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学员投稿
L学姐
本科背景
东北师范大学 金融学
录取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 金融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经济学
2018年夏天,我顺利通过某985大学的夏令营考核,拿到了直博资格。然而,命运却跟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9月份却得知没能拿到本校的保研名额。纵使我千般的好,在那份保研名单面前都变成了一记又一记施展不开的空拳。
没有保研成功,没有准备考研,没有准备秋招,没有雅思、GMAT 成绩……我不幸地集齐了商科学生loser的“四无标签”,并在多数国外学校已经开放申请的9月下旬,我才决定出国留学。更为致命的是,我固执地只想申请“港前三+新加坡前二”的最热门的金融/经济专业,而且不接受GAP一年。
当时的我很焦虑,压力大到整晚失眠、掉头发,但是我必须冷静下来,我知道战胜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迎难而上。
作为一只晚得不能再晚的“晚起鸟”,跟我申请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同学可能已经在两个月前、甚至半年前准备好了申请所需的一切,然而,“两手空空”的我却疯狂地推开窗逼自己“跳”下去与他们竞争。
我很幸运,遇上了“指南者”,它让我在下降扑腾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仅仅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的申请全过程。
关于中介
我决定出国留学的时间点已经注定了我不可能自己DIY文书材料,因此,找个机构来指引我前行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网上各种中介的介绍层出不穷,因为怕被骗,我花了三天时间一家机构一家机构地去看。
在多次对比之后,指南者留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1“指南者”网站上关于各个高校专业的介绍让我充分了解了硕士课程和就业方向,丰富的成功案例让我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2顾问老师不像其它中介一样一直推销相关学习产品,在得知我急于考出雅思成绩后,表示签约后可以免费为我开通雅思听说读写辅导课程,关于我的薄弱环节(比如口语)可以再额外增加辅导课时。
3顾问老师在了解我的相关情况后,同意我“港前三+新加坡前二”金融/经济专业的申请要求,并表示在“没有GMAT成绩”的条件下能保证我拿到offer,拿不到全额退款。这一点是最打动我的一点,因此我马上和“指南者”签约了。
签约后,班主任老师就为我量身定制了细致的时间线,在我10月13日考雅思之前的时间里,老师将我需要填写的“申请表”、“推荐信提纲”、“简历提纲”分割成了多个小任务,每隔几天让我填写一些内容来作为复习雅思的调剂。
这不仅没有影响我的备考进度,还在我备考期间让文书老师完成了除PS外的所有文书材料,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等待雅思出分的过程中,我又与老师沟通,完成了PS的内容;雅思出分后,老师便立刻帮我申请;12月下旬我就收到了我的第一份offer,整个申请流程效率之高着实让我惊叹。
虽然说“只要开始,永远不晚”,但是“晚起鸟”短期速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早做准备,稳妥地拿到更好的offer。
关于软实力
在我看来,留学申请就是“硬实力”+“软实力”的比拼。
“硬实力”有三大指标:本科背景、GPA、语言成绩(雅思/托福+GMAT/GRE);“软实力”主要指实习、科研&竞赛、交流经历等。
对我而言,虽然我的GPA还不错,但是我的本科背景和语言成绩是两项明显的短板。在无力改变“硬实力”的时候,我做到了扬长避短,发挥“软实力”的优势,顺利拿到了offer。
实习
我一共有过三次实习经历:某券商、四大和某银行,因为平时课程比较多,所以我全部都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实习的。
第一份实习是通过内推,第二份实习是通过网申,第三份实习是通过邮箱投递简历的。我觉得商科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参加实习,而且越早越好。
对我而言,实习使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规划;而且实习锻炼出来的金融量化分析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对我的留学申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实习,相信大家都有同感:第一份实习特别难找。回想我大二上学期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投了大概有15份简历,却没有收到半点回信。
我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两点:
1我工作经验为零,简历一片空白
2我没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申请实习,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行业,本科背景一般,却海投各个行业的big name的公司
所以,自己被刷实属正常。
建议大家在开始找实习之前,做好职业规划,弄清楚“我喜欢做什么类型的工作?”、“什么样的实习才能帮助我实现我的职业目标?”
