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感受到没有,今年的港新申请特别“急”!
提前批发放录取的高峰期,从往年的9月前移到8月,9月成为众多学校开放正常批次申请的关键点,甚至一些审理节奏较快的项目,已经在陆续发出offer。
留学申请的黄金期“金九银十”,悄悄变成了“金八银九”。随着各校争抢优质生源的竞争日益激烈,8月、9月已然成为申请中的必争时节。
本报告主要针对指南者留学26Fall申请季7-8月的申请录取数据进行盘点,并与2025 Fall同期情况做对比分析,为后续申请者提供更多参考。
7-8月申请递交情况分析
递交申请量大涨180%
26Fall申请季初期(7-8月),指南者留学递交的港、新、英、澳等非美地区申请量达1815份,较25Fall同期暴涨近180%。
暑假期间申请量的爆发式增长,主要集中在“港三新二”提前批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早申轮次,这背后也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一方面,提前批开放的专业多为热门领域,比如香港高校的金融、会计、商业分析等商科王牌项目,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数据科学、统计学、量化金融等高分专业,这些项目本身就汇聚了大量申请者的目光。
另一方面,近年来港新地区留学热度持续攀升,因其地理相近、排名亮眼、就业前景看好且总体风险可控,吸引了大量背景优秀的申请者。大家都希望借助提前批通道尽早锁定录取名额,从而减轻后续常规申请季及考研、保研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时间成本。
此外,提前批的“二次机会”机制极具吸引力。绝大多数的提前批申请如果未成功录取,会自动转入常规批次进行再次审核。这相当于为申请者提供了两次评估机会,无疑降低了试错成本,鼓励了更多人尝试。
因此,如今港新申请战线的彻底前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提前批不再是常规申请的“彩排”或“预演”,而是真正意义上决定了整体申请格局的第一轮角逐。
申请院校与专业分布
汇总指南者7-8月递交非美地区申请的具体院校和专业大类分布如下。
院校选择上,香港大学毫无疑问成为最受申请者青睐的高校,占据了同期申请量的首位。
这主要得益于其卓越的国际声誉,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均稳居全球前百,尤其商学院招生规模较大,录取机会相对更多,因此成为众多优秀申请者的优先选择。
相比之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商学院提前批吸引力相对略弱,更多申请者为避免留位费纠结而选择以港大作为提前批的重心。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吸引了大量中等背景的申请者关注,对于这批学生而言,港理工是其主申或冲刺目标之一。
而南洋理工大学则因提前批采用邀请制,受众范围本身受限,因此更多申请者仍将其重心放在常规申请轮次。
值得注意的是,英澳院校的优先级明显下降:25Fall7-8月,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等还占据12.7%的申请比例,26Fall同期却骤降至1.4%,充分说明港新名校在申请中的优先级更进一步提升。
专业分布则呈现“商科主导”的特点。由于商科项目启动时间普遍早于理工、文社科类,因此在申请季初期,商科申请量占比最高。以指南者数据为例,26Fall7-8月商科申请占比远超理工与文社科,成为早申季的核心申请方向。
竞争前置化,四校偏好各有侧重
申请成功率分析
截至2025年9月10日,指南者留学在8月底前递交的申请中已收获277个录取,整体申请成功进度为14.1%。
这一数值较25Fall同期的15.9%略有下降,从递交时间与成功率的关联来看,5-8月递交的申请中,26Fall各月份成功率低于25Fall同期。
但考虑到26Fall申请总量暴涨近180%,仍能看出港新头部院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愈发激烈。
这也反映出26 Fall申请季的显著特征:港新地区头部院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各校通过在提前批发出更多录取以尽早锁定优秀学生,提前批机制已成为招生策略中的重要一环,竞争“前置化”已是大势所趋。
不同月份的结果释放节奏存在差异。7月递交的申请多集中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两所院校的提前批结果已基本发放完毕。
8月递交的申请则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为主,相关结果仍在陆续公布,预计9月会持续释放。
重点院校录取画像
截至2025年9月10日,指南者留学收获录取较多的院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57枚,香港大学92枚,香港中文大学(不含港中深)60枚,香港科技大学(不含港科广)24枚。
进一步分析港新四校(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提前批录取画像,能更清晰地把握各校的录取偏好: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依然非常看重申请者的本科出身,在我们目前已获得的录取中,985高校生源占比接近七成。
尤其在其数据科学、统计、量化金融类的热门专业中,录取生源特别集中于头部及中上游985高校,且985录取者中超半数为C9院校。
与此同时,NUS对高GPA的偏好依然明显,热门专业录取者中超过90%的学生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商学院在今年录取中对院校背景的要求略有放宽,985院校学生占比相较去年出现下降,211及双非院校学生的录取比例则有所上升。
这一趋势反映出港大在逐步弱化“唯院校论”的倾向,更加强调综合实力的呈现。申请中提供专业排名证明,已成为申请人展现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若申请者院校竞争力稍弱,仍可能凭借“高均分+高排名+差异化经历”实现突围。
高GPA仍是港大重要筛选指标,超过九成的录取者均分在85以上,其中我们录取的985、211及双非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为87.3、88.3和89.4分。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录取生源中985院校毕业生占比达68.3%,但其均分要求较港大更为宽松。
我们所获录取的985和211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为85.0和87.1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港中文提前批务实的招生策略,他们并非要争夺保研群体或其他以顶尖名校为主要目标的申请者。
不过也因为这一精准定位,预计港中文常规批次所剩名额不会非常充裕,有意向的同学一定要尽早递交申请。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展现出更为国际化的录取特点,中外合办及海外本科背景学生占比达20.8%,为港三中最高。
其对GPA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更注重申请者的综合竞争力,即使平均分低于80(或3.0/4)仍有机会获得录取。
我们被录取的985和211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为84.3和87.1分。
语言及考G情况
提前批录取者普遍准备较为充分,雅思7.0及以上或托福94以上的申请者在录取人群中占比较高。
即使是对语言要求相对宽松的新国立理学院,也有近半数录取者提供了较高分数的语言成绩;至于香港三大高校的商科项目,高语言成绩则更为普遍。
与之相反,GRE/GMAT成绩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已录取案例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录取者提交标化成绩的比例稍高,但也仅在24%-30%之间,较往年大幅降低,可见标化成绩已非录取的决定性因素。
26Fall申请建议
九月起,各地区高校的常规申请批次将陆续开放,这也标志着整个26 Fall申请季中最集中、最关键的申请高峰即将到来。
结合当前“录取节奏普遍前移”的趋势,强烈建议申请人根据优先级尽快完成目标项目的递交。
无论院校采用滚动录取(Rolling)还是分轮次(Round)审核机制,早提交通常都意味着更大的录取机会,同时也能为后续策略调整留出更多灵活应对的时间。
对于已参与提前批申请但尚未获录取的同学,也请保持积极心态,常规批中仍有机会。
一方面,港新院校录取结果公布周期较长,申请状态可能长期显示“UnderReview”或“Pending”,很少迅速发放拒信。
另一方面,常规批仍有机会,若期间GPA、语言成绩或实习经历有新增优势,可主动向学校补充材料,同时及时优化申请策略,必要时补申其他院校或项目,最大化提升成功率。
总体而言,26Fall港新留学早申季的“量增、竞争前移、偏好分化”特征明显,把握各校录取规律、尽早规划并灵活调整策略,仍是提升申请成功率的核心关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