着几乎没变的成绩单,我终于慌了。港新很多专业语言要求高且截止早,我再考不出来,很可能就要错过整个申请季。

 

指南者的老师及时建议我加申英国院校,因为英国可以收到offer后再补语言成绩,这给我留出了宝贵的备考时间。

 

第三次考试是在今年4月初,这次我认真准备了三个月。我上了雅思线上的小班课,每天坚持学习。对我个人而言小班课的口语练习是我觉得比较有用的,有人带着你去说和自己说是完全不一样。

 

 

这次考试总分终于来到了6,但是口语依旧卡在5.5。拿到成绩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沮丧——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达不到要求?但万幸的是,我只差口语了,且我申请的学校接受单科重考。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再战一次。在接下来的20多天,我全心全意备战口语。

 

 

我深度复盘了为什么之前口语分数那么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脑海里没有想法,即便有想法我也不会用英语串联起来。

 

明确了问题,我开始重点准备P2。我的策略是:P1快速地过,因为P1题目实在是太多,不可能每个都记得那么清楚,只要确保到时候自己能说上一两句,有个印象就行;P2则用我自己的串题方式,虽然网上有很多别人提供的串题素材,但是我认为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更印象深刻。

 

我先把P2的题目分类,然后写相关的素材把他们串联起来。我创建了一个表格,列出了所有P2题目,然后尝试用10个核心故事覆盖80%的题目。每个故事我都写了详细的提纲,包括关键词、过渡句和可能用到的高级词汇。

 

最终考试时,也很幸运地抽到了我练习过多遍的题材。当考官问出那个我准备了无数遍的问题时,我几乎要哭出来,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喜悦。

 

 

最后出分是在4月底,口语6.5,总分也来到了6.5,这对我来说真是天大的惊喜。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口语能拿这个分数。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我的毕业论文也被评为了优秀,突然感觉自己能在高压环境中越挫越勇。

 

选择曼大,我放弃了NTU

 

 

2月份,当我已经对港新申请几乎不抱希望时,却意外收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offer。

 

那一刻心情复杂,既开心终于有学校要我,又纠结是否要接受这个offer。首先光留位费就超过10万,而港城一直是作为我的备选,现在直接拍板定案万一之后后悔了怎么办?其次是我已经为了冲刺英国院校备考了一段时间雅思了,如果接了这个offer,意味着我之前所有的雅思苦战都白费了。最终,我还是决定冒险一搏,拒绝了港城,专心冲英国。

 

3月,好消息接连而来:KCL和曼大都给我发了con offer,条件都是语言成绩。4月底考出雅思成绩后,我最终选择了曼大,而不是KCL。原因有几方面:

 

☑︎费用更低,学费+语言班总价更亲民;

 

☑︎ 曼大对我“更热情”,从我拿到offer后就持续给我发校园介绍、课程预览、校友分享等等,让我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期待;

 

☑︎学术声誉和KCL处于同一梯队,没有质的差距。

 

就在我已经确定入读曼大、甚至都交完留位费准备语言班的时候,6月底,我突然收到了南洋理工管理经济学硕士的offer。

 

是的,就是那个QS排名更高、听起来更“光环”的南洋理工。身边有同样拿到offer的同学果断从曼大“跳车”去了新加坡,但我思考再三,还是选择了留下。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我想清楚了几件事:

 

一、我已经为英国做好了全面准备,心理、物质、学术都是;

 

二、NTU这个项目是中文授课,而我非常希望借留学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体验真正的英语学术环境;

 

三、留学不止是刷个学历,更是一场长期投资,它关乎我未来几年将如何成长、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曼大语言班的学习体验

 

 

虽然雅思终于过关,但距离直录要求还有差距,我选择了曼大10周线上语言班。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语言班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更让我提前适应了英式学术环境。

 

我们的Tutor非常耐心和专业。她不仅纠正我们的语言错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适应英式学术规范。课程主要围绕最后的考核设计,包括R2W(提交一篇essay)、L2S(一场20分钟的seminar)和QAA(围绕你的essay一对一问你问题)。

 

这些训练让我首次意识到:英文学术写作与雅思写作不完全相同,它要求严谨的逻辑结构、规范的引用格式与准确的学术表达。第一次交作业时,我自信用了雅思学的 “高级词汇”,却被老师批注 “学术语境不适用,建议用更精确术语”。

 

小猫陪我一起上语言班

 

Seminar 让我又爱又恨:20 分钟讨论需清晰表达观点、守话轮规则、回应他人并推动深度,第一次我因紧张错过发言时机。后来老师教的礼貌打断、引阅读材料支撑观点、总结讨论要点等技巧,在课程中很实用。

 

Tutorial 分小组与个人形式,围绕反思展开。我认为反思很重要,它迫使我思考作业的不足与进步,再在 Tutorial 中总结,反复加深印象。

 

语言班考核并非简单考试,而是综合评估真实学术任务表现。这种考核方式更接近正式课程的要求,让我们提前适应了研究生的学习节奏。并且在语言班,我还认识了好多投缘的朋友,大家聊起未来在英国的日子,约好到了那边一起吃火锅。

 

我的申请季,像一场跌宕起伏的长期战役。从最初的语言屡战屡败,到最终手握多份offer、有机会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走的每一步,都不轻松,但也都没有白费。

 

如果你问我,留学申请的关键是什么?我会说:早规划、敢尝试、清楚自己要什么。竞赛不怕从零开始,语言不怕多次重考,选校不盲目看排名,而是想清楚:哪里真正适合自己。

 

留学不只关于学校,更关于成长。

 

END

 
 
 
 
 
 
 
 
 
 
 
 
老师
我是 的搭档
联系我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