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同学,指南者留学22fall学员
本科:澳门大学
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政治与传播理学硕士
万花筒般的伦敦城
从我产生留学意愿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理想留学地点一直是伦敦。我不知道我对伦敦的向往具体产生于何处,总之当时的我认为优雅高贵的英式英语,街头随处可见的双层巴士和红色电话亭,课本插图上时常出现的伦敦塔桥和大本钟即等同于留学。
在LSE的一节课上,老师问国际生在来到伦敦之前对伦敦的想象是怎样的,我当时的答案是快节奏,这种印象可能来源于英剧《皇家律师》里快步穿梭于高楼大厦的律界精英。在伦敦生活了十个月,我发现这种想象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不尽然如此。虽然在伦敦的金融城或是其他的办公区大部分都是打扮精致、步履匆匆的白领,但是在伦敦的大部分区域穿着T恤、大裤衩,趿拉着拖鞋慢悠悠地逛超市、遛狗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你现在问我,我所认识的伦敦是什么样的。我会告诉你,伦敦是一个万花筒,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它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光彩。
开放、包容的LSE
伦敦如此,LSE也是如此,LSE校园里经典打卡位—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也许就暗示了这个学校的极大包容度。
我就读于LSE的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下的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在这里我们没有固定的study plan,除了三门固定的必修课之外,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间自由选课。在经过学院老师批准的情况下,跨学院选课也并非难事。这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兴趣或是未来想投身的方向设计个人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在我的同学中,计划毕业后从事公关工作的小C选修了Strategic Communication,而希望在毕业论文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小X选修了进阶的R语言的课。
LSE的课堂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虽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但是大家彼此尊重,坦诚分享各自不同的想法与思考。
在LSE,个人时间的分配也是很自由的。跟其他的英国学校一样,我们一年一共有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授课,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学期间的停课时间大概是一个月,我之所以说停课时间而不是放假时间是因为虽然这一个月不用去学校上课,但是作为每一门课考核之用的论文都必须在这一个月之内完成。而每一个学期上课期间几乎没有任何硬性要求的作业。虽然LSE有在期中时提交的formative essay,但是它是不强制提交的,有时间完成并且想要多一个机会练习论文写作的同学可以选择提交。除了作业之外,上课签到也很宽松,只有seminar (讨论课)强制签到,lecture(教授讲课)不点名,学生可以选择去线下上课或者看课堂录像。这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模式让我们拥有了很多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许多同学会利用这些空闲的时间去旅游或者做其他感兴趣的事,这对我们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能力要求很高。
不后悔、不遗憾
正如万花筒的光亮有时也会刺到观看者的眼睛一样,我在伦敦的十个月并非全是精彩享受的瞬间。与许多同学一样,这一年是我第一次在陌生的国家一个人学习生活,遇到了许多留学典型的挑战:由于伦敦的餐厅又贵又难吃,出国前从没下过厨的我不得已拿起了锅铲,鼓起勇气成为了一名厨房小白;被LSE巨大的课业压力和高难度的论文写作标准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一边看几百页文献一边默默抹眼泪;由于时差的影响,在中国时间父母和朋友都已经熟睡的时刻,我拿起手机却又不知道该发消息给谁。这些时刻都曾真实地让我被负面情绪所影响,虽然我不知道我是否成功战胜了这些挑战,但好在一切总会过去,伦敦的光彩总会带给我新的希望。
在社交媒体上,“水硕”或以贬低的目的或以调侃的意味成为英国授课型硕士的代名词。而我觉得,“水不水”根本不能概括每一位留学生曾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笑与泪。诚然,获得英国授课型硕士学位并不能保我们未来顺风顺水、功成名就,但或许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奢望这些,我们想要的只是这段独一无二的经历。
在伦敦,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我获得了,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