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S同学
本科背景
上海大学 汉语言文学
GPA:3.77 雅思:7.5
录取学校(2023年秋季入学)
香港中文大学 文化管理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2022.11.22
录取时间:2023.01.13
申请时间:2022.11.22
录取时间:2023.01.14
01
“你有为自己任性过一次吗?”
大学通识课间闷热无聊,我常常见到同学提包离开,询问原因,总是说去考雅思托福,当时我总是不以为然。何况我近乎“身外无物”,我懒得申请交换、懒得规划、懒得参加活动,很难说懒惰背后是否有一种规避竞争的心理原因,但其结果是我不参加竞赛也不评奖,讲起实习也是两手空空。
实际上,直到大四开学前,我都完全没有产生过一点留学的想法,从没做过任何一点相关的准备,总想着大学毕业,随波逐流,又觉得未来遥远,不急筹划。所以对我来说,现在都对自己去留学的决定和收获的成果觉得不可思议,它像是一种毫无筹备、几近心血来潮的选择,打破我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我安于现状的心理——其实,它还有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义,将我从一种愤懑而躁郁的思想中拽离。
在大学生活中,我并不像其他有目标、有理想的同学那样,不想投入于竞赛、课程以及诸多课外活动中,对于保研加分的政策也兴趣寥寥,不愿研究,可以说对自己的学业发展并不怎么关心。但出于作为学生对于学业的责任感,我仍旧较为用心地完成作业、复习考试,成绩悬在中上游,高不成低不就。可就算如此,在老师询问谁要考研的时候,我也跟着所有人一起举起了手,因为我感到一种奇怪的焦虑在心里闷烧,像是有人告诉我,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你就将比其他人差上一节,我既懒惰,又有一种与之相符的无用的自尊心,考研变成了一种自我证明的工具,也许也是一种逃避面对社会的避风港。
正如“上岸”一词所具有的含义。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在那个小小的港口,上去的梯子只有一架,必然要相互踩踏,一个踩着另一个的肩膀爬上去。我并不喜欢这样,总觉得有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意味。一查询考研信息与院校,大数据就开始给我推送考研一战、二战、上岸与落榜信息,有人告诉我你复习得太晚了,等明年二战吧;有人告诉我现在一点都不晚,一切还来得及……我的焦虑在这些繁杂信息中生长得快速而茁壮。
考研的周期实在太过漫长,近乎无边无际,我把专业书看了一次又一次,笔记像是记不完,却好似没什么东西真正地进入大脑。一种疲惫渐渐地开始消磨我的耐心和信心,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怀疑目标是否可能达到,最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坦诚相待,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又惶恐又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什么,甚至对于假设的未来也陷入困惑:考上了又如何?还不是这样一成不变地度过三年,而后在毕业之后回到求职焦虑的怀抱?但与此同时,我又无法放下那叠厚重的专业书,我的笔记密密麻麻遍布书页,纸张皱褶起伏,人总是不舍沉没成本。
而使我态度发生改变,开始不再囿于一地的,是保研失败这件事。巧合的是,我的成绩堪堪能够够及保研分数线,挤入备选名单,只是最后依旧因为没有任何课外活动的加分而掉出排名外。在接到通知电话,告诉我无法保研的时候,我心中觉得闷塞。几个朋友都保研成功,又有几个单论分数不及我的同学也应课外加分、志愿者活动保研,对我来说总归成为一种打击。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开始嫉妒,对于他人努力的成果觉得愤懑,于是,那个复习中麻木无聊的我像是被一根针轻轻地扎了一下,从一种恍惚的状态里清醒,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如此,我应该有更长远的、更清晰的路要走。
保研失败的第二天,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她的室友打算留学,我问:去哪里?她回答我,说去香港或是新加坡。我一直很喜欢香港,说是鲁莽也好果断也好,我告诉朋友:我也决定去。
我将这个决定告诉一位师长,她了解了我的犹豫与畏缩,也了解了我的期盼。当我踟蹰不前、瞻前顾后的时候她问我:你有为自己任性过一次吗?如果怕失败的话,失败了又怎样呢。我沉默了些许时间,向她道谢。在晚上,我将所有的考研资料封存,那些厚重的纸张和一卷卷失了墨的水笔都被束之高阁。那一瞬间,我几乎产生了一种从逼仄拥挤的人群中脱离了的感觉,因为再一次有了呼吸的空间。这不再是报一个专业,拿到书而后背诵的流程——我过去习惯了这样的流程,如今该做出改变了。
我不再那么关注网络资讯,因为文书写作的需要,我开始认认真真地梳理大学四年的成果,观看自己的成长,重新认识自我,而个人陈述的写作则让我严肃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否有勇气那样做。
