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从汉语言到传媒:志趣所向,从不迷茫
指南者留学 2019年08月30日
阅读量:1837

学员背景
F学姐

 

本科背景
复旦大学 汉语言文学
GPA 3.41+3.8 雅思 6.5

 

录取结果
伦敦国王学院 数字文化与社会

 

求学路上的选择,从来不是儿戏,认定了方向,一往无前。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前期会有很长的积累,去了解自己、去了解专业、去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越深,选择的答案会自然产生。对了解自己,了解外部条件的人而言,选择从不是一件难事。

 

传媒专业前景与个人发展考虑,我选择前往英国留学。志趣所向,跨专业选择传媒,从大一到大三我又做了哪些准备?

 

关于选择和准备的内容,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详细讲述,希望我的心路历程,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定位自己、发展自己。

 

 

一、关注专业前景,思考个人发展

我选择留学

 

 

严格来说,大二初我便有出国留学的念头,因为听说我心仪的传媒专业在国外有更多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求职机会。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成型的想法和系统的规划:包括选择什么地区、什么学校以及什么专业,也不了解出国留学的利弊。

 

听到相熟的学长学姐说无论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先做好语言方面的准备都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先报了一个雅思班。尽管并没有早早地付诸实践,不过因此了解了雅思考试的基本信息和模式。

 

确定要出国学习新闻传播学是在大三下学期。

 

在一家公关公司实习期结束时,我的Leader问起我之后的打算,我说我还在考国内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之间纠结。接着她问我是不是还想继续做传媒、广告、公关这一类的工作,我说可能还想多尝试一些其他的职业,但不管怎样应该都不会出传播这个圈。

 

然后,她建议我可以更多地考虑出国学习。一则扩大自己的视野,接触一些迥异的文化知识;二则传播学和新闻学确实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无论是想要学习理论还是有更多实践机会,出国似乎都是更优的选择。

 

另外,无论是作为乙方公司的agency还是外企的传播部门、市场部门,都比较“偏爱”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竞争者。如果以求职为导向,再加上传媒又是一个很注重“实战经验”的学科,而英国、澳洲以及香港的授课型研究生通常是一年的学制,相比国内的研究生可以省出2年的机会去试错和实地接触这个行业

 

综合以上几点考虑,我开始做功课,着手寻找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在对比了几个国家的学费和课程偏向之后,我选择了英国这个拥有众多老牌传媒优势专业院校的国家。

 

七月,在网页上搜索“英国留学”的时候找到了指南者留学的官方网站,在“院校库”一栏能够找到我心仪的几所学校的信息(包括院校和专业排名、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录取要求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在网页内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接下来的一个工作日就有一位指南者的老师来加我的微信,了解我的想法和基本情况。

 

指南者的两位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各个学校的传媒课程特色,也帮忙分析了我各方面的条件,提出了一些方案。

 

我最后选择的专业和项目的共同点在于课程都包括了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我觉得这些技能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是相当必要的。

 

八月份的时候我与指南者正式签约。九月之后我在指南者老师的提醒、帮助和指导下陆陆续续开始准备语言考试、文书材料和网申,在大约12月底时完成了所有学校的申请。

 

在2019年3月收到了伦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与社会的offer,也是我各方面权衡下来觉得最适合我的offer。

 

 

二、了解自己与外部环境,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

 

 

由于刚进大学时便对传媒行业很感兴趣,了解到转专业的难度之后,我很早便开始为“调转枪头”做准备(但当时还没有完全决定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尝试——大一加入校园媒体

 

大一时我加入了校园媒体,因为那时我对传媒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即电视台和报纸杂志),便想通过这个平台试试水,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

 

刚开始,学长学姐让我们自己寻找一些校园新闻,体验一下新闻生产的过程。

 

在这些摸索和尝试中,我发现所谓的“做新闻”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要对一件事情有基本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要能与采访对象由浅入深的沟通,要能看到他人看不到侧面,更要有见微知著的宏观思维能力;

 

“写新闻”也不像我所想的、只要“文笔好”就能生产出好的内容,还要有清晰的组稿逻辑、严谨的遣词用句以及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能遵循基本的新闻道德与伦理。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基本的新闻采写知识,还结识了一大批具有新闻热情和新闻理想的小伙伴。渐渐,我们的关注点从学校转向社会,一边记录他人的故事,一边体验着他人的生活;一边探索雾中的真相,一边感受时代的脉动。

 

思考与审视——大二《南方周末》实习

 

大二暑假,我来到《南方周末》报社实习,在与几位职业记者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同样也有困惑和无奈: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碎片化文章阅读量动辄10w+的时代,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往往不受欢迎,一些主题敏感但实属人们应知的报道在发行上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很多资深记者会感慨说“南周味道”越来越淡了,但作为国内行业首屈一指的新闻机构,他们依然坚持着新闻理想和新闻热情,不愿屈从于“流量至上”的标准。

 

在这一个多月的短期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寥寥数篇稿件,而是从这些记者身上认识到了现在传统媒体的出路并非与社交媒体、新媒体拼阅读量,而是在政治、商业、受众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

 

媒体的理想应是通过自己的洞察和记录来推动社会和公共政策的变革,建立自己的公信力,告诉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背后有哪些故事。正如切格瓦拉所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专业积累——大二辅修新闻学

 

我常常听到“纸媒已死”、“新闻无学”等言论,想知道这些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

 

于是,我从大二开始辅修新闻学,想从一个更加理性且本质的层面看待这些问题。在系统过理论知识之后,我逐渐了解到“传媒”并不只有“新闻”,传播学是一个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都有着紧密联系的专业。

