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杯:“xxx”——急性xxx治疗新方案
xxx——xxxxx治疗药物的领跑者
《一“胶”中的——xxx靶向治疗领航者》
大创:xxx抗体 xxx检测用于xxx诊断
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offer静静地躺在邮箱,与喜悦同时袭来的是恍若幻梦的不真实感——决定留学不足两年的我,竟如此迅速地带着满意的结果结束了自己的申请季。
从大二偶然听闻并决定参与311计划,到由于不可抗力不得不放弃,再到决定申请并成功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提前批offer……
这里是我的故事,期望读完的你也可以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去更远的地方,看更亮的光。
在星夜之下决定留学
作为一名药学生,疫情之后面对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多多少少会产生些焦虑。在大二的某一次晚课结束后,我与几位好友又一次谈及了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一位工学院同学的规划让我眼前一亮:“我打算通过311计划在毕业后直接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样只需要一年我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了!”
这话一下点醒了我:的确,无论从时间成本的节省亦或是眼界的开阔上来说,留学似乎都要优于我当时一直苦苦争取的保研名额。
没多久,我的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老师共同举办了311宣讲会,我立马去了。
这次宣讲会让我心潮澎湃,QS前8的名校,还是BME(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刚好和我想补代码能力、喜欢物理的需求契合,而且以我当时的绩点,只要不挂科就就完全符合往年的招生门槛。
相较于继续在保研的优绩主义中卷生卷死,无疑可以大幅减轻我的学业压力,也让我下定决心尽快敲定相关的留学事宜。一个星期之内,我多次致电相关老师,几乎已经开始憧憬大三之后两年的科研与学习生活。

在宣讲会结束后的那个夜晚,我站在阳台上望着漫天繁星,只觉星光璀璨。
变故陡生,所幸遇到指南者
决定参加311计划后,我的学习重点从刷绩点转变到竞赛与学生工作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留学信息的搜集之中。
在此期间,我通过指南者留学APP添加了指南者留学的刘锦老师。原先只是被指南者海量的留学信息吸引,却浑然不知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我迷茫中的“救命稻草”。
在大三下学期,我刚刚考出311计划要求的雅思分数,就收到了学院的通知:由于我们专业大四还有专业必修课程,并且学分不能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课程互认。如果选择继续参加311,就必须奔波于南京苏州两地,并且可能存在课程冲突导致无法毕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到手的offer。也许是我一直以来的积极联络与面试中不错的表现打动了老师,尽管我主动放弃了offer,苏研院的老师依然建议我“通过全球申请”加入NUS。


我很快再次联系了指南者的老师。
线下面谈时,我因计划被完全打乱而显得手足无措,加上一年多未关注绩点,当时的分数也并不理想。即便如此,指南者的老师依旧保持专业与耐心,帮我梳理院校定位:
结合我的个人意向与申请开放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申请阶段明确分为三步,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前批、港三院校,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G5院校。
这次面谈结束后,我又对比了南京地区其他几家较为知名的留学服务机构,最终很快决定与指南者签约。
明确方向,看到更远的星空
刚开始规划留学时,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清晰的思路。
不过,受网络上对计算机专业的广泛推崇影响,再加上自己之前有过一些编程基础,便一直倾向于申请生物信息学这类与编程相关的项目,觉得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在向指南者留学的老师说明我的这一需求后,他们很快就为我匹配并提供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助力我开展后续学习。
在指南者老师的引导下,我很快掌握了相关知识。几个月后,我独自报名参加了数学建模大赛,并且成功斩获奖项。
但这段经历也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长期与代码打交道:一遍遍debug的过程很容易让我身心俱疲,为了赶进度而在特定时段持续熬夜的高强度工作模式,也与我渴望规律生活的诉求相悖。
此外,我也更直观地察觉到,该行业的开源性正不断提升。对我而言,与其深耕这个领域,不如掌握其基础用法,将它作为辅助本专业学习的工具。这种选择显然更具性价比,也能让我形成独特的个人优势。
如今回想这段经历,我依然十分感谢指南者留学为我提供的实践机会。
正是这些实操经历,让我获得了比单纯理论学习更深刻的感悟,从而能及早放弃不适合自己的方向,转而申请与我的性格、能力更匹配的专业。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出国留学这条路心存疑虑:更短的学制、更陌生的环境、更长的适应周期……我们真的能在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最终收获更璀璨的未来吗?
整个大学期间,我都在不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见过因保研成功而满脸喜悦的同学,也听过有人因选导师不慎而深陷苦恼的抱怨;我见证过一些留学生光鲜亮丽的高光时刻,也了解到有些学长学姐因难以适应国外的文化、饮食与语言环境,生活过得颇为煎熬。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自然前路灿灿。
一个人的成功,永远不是排行榜上的光彩夺目,而是内心的自洽与满足。

