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官宣了!
让我们恭喜港科!成功拿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
11月18日下午1时,香港医务卫生局、教育局召开记者会正式官宣——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将由香港科技大学设立!

消息一出,整个留学圈瞬间沸腾了:
“实至名归!这把港科升咖稳了!”
“QS 20指日可待!”
“明年要去港科,我可太开心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一脸疑问,为什么一个医学院能让港科被全网刷屏?还关系到排名升咖?

这事啊,得从香港长期的“医生荒”说起。
众所周知,香港医疗资源长期稀缺,医生人手不足,但就算想增加医生的数量,各大高校也无能为力。
因为在香港地区,医学院的办学权限都掌握在香港特区政府手上,目前仅有港大、港中文设有两所医学院,自然“入不敷出”。
因此,港科本次拿下的“第三所医学院”,绝不仅仅是新开了一个学院,而是整个香港教育界、医学界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毫不夸张地说,拿下医学院的港科,算是彻底坐稳了“港三”的位置,再也不怕港理工、港城越级碰瓷,甚至凭着医学院的光,未来超过港中文也大有可能!
“港科凭什么靠一所医学院升咖?”
昨天港科医学院官宣的新闻一出,无数港媒集体刷屏报道,让一向低调的港科瞬间成了香饽饽。
为什么“第三所医学院”的关注度会这么高?主要还是和香港地区一整套体系有关。
不同于内地祥和的“端水”风气,香港地区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赢者通吃”。
一旦哪个学校拿下了医学院和研究型医院的开设权利,就几乎锁定了未来最优秀的生源、香港特区政府的资源扶持以及招聘几百个科研岗的机会。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
港理工、浸会全都虎视眈眈,为什么最后胜出的还是港科?
1.港科“财力+实力”双碾压
首先,也是最硬核的条件——港科的“钱袋子”够厚。
在记者会上,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港科财政实力雄厚,符合政府的配对拨款政策,其自身出资比例“几近一比一”。
为了医学院的筹建,港科大已经承诺,将自筹20亿港元在清水湾校区兴建综合医学大楼——这样的财力展现,无疑是其胜出的重要基石。

光有钱当然还不够,更关键的因素是,港科的学科战略与政府需求高度契合。
本次政府对新医学院的核心要求是“错位发展”,避免与港大、港中文的传统医学路径同质化。而港科大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等领域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实力,正好契合了“医学+科技”这一创新定位。
换句话说,港科大能直接将其最强的AI、工程科技基因,嫁接到未来的精准医疗、智慧医院与健康管理研究中,打造出传统医学院不具备的“科技内核”与差异化优势。

除此之外,港科还默默筹划很多:
八月官网的那场“招聘页面乌龙”,意外暴露了它的招贤计划,后续风波平静后,继续悄悄引进医学人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查一下,目前已有不少医学界的顶尖学者以兼职或访问学者身份加入。

再结合2028年第一批医学生招生的消息,此前港科被爆出的新大楼,估计也会是医学院以后的临时大本营。而当下,合成生物学大楼即将建成,很可能会将其规划为生命医学研发院的过渡基地。
再看港科目前的教授配置:
校长叶玉如院士,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港科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则是全球AI领域领军人物。
这一组合,堪称打通医学与工程学科的“黄金配置”,也为这所大学的下一轮跃升,铺平了道路。
2.医学院助力港科“飞升”
花了这么多钱拿下医学院,港科大自然也是好处拉满!
1、排名直接起飞:在QS等世界大学排名中,医学学科的权重本就较高,论文产出、学术影响力都非常容易给学校加分,再加上港科本身强大的理工科基础,综合排名冲上全球前20可能性很大。

2、补全学科实力:之前港科一直缺少医学这块“拼图”,如今补上这最后一块,标志着它从“顶尖理工强校”正式升级为“文、理、医、工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研究大学”,相信未来的科研资源与校企合作机会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3、政策支持拉满:这次设立医学院,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承诺会对港科提供经费支持,而且是近乎1:1的经费配置!
简单来说,就是港科大投多少,政府就补多少。更重要的是,这项政策将持续25年。配合计划于2035年投入使用的牛潭尾科研楼与医院,以及清水湾的医学大楼,这无疑是港科大建校以来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没有之一。

