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offer就赶紧签!现在就业环境这么差,本科毕业有份像样的工作够幸运了。”
这大概是几年来,本科应届生最常听到的劝诫。
当下的就业市场似乎从不缺焦虑:企业缩招、岗位竞争白热化,裁员和降薪成为常态。“本科毕业即入职”成了更多人的“安全选项”。
可偏偏有这样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之——在别人抓紧“上岸”时,他们选择暂停脚步、远赴海外求学;在别人以为他们“逃避现实”时,他们又带着更足的底气重返求职战场。
为什么要放弃“稳定”工作去留学?留学究竟能为求职带来什么?那些看似“冒险”的选择,又如何变成了职场路上的“加分项”?
今天,指南君要分享三位学员的真实经历,或许能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放弃体面工作
是否是清醒的“冒险”
指南者留学学员·W同学
W同学
点击可查看W同学案例

W同学的留学故事,始于一场“职场的清醒”。
河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中信证券工作,成为一名客户经理。看似体面的央企工作却在一年后让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颠覆性认识。
“作为客户经理,我每天需要处理大量客户咨询、推荐投资组合、完成销售指标,业绩压力真的很重。
随之而来的,就是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在金融专业知识深度上的不足。
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发现自己对宏观经济分析和投资策略有着浓厚兴趣,适合的岗位像是证券公司投研部(跟踪宏观经济数据,产出深度研究报告,基于宏观判断,为大类资产配置提供方向性建议)和固收部(专注于债券市场,对各类债券进行估值分析和投资策略建议),但现有岗位更偏向销售性质,与我的职业志向存在偏差。”
身边同批入职的伙伴陆续离开,她也开始思考: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五年、十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前辈为她们做了一次宣讲,给她带来很大触动。前辈主导的投资分析项目展现出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深度,让她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同行间的差距。
这一念之间,留学的念头像是被重新点燃的火种。
其实,这个想法早在大学时期就埋下过——那年考研失利,让她短暂迷茫,也让她第一次认真思考未来。但那时的现实让她选择了就业。而如今,职场一年后,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缺乏的,不是平台,而是能力。
尤其在中信证券的日常工作中,她发现自己对宏观经济与投资策略有浓厚兴趣,却始终受限于专业知识的深度。她清楚地看见了那道鸿沟——研究与销售之间的距离。
于是,她一边上班,一边备考雅思、搜集院校信息。白天面对客户、汇报业绩,夜晚回家翻阅项目指南、做题刷听力。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只睡五个小时。

第一次雅思5.5分,第二次6分、口语依然未过。直到第三次,她终于拿到总分6分的成绩。成绩并不耀眼,却足以打开通往梦想的门。
与此同时,她在指南者留学团队的帮助下,重新梳理申请策略。在漫长的申请周期中,她经历过焦虑、迟疑、甚至崩溃。那时,她仍在中信证券的岗位上——KPI继续加码,同行陆续离职,唯独她在维持工作同时推进申请。
直到2025年7月的一个午后,她在分公司做完述职报告,准备返回营业部的路上,手机震动了一下——南洋理工大学的系统更新邮件跳了出来。几分钟后,她看到那封正式的offer信。

当学历贬值
硕士成为行业入场券
指南者留学学员·C同学
刚读本科时,C同学就隐约感觉到:金融行业中,硕士学历就像一张入场券,几乎是入行绕不开的门槛。
当身边同学还在保研和考研的选项里反复摇摆、举棋不定时,她却没纠结太久,悄悄敲定了第三条路——出国留学。
“申请海外院校,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通过分梯度申请多个项目,我既能给自己找好退路,不至于“失学”,又同时还可以全力冲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既有保底的选择,又有冲击更高目标的机会,是一个既有安全感又充满希望的选择。”
心里有了方向,脚步自然就稳了。大二那年,她安安静静规划着备考,顺利考出了不错的雅思成绩;到了大三,在指南者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一边慢慢提绩点,一边挤时间参加各种竞赛攒经历,文书也是润色了一遍又一遍。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AE)项目的offer,稳稳地到了她手里。
而真正让她蜕变的,是留学期间的实习时光。AE项目有个很人性化的设置——允许学生gap一个学期去做全职实习。
“我大四下学期和 gap 的一学期,都能用来全职实习,预计可以做3~4段实习。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求职竞争力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
从券商的行业研究岗,到投行部,再到世界500强外企的战投部,她一步步摸索,一点点“试错”,不断校准自己的职业方向。
那段时间,她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金融”这两个字背后的复杂与现实。更重要的是,她第一次无比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走的,是一级市场买方投资这条路。