我开始尝试更多不同的领域:从实验室中的不断探索到乡村之中的志愿支教;从舞台之上的演讲、答辩到学科竞赛的专注、认真;从学代会中的踊跃建言到帮助外国友人点餐、链接wifi;从经验分享会的听众到分享者……
我逐渐意识到:我可以是一学期连拿三个省级以上奖项的“成功者”,也可以是某个雨后漫步于街道之上享受清新空气的“平凡人”;我可以是三年担任十余项校内外职务的“工作狂”,也可以是某个午后依然贪恋床铺温暖的“摆烂者”……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多面性,自然会对于未来有一份独到的见解。

我的一些经验分享
积极面对
我认为留学申请的关键,是保持良好心态,这也恰恰最难做到。定位模糊时会迷茫,等待结果时会焦虑,遇上强劲竞争者更会无措,这时建立自信很重要:
一是参考往年可靠录取数据,尤其关注同校学长学姐的案例,能更清晰认知自身标化定位;二是多聚焦自身优势,而非纠结劣势。
像我雅思刚好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要求的及格线上,在申请时也一直由于这个劣势担心,幸好当时指南者留学的廖老师始终在鼓励我,并且多次向我介绍了往届的录取案例,跟我说以我的背景申请成功的希望很大,这才让我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其实如今看来,我在竞赛及其他软背景上还是很有优势的。
所以我们在申请时,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弥补短板固然是很好的提升成功率的办法,但即使感觉一些方面仍有欠缺也不必过分焦虑。
针对性提升
在准备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自己存在一些劣势,或许是GPA不足,或许是缺少科研经历、实习经历。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根据想要申请学校的要求针对性的去提升,更看重绩点的学校就有意识的通过重修或提高新学期课程分数的方法去弥补短板,更看重科研经历的话就尽快尝试联系老师进入实验室学习。
可以自己前往官网寻找资料,也可以求助于指南者留学等已经整理好丰富资料的平台。明确目标院校的要求,才能让自己的申请事半功倍。
尽早准备
港新地区的申请一定要赶个早,在第一批次提交申请是十分重要的。这时招生名额十分充足,对于滚动招生的专业,更早的提交意味着材料被更早评估,竞争压力也就会更小。
虽然一部分提前批项目,录取门槛会比正常批次更高,但即使提前批未被录取,依然可以参与到正常批次的申请当中,相当于多了一次机会,何乐而不为?
重视文书
文书等非标化成绩的准备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我的个人陈述中,指南者留学的老师充分进行头脑风暴,同时也及时根据我提供的新材料和一些修改想法进行进一步润色。
最终我从大一时的一门高分选修课开始讲起,联系到我担任第一主持人的大创项目以及相关竞赛获奖,最终结束于我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期待。
这样,招生老师可以很快捕捉到我的个人特色与研究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我的申请。试想一下,在标化差不多的情况下,哪一位老师不期望录取一名对未来更有规划并且对专业兴趣浓厚、经历丰富的学生呢?
每一份汗水都同样耀眼,每一条路也都通向着不一样的诗和远方。认真斟酌,明晰自己的目标后,只需不断前行便终将到达自己的彼岸。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回头看,已是漫天繁星、天心月圆!

祝大家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