 

学科的包容性也意味着就业面的广泛性,我所感兴趣的翻译、写作、授课、公关、广告等工作都可以视为传播的分支,我觉得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能有利于更好地从事文化类的工作。

 

慢慢地,我开始能把教材上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从中找到很多乐趣。例如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舆情事件正是伊丽莎白“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现实旁证。

 

当然,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也在对某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理论不断提出挑战,例如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兴起带来的反转新闻、虚假新闻现象给新闻专业主义信条带来了一波接一波的冲击。

 

同时,我也会关注路透社数字新闻报告、美国皮尤研究所的相关报告来了解全球传媒业风向和发展趋势。

 

我渐渐发现,比起拿起笔杆做新闻,我对数字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下的传媒业态更加感兴趣,例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对新闻生产和媒介传播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

 

课余时间,我读过一些研究著作,例如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塔奇曼的《做新闻》、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等,对西方传播学的研究脉络、学派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帮助我在辅修中拿到3.8/4.0的绩点,一方面也使我在准备文书材料时能够找到不错的切入点。

 

能力认识与提高——大三实习

 

大三下学期,我在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上海)的医疗健康组实习,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制作媒体简报、监测舆情、撰写新闻稿件、对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进行研究分析、支持媒体活动并与媒体联络、将书面材料进行中英互译等,这些日常工作主要培养了我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使我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我的运气不错,在实习的三个月内,我们组负责了很多比较重要的项目(包括品牌推广、产品上市等),我的leader愿意带我参与其中,这使我又解锁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新的与传媒相关的领域,并且想以此作为我的职业尝试。

 

至此,我对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便在实习期结束后决定开始留学申请。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语言转传媒其实很常见。我觉得,一旦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尝试和接触,无论是通过看书、与相关领域的人交谈还是亲身实践,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目标专业。

 

如果觉得自己确实非常喜欢,那么之前所做的尝试都可以成为自己今后申请和求职的敲门砖;如果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么之前的经历也是人生中宝贵的经验和历练,便于之后找到更优的选择。

 

 

三、跨专业申请的心得体会

从语言到传媒,转型跨度大吗?

 

 

诚然,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到同样与文字息息相关的传媒专业并不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转变,学术理论也有一些勾连之处,然而二者的培养体系其实不尽相同。

 

首先,(国内的)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历史、哲学、民俗以及语言文字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传媒类包括新闻、传播、广电和广告(甚至市场营销)等方向,与社会学和现代媒体技术息息相关;

其次,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大量阅读和整理原始文献,从中析出新的发现和观点,而传媒类的大多需要掌握实实在在的手头“技术”,例如剪辑影片、处理图片、采写和编辑新闻、实地调研,甚至还需要掌握一些编程技能进行大数据分析;

 

最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以中文语言发表的(除了部分汉学研究之外),而传媒类的前沿研究大多以英语呈现。这些都使我们专业的学生在申请国外的传媒专业时有一定的难度。

 

几点心得体会

 

① 在决定是否要出国之前,先要对自己未来做一个相对明晰的规划。

 

在我申请季结束之后有很多学弟学妹来问我觉得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保研/考研更好,我会建议他们先考虑自己未来的打算,然后根据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的利弊权衡(例如在两者含金量及国内认可度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国内研究生学制较长,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以边学习边实习,同时也有可能更加适合学术研究的道路;

 

国外授课型研究生学制短,略显匆忙,但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媒体研究和工作机会,另外也能比国内研究生多出两年正式工作的时间)再做出选择。关于这一点,可以与有相关经历的学长学姐交流,也可以咨询留学机构的老师,或者抓住本科学校的海外交流机会提前感受国外的教育模式,再作比较。

② 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相关的实习经历、学校工作经历、相关的课程成绩甚至海外交换经历非常重要,由于这些都会占据不少的时间,所以应该拉长战线,尽早开始。

 

同时这些也都应该在文书材料中有充分体现。在申请过程中,我很看重自己的文书材料。本科课程成绩固然能一定程度上展现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然而课程匹配度较低,并不足以证明我能够学好国外高校提供的传媒相关课程,也无法体现出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和了解。

 

所以,应该要悉心研究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录取要求甚至是职业规划等,挖掘自己的“软背景”与目标项目的匹配之处。

③ 语言考试越早准备越好,要有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相对欠缺的项目,必要的时候可以报班或者参加集训营。


雅思考试是我在申请过程中碰壁最多的事情,即便每一次都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经历,但考了三次成绩并没有丝毫起色。由于传媒类专业语言要求较高,通常要求雅思小分6.5,均分7,我也因为语言要求达不到放弃了很多心仪的项目。

 

不过在最后一次语言考试中我取得了一点小的突破,经验就在于针对我比较薄弱的项目练习(听力和写作),每天保证一篇精听一篇泛听,考前1.2倍速练习雅思真题,每天限时写一篇大作文和小作文,然后定期交给指南者的写作老师做一对一批改。

 

总的来说,申请国外的学校并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跨专业申请就更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了。前期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期焦虑煎熬的等待,都可能会让人一度想要放弃。但其实只要是向上行进,每一条路都不简单。最后,新的申请季也已经拉开了帷幕,祝大家未来都能在心仪的学校学习和深造~

指南者留学老师
您正在预约联系老师
简单填写基本信息,完成导师预约
以下信息仅供导师提供定制服务,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安全
*手机号码
*目前学历
本科大四
本科大三
本科大二
本科大一
硕士在读
博士在读
其他
*留学意向地区
提交
预约成功
顾问老师将尽快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返回首页
下载指南者留学App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