4、未来申请热度暴涨:根据规划,港科将在2028年招收第一批医科生约50名,除了纯医学赛道外。结合港科的科技特色,未来大概率将开设“医学AI”“生物信息学”等交叉专业,成港科留学申请的新赛道!
对于想申港新的同学来说,港科大这条“医学+科技”的新赛道,竞争暂时没那么卷,还能蹭到它的AI资源,将来的申请热度绝对不会差!
“为什么说港科的实力被严重低估?”
相较于港大、港中文的超高热度,很多时候,港科的存在感真的偏低。
但如果你仔细对比下港三,港科真的不会让人失望。
01.建校仅30年,港科大有可为
很多人不知道,港科大是港五中最年轻的院校,建校于1991年10月,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也是香港经济转型的关键落子。
对比之下,其他学校的历史都比港科悠久得多:
大哥香港大学底蕴最深,建校于1911年,综合实力最为出色;
港中文、港理工建校于1963、1937年,也比港科多了几十年;
校龄相仿,建于1984年的港城还只是港五中的“弟弟”。
而港科却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理工科、商科两手抓,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学术加速度”,成了最年轻的“港三”,堪称香港高教界的现象级存在。
02.多项世界排名表现亮眼
2023年,QS排名指标迎来大改,稳居全球30+的港科一口气滑至40,甚至次年跌出qs前50,仅排60。
这两年的排名暴跌,对港科的伤害很大。毕竟许多计划考公、考编、求职的内地生,最关注的就是“QS前50”这一条基准线。一旦跌出50名,等于劝退了一大批优质的申请人。

但港科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迅速调整:2025年,它强势回升至47名;2026年,进一步站稳44名,完成了排名的逆袭。
更亮眼的表现还在后面:在2026QS亚洲大学排名中,港科位列全亚洲第6;泰晤士2026全球大学排名中,港科高居第19位。
两大世界榜单都仅次于港大,坐稳“港二”席位。

03.就业成绩出色
在Emerging与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发布的2026年全球就业力大学排名中,港科位列全球第25名,力压排在第42名的港大。

而在香港招聘网站CTgoodjobs公布的2024港校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中,港科毕业生起薪预估高达1.93万港币/月,位列港校第一。
在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港科扎实的就业布局:
与全球260余所高校及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坚持“小而精”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获得更高的人均资源;
打造强有力的“就业跳板”,毕业生在科技、金融与研发领域备受青睐。
当说不说,港科大,你真的太低调了!
“港科今年录取难度大吗?”
聊了这么多,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港科今年的录取动作。
26fall的香港科技大学,可以说是“野心勃勃”,首开提前批的港科就想在今年,捞一波好的!
从指南者留学目前获取的171封录取来看,港科大今年的发放节奏明显加快。相比去年全年316封的录取总量,今年仅用约四个月就完成了过半指标,效率惊人。
那么,具体录取画像呈现出哪些录取趋势?一起来看:
1.生源背景更丰富
通过比较近三年的录取数据,港科的985顶尖生源正在持续减弱,24fall的985占比达到惊人的53.3%,而在26fall逐步下滑至39.6%,在这一点上,211生源也略有收缩。
与此同时,双非、海本的学生正在增加。24fall时双非同学仅有4.50%,到了25、26fall增加至10%左右,虽然这个比重在港校中依然偏少,但体量已是三年前的两倍有余。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本的部分。在26fall提前批中,海本占比已达22.50%,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完全出炉,但已清晰显示出港科大对海外本科背景的青睐。
2.82-85就有机会拿下offer
再看GPA的变化:
目前GPA90+的“学霸”占比从25fall的4.4%大幅攀升至26fall的10.8%,翻了一倍还多。而80分以上的生源占比始终稳定在九成以上,构成了录取的绝对主力。
反观75分以下的低分段,两年占比均不到2%,可谓微乎其微。值得一提的是,26fall录取的75分以下学生均为海本,所以想要低分擦边进港科,可不是一般的难。
综合来看,对于985/211同学,均分达到82-85便具备较强竞争力;而双非同学则更需要高分加持,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看到这里,一些同学或许会心头一紧:门槛这么高,如果我现在才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吗?
别担心,机会远未结束。
目前港科的录取进度约在半程,这意味着还有大批offer正在路上!根据往年经验,后续还将有一批新专业陆续亮相。这些项目开设的意图十分明确:为了承接考研后转向留学或准备时间较晚的同学。
事实上,不止港科,港大、港中文等校也都在近期密集推出新专业,共同指向一个信号:新一轮的申请窗口正在开启,晚申的同学同样可以大胆申报!
因此,对于刚刚决定留学的同学而言,现在绝非终点,而是关键起点。机会摆在眼前,心动更需行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