我认为,找实习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申请留学,更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以后更好地找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你一个去了解你感兴趣行业的机会,看看这个行业跟你心中所想的是否一样。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券商的“风险管理”,让我萌发了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于是后来我又申请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我发现银行的这个岗位并不是跟券商一样专注于quant,而是渗透了财务报表的分析,这就是对一个目标工作发现和修正的过程,各种实习经历,与其说是增强自己的软性背景,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修正自己轨迹,找到兴趣点的过程。
目标很重要,但目标明确并不是要你给自己定死了方向。
如果你想进投行,并不意味着你就只能在投行找实习。投行所需要的分析能力、沟通技巧、逻辑能力在很多工作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只要能帮助你离你的dream offer、 dream job更近一步,都可以考虑。尤其是在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因为经历少,很难一下就找到你最想做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自己对公司的期望。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有了第一份实习之后,之后也会更容易找到与你兴趣相契合的工作。
接下来,我想分享几个寻找实习的途径:
内推
我个人认为最快捷的实习途径就是内推,尤其是在申请第一份实习的时候。
内推主要是通过亲戚、校友。关于校友内推,我觉得networking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时与直系学长、学姐保持联系,一旦有back up的机会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告诉你并对你进行推荐,经过学长学姐第一轮的筛选,你留下来的机会是特别大的。
各大企业官方网站
如果你有目标公司,可以时刻关注各大企业官方网站,一旦发布招聘信息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申系统进行申请。
求职&实习平台
网上有不少平台会提供求职&实习的相关信息,其中会提供简历发送地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投简历。
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想要提醒大家。
给HR发送简历的时候,邮件标题最好包括:姓名、应聘职位、申请项目(比如2019 Internship)。还需要在邮件正文写上是从哪里看到这个招聘的,如果是校友推荐,一定要把校友的名字也在上面,然后表达对这个公司/工作的兴趣,最后表达感谢。
推荐大家尽量找一些大型且正规的平台,他们有着自己内部的简历系统,投递非常方便,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多关注。
科研&竞赛
对申请有帮助的科研&竞赛主要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创”、“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挑战杯”等赛事。“大创”等创新创业型的项目是大家都有的项目,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下面我主要谈谈像我一样零基础的普通人该怎么在3个月内准备美赛。
虽然我们最终只获得了H奖,但对于第一次参赛的小白来说,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希望我的小tips能帮到跟我一样的普通人(大佬们就不用看了)。
队友
数模团队中的三个人分别负责建模、编程、写作。当然编程的可以建模,建模的也可以写作,这个要视具体情况来定,但这三样必须要有人擅长,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最大发挥出潜能。
尽管美赛时间是在寒假期间,但是我建议尽早找队友,我当时是秋季学期一开学就开始找队友,比较幸运地找到了两个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小伙伴,之后我们一起学习相关书籍、一起阅读跟分析2013-2017年的O奖论文,并进行了几次模拟建模。建议跟我一样编程能力比较薄弱的人,可以主要负责写作和小部分的建模。
相关书籍
负责写作的同学一定要看贝朗格的《正确写作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这本书和历年获奖论文。对于英文的要求,对于保H奖、争M奖的普通人来说,我觉得6级500分水平就足够了,数学建模论文不是散文,语言不需要华丽,只需要简洁、规范。
其次,我认为排版也很重要,我建议使用 LaTeX 排版参赛论文,注意图片和文字的位置、大小。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负责写作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懂建模,因为只有懂建模的人写论文,才能做到把模型表述清楚,所以前期的时候也要跟队友一起看这两本书,姜启源的《数学模型(第四版)》和司守奎的《数学建模算法及其应用》。
能量补给
美赛的时间是四天四夜,这就意味着要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比赛。赛前可以准备准备红糖、红牛等食物来补充能量,比赛时正常的三餐可以点外卖。
交流项目
我的本科院校没有特别好的长期海外交流项目,所以我利用大三的暑假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暑期课程。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相信所有人参加寒/暑校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体验名校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与老师、同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如果寒/暑校所在学校是你的dream school,那么优秀的课堂表现和优秀的成绩单能极大地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帮你拿到offer;如果授课老师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能拿到他的推荐信,对申请其它学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有一封推荐信是通过与教授套磁而得,我觉着套磁最大的难点是让教授真正了解你,让他觉得你值得他为你写推荐信。这需要你在非常短的时间充分地展现自己,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求知欲。
我是通过在一门课上与老师不断交流、探讨问题,加上排名1/150的成绩,最终拿到了一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推荐信。
一个人登山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拍照、发朋友圈;到了山顶,卸下重担,才有空与大家分享山顶的风景与来时的路。
看到她风采的人说,我羡慕她,我也想做她。可没有人知道,她一路上的煎熬与迷茫。当你现在正在这条山路上,或者即将踏上这条山路,你可能会抱怨:“为什么我要付出这么多,而她却能那么快、那么轻松地站在山顶上?”
我很幸运,在指南者的帮助下快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幸运地登上了我的小山顶,虽然它不高,但是我很知足,也很感恩,想告诉你们的是:有的时候,努力是幸运的另一个名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