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指南者留学学员·Z同学
21fall慕尼黑工业大学轨道、运输和物流
转眼间,留学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当初拖着两个大行李箱出国求学的我也到了毕业找工作的转折点。结合自己的经历,想在这里从就读体验、实习经历和求职过程三方面来谈谈真实感受。
(一)就读体验
“船在港湾里是很安全,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
作为德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在课程教学方面真正做到了“严谨、严谨、再严谨”,专业课和选修课都综合了专业各方面会涉及到的领域而设置,让同学们能够全方位地进行学习。而我所在的亚洲分校(TUM-Asia),又结合了新加坡多样的文化氛围,所谓“读一次书,体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年的授课教学让我一个转专业来的学生也建立起了清晰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课程设置多种多样,非常有收获。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的迷茫,以及内心一丝的后悔,为什么要虐自己,选一个全新的专业和领域。因为本科是学管理的,工科科目对我而言有一定难度,不论是语言上的转换还是思考方法上的不同,都加大了课程学习的难度。
但骨子里“要强”的态度使得我无数次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不能半途而废。”自我塑造的过程,一开始都是很疼痛的。但后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我渐渐体会到了理工科的魅力,也慢慢摸清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而且,在新加坡求学的好处就是美不胜收的环境,每当学累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出去散步或跑步,不论你是大自然爱好者,还是追求艺术的文艺青年,都能在新加坡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清理头脑”,让自己更有学习动力。
如何形容一年的生活体会?“渡劫”吧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留学生活,可能是“蹲监狱”。作为疫情防护小标兵,我真正做到了在外面从不摘口罩,从未堂食,也不和其他人接触,总而言之,就是“无社交”。除了疫情,还有登革热、猴痘、肺结核,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身在“毒窟”的错觉。
但这一年,我也精进了厨艺,学会了很多生活小妙招。一路走来,尽管磕磕碰碰不少,但是心里却有了底气,很喜欢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
倘若有人问我后不后悔出国求学,那我的回答一定是:如果重新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坚持自己当初的那条路。人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总会违背意愿,沉浸在一时的轻松和愉悦中,过后又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生活不会因为自我内耗有任何改变。与其焦虑、心虚,不如用实际行动去增长真正的实力,只有如此,内心才会安定,也有底气。
(二)实习经历
我们专业是两年制,第一年授课,第二年全球实习加上写毕业论文。学校在期末的时候安排了一次小型的招聘会,主要是一些从事交通和高新科技的企业,其中除了包括华为、丰田等熟悉的企业外,还有一些致力于智慧交通的咨询公司或设计公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得知自己回国航班熔断后,我和另一位同学决定从香港转机回家,中途真的是有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感觉,但在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什么苦都抛却脑后,内心的踏实感也油然而生。
隔离期间,我就开始投实习简历。因为要和自己的专业——交通相契合,因此我就专注于寻找交通方面的实习,但是上海大多数和交通有关的企业或公司几乎没有实习生招聘计划,所以中间有一段时间自己特别焦虑,就担心回国这一选择是不是错的。后来终于辗转找到了一家国企分支下做智慧交通项目的信息科技公司,也顺利开始了实习。
刚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计算机小白,被程序员包围的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实习的每一天都有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接触之前从未使用的软件和技术,也渐渐对交通行业有了了解和探索的好奇心。
虽然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是不少于两个月,但这份实习带给我太多的收获和成就感,我就选择继续在实习公司进行我的毕业论文写作,一来是因为项目内容和我的论文方向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围有非常多的大佬能指点和帮助。此外,工作环境也很nice,可能因为组里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所以沟通起来很顺畅,气氛也很活跃。
(三)求职过程
相信很多2023届的同学都跟我一样面临着找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今年的秋招可谓“史上最难”。回国前的我是“宝剑在手,天下我有”的“普信女”,但真正开始秋招后,才发现当初的自己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ïve”。
一开始,我选择的是“海投”方法,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岗位描述是否契合,一股脑都投简历。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很多HR打电话来之后我完全不知道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甚至没有印象投过简历。所以我赶紧悬崖勒马,在筛选了专业要求和岗位描述后再投出简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精投”的循环。
可能鉴于自己有留学经历以及对life-work balance的追求,我在选择企业时大多数瞄向了外企或中外合资,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和留学经历。我的研究生专业是轨道、交通与物流,小方向为交通,因此在简历投递的时候我会着重于交通方向的岗位,但过程中发现国内交通行业的管理岗位与我的经历不符合,所以就换成了和交通有关的汽车行业和一些公司的供应链岗位。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就读专业的岗位选择性小的话,可以以专业为中心向外延伸,所涉及的其他岗位都可以进行尝试。我尝试投递了汽车制造与汽车电子有关的岗位,同时也申请了几家公司的供应链岗位,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当然,在投递前要对该岗位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知道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应用,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加分项。
其次就是面试环节。由于疫情,很多面试都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客观条件的不定也让一直习惯于线下面试的自己变得束手束脚,无法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另外就是群面。之前从没接触过群面的我仍然记得第一次的场景,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那种恍然无措和哑口无言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看见大家侃侃而谈的表现,我甚至有种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上过学的错觉,也开始去了解群面这一形式的流程和内容。
但是,群面过后的1V1面试才是我发挥自己实力的时候。出国留学带给我的价值和眼界,让我能对一些现象或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至于怯场。在讨论到专业知识时,也有了一些谈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院校有所加持,我有幸获得了几家公司的offer。
最后,给自己多铺几条路也很重要。10月份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报了公务员考试,想着反正这段时间还没开始写毕业论文,也没经历过考研,打算体验一下,就买了书周末在家刷题,不报班不上课,纯属抱着“考着玩玩”心态。当时我还跟我爸妈调侃,我肯定考不上的,我就这么断断续续准备两个月,怎么跟人家备考一年的竞争啊,没想到我竟然“反向毒奶”,通过了笔试。
在写这篇分享的时候,我应该在准备面试,虽然不是抱着一定要考上的决心,但还是想认真对待这一个自己闯出的“新选择”。对于和我一样把考公当成一种选择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一定奔着成功上岸的话,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不用报班去学习,可以自己买真题在家刷题,不用太焦虑或担心,因为反正是自己的plan B,不求尽善尽美,但求问心无愧。
选岗位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筛选,例如从专业、应届生身份、党员身份、工作经历、户籍等方面进行筛选,选择适合自己且对自己来说竞争力大的岗位,这样相对来说会更有优势。
除此之外,有时候还要警惕“过于热闹”的环境。越是混乱的环境,往往越容易迷失自我。选择面前,多给自己设置一段冷静期,减少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反而会更理性地听从内心。思考未来时,能少一些盲从,多一些主见。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在秋招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跃升为“职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