这份在实践里磨出来的笃定,成了她后来回国求职时,最踏实的底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国企总部投资岗、央企投资子公司、券商自营部的offer陆续递到她面前时,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响。
留学归来的我
只会比别人更强
指南者留学学员·Z同学

辞职远赴南洋理工读研,再归来时,Z同学手里攥着的,是比从前好上数倍的录用通知。可没人知道,这条路的起点,藏着怎样一场纠结的抉择。
“真要辞职去南洋理工读研?你走了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离职前,主管这样劝他,语气里满是惋惜。
直到他带着硕士学位回国,BAT大厂和央企的offer陆续送到了他手上。原来,当初那份“裸辞去留学”的孤勇,从来都没有被辜负。
其实在决定留学前,他的人生轨迹算得上“顺风顺水”。大三那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某四大咨询线的项目,竟幸运拿到了全职offer。毕业就入职,成了不少同龄人眼里“稳得离谱”的存在。
可这份“稳”,没过多久就让他感受到了职业天花板:
“无论是想要在职场上获得晋升,还是考虑转行去其他领域发展,仅仅靠着本科学历,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纠结了许久,也和指南者留学的老师反复沟通,当南洋理工大学的offer静静躺在邮箱里时,他终于下定了离职的决心。
主管那句“你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直被他记在心中。
但他更清楚,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学历“镀金”,而是要借着这段经历,重新打磨视野与能力。后来的日子,也渐渐印证了他的判断。

异国的学习氛围让他跳出了过往的工作惯性,也悄悄为他攒下了回国求职的底气。
“我认为留学生在秋招中会具备一些独特优势。
首先,我们多数项目的毕业时间可以选择在秋冬季,而国内学校毕业时间在6月,所以我们具有能够提前入职的优势,这正是很多公司所希望的,所以如果你的毕业时间在秋冬季,可以在面试时着重突出自己可以提前入职这一点。
其次,留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要比国内院校的同学稍微好一些,这在应聘外企或者那些需要 base海外的岗位时,就更容易脱颖而出。如果可以提前回国的话,那么还能有充足时间在国内进行长期实习,进而争取到实习留用的机会。”
但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那份藏在骨子里的真诚与自信。
有面试官问:“和其他面试者相比,你觉得自己的劣势在哪?”“针对这个岗位,我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劣势,我只会比其他面试者强。”
这句不按常理出牌的回答,瞬间让面试官眼前一亮。“哪个方面都行,你有什么劣势?”
“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前辈们学习,但是我认为在此刻,我不会比同批的面试者差,我只会比他们强。”
这份笃定,让没有任何互联网实习经历的他,直接拿下了梦寐以求的头部大厂校招offer。
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学,现在的他或许还困在当年那层清晰可见的天花板下。如今回看,那些看似冒险的决定,往往藏着更开阔的未来。
看完三位同学的故事,再回望开头那句“有份工作就够了”的劝诫,答案已然清晰:所谓“稳定”,从不是人生的终点。
W同学从中信客户经理到南洋理工学子,补全专业短板以奔赴投研理想;C同学借新国立实习机制试错,锚定一级市场方向;Z同学裸辞跳出四大天花板,凭视野与自信赢下大厂offer——他们的选择各异,却藏着同一份清醒:留学价值从不止于一纸文凭,更是跳出惯性后重获的选择权。
在就业焦虑弥漫的当下,他们用经历证明:真正的“安全”,从不是守着眼前的安稳,而是拥有改写人生轨迹的能力。
若你也困于瓶颈、渴望突破,或许不必畏惧“冒险”——那些为成长付出的努力,终会让你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