02
二十天雅思,一次到7
既然要申请港三,我就必须要去考雅思。我从未了解过雅思,只听说某某阿姨的儿子某某叔叔的女儿去上雅思的培训班,读一年、半年、三个月,一掷上万金钱,而后再花千把元去考一场考试。我只能想象出一些不太美好的补课场景,一些一对一或是一对三的培训班,在又困倦又无聊的下午待在玻璃的小笼子里听课。我又向来对于英语不感兴趣,能算是英语差生,高中时期常常被老师提着耳朵拎去办公室背书,有时候因为默写成绩不佳,在放学后留堂背单词,高考结束后从未复习过任何英语知识,四级、六级都是裸考,六级518分的成绩怎么说都不算优秀。对这门学科我望而生畏,如今却不得不鼓起勇气直面它——还是大大超出高考、四六级难度的加强版。
不论如何,既然决定要考,就要尽力做好,调整心态迎难而上。一方面,我不想无意义地浪费报名费,或是花力气去找培训班,像是重蹈高考前补习的覆辙;另一方面,我也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在语言考试上。在确定要去留学,着手开始准备资料的时候已是九月中旬,我给自己预留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来准备这场考试,并决定一次就要考到总分7分。如今再回望当初的决定,觉得自己真算胆大包天,搞不清到底是从何涌出的毅力和决心,在这不到20天的时间里完成目标。
我花了5天左右的时间来了解雅思这套考试体系,在网站上寻找免费视频课程、学习资料,观看、总结四科的学习方法。在第六天,我用一套完整的试题来测试自己的水平,以此制定接下来两周的学习计划——这一步非常重要,务必要制定一个让自己信服的、能够遵从的计划,就像留学准备就无更改,一心一意投入其中。在剩余的不到十四天的时间内,每日的安排是早上听力与阅读,下午写作,晚上口语。我每天早上先背半个小时的单词,而因为考研英语,我单词已背下不少,这部分更像是延续考研英语的学习。背完单词之后严格控制时间,花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做完听力与阅读,练习网课学到的方法。
写作练习我参照着范文,分析总结每段方法和一些万能用语(类似小作文上升下降趋势的用词,大作文观点陈述的表达)并背诵,时间宝贵,我只在最后一天用一个小时模拟来感受时间安排。我清楚自己作文是弱项,所以主要保证逻辑和结构完整,不强求字句高级,不钻牛角尖,在有限的时间里,放下部分内容才能有舍有得。至于人人都觉得困难的口语,免费当季话题库很容易获得,part1的回答基本上通用答案、原因、案例、结论这一套模式,part2我准备了3、4个素材串题,每天晚上开着腾讯回忆自言自语,熟悉英文对话交流,part3则是临场发挥。口语无法强求,但应试状态可以调整,情绪亢奋些也许效果不错,目的在于让整场的口语测试显得像是一次对话,而非一次背诵。
这样高强度的复习使我头晕眼花,踏入考场后,紧张感很快消散了,变成了一种专注力。考场还有个插曲,因为考场在学校内,考完笔试后因疫情说要封校,我担惊受怕地在校内乱转,四处询问陌生的同学与老师,终于解决了午饭问题,现在想起来也算一次有趣奇遇。
我曾无数次在网站上刷到考试者们7分上岸,无比期冀自己也能一次通过,而那次考试正是在我生日之前。最终的成绩像是一个独特的生日礼物,由我的努力送给我自己。
03
“碰巧”的实习,让我逐渐开朗
谈到实习工作则更像是一次碰巧,碰巧地遇到了一个机会,碰巧地在那段时间有课业上的空闲,而这个实习的工作地点在人流密集的展厅里,我要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艺术家,和他们打交道。如果是以往,我一定会推拒这个机会,因为我既不喜欢赶路,又性格内向不合群,实在抗拒和人交流。但留学就是一种助推力,有些让我不得不向前迈进的意味。
在工作现场,我几乎紧张得浑身流汗,站在展厅里不知所措,一切都显得笨拙又青涩,但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又感到有什么东西正富有希望地开展枝叶。为了贴近我所想去的专业,我开始频繁地参加展览活动,去各地的展馆参观,像是第一次开始为自己做事,第一次不再日日夜夜埋首案间,意识到一种脱离常规的欣喜,发觉此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生活。我一个人前往香港,四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很惊讶地看着我和语言不通的服务生打招呼,她说:你变得好开朗。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开心。
总而言之,这次留学计划真是又仓促又鲁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雅思,完成实习,完成申请,充满了一种令人惊奇的、与我向来习惯不符的跳脱和出格。但这次经验分享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不喜欢竞争不是坏事,放弃一些事也不可耻,没有放弃怎么能重新开始呢?有舍有得就是讲的这种道理,放得下才拿得起,囿于其中的时候总是难以看清全貌。
而这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改变坏境,改变自己,在距离家乡越远的地方,才能越真切地看清自己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