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曼大留学回忆录:往返之间——在回忆中寻找未来
指南者留学 Irene 2023年10月10日
阅读量:1452

作者 |Y同学,指南者留学22fall学员
本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硕士:曼彻斯特大学 社会学文学硕士

 

回国已有一段时间。

 

在这场横跨大洋的来回迁徙中,“适应”似乎总是阴魂不散的命题。一年前,“还适应吗?”这一问题频频抛向我;一年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向我袭来。然而,在某种“步步为营”的话语裹挟下,我被推着向前,根本抽不出时间去思考所谓“适应”的问题,更感知不到那种怀旧的伤感——似乎这段浓烈的英国记忆就这么被我悬置了起来,无暇触碰。直到“指南者”发出邀请,让我谈谈这一年的回忆,我才有了一个将它细细回味的契机。

 

 

鲜红的排行榜

 

一年前,我边考研,边申请。由于疫情的缘故,以及受父母心态的影响,我将国内读研作为了首选。照我表演性的人格特质,我应该发出一条朋友圈,庆祝考研上岸,然后把全世界感谢一遍。但可惜,沉到水底去了。后来,考研不利的失落,绝大部分被留学这个“出口”给排解掉了。尽管朋友圈没发,我还是计划单独致谢那些施予帮助的师长和朋友——人生中能收到善意的关心和点拨,是一大幸事,我始终心存感激。

 

不过短信发到一半,就停下了。看着自己编辑的长信息上一大段对学校、专业隆重的介绍,忍不住摇头苦笑——我不像一个求学的学生,更像是敬业的推销员,用放大镜为学校寻找市场欢迎的卖点——然后,学校的卖点,也成了我的卖点,是这场“镀金之旅”的点睛之笔。

 

想起来,拿到offer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看学校的排名,从QS到THE,林林总总的、人为堆积而成的”权威表格“。看完学校的排名,还得看专业的排名,然后再意犹未尽地看看 那些落后者……见到原想报考的北京学校被“甩”在后面时,内心升腾起一股阿Q精神般的胜利狂喜。显然,经历了现实挫败后,我从一个符号跳到另一个符号,在其中寻找自我意义的认同与满足——至少是面子上的满足。于是,工具终于成为了目的本身——所谓求学的价值,被压缩成排行表上鲜红的数字。

 

那么,这鲜红的价值,有足够旺盛的生命力吗?似乎并不。很快,大数据将我锁定,向我进攻。无数有关留学的帖子扑面而来,部分是惬意的分享,更多是焦虑的炮弹。“英国大学包括:牛津、剑桥、水校”、“形势当前,留学优势不再”、“留学费用节节高,回国工资年年低”……一个个既诱人又惊悚的标题填充着我的收藏夹。我为焦虑寻找解药,却只换来更多的焦虑;更无力在于,在实证和理论的双重说服下,它们无法被轻易推翻。

 

然而,无论是依附于符号的权威,或是臣服于权威的符号,我始终被动地奉承着来自他者的注视。无数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叠加,已扭曲成巨大的鸿沟,将我定义在确认与被确认的困局之中,尽管彼岸就是那大写的价值,我却自顾自地沉迷在一种用符号价值勾画的泡沫堆里。

 

如果要真正跨越这道鸿沟,便要首先意识到这鸿沟的存在;同样地,要重新把握对自我的定义权,便要确认具体的我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我,或者一个由非我所创造的我。这注定是一场艰难且孤独的战役,也将是一场颠覆的自我革命。

 

我的主要武器,大抵是我本人的一无所有。横跨大洋的资本,来自对父母的剥削,尽管这被美化成一场“长线投资”。当然,剥削并非是这次偶然的发生,它伴随着我的诞生而产生,甚至在我之前,就幽灵般萦绕着这对当时的年轻夫妇。但如果现在才大谈剥削,未免太虚伪;而如果只看到剥削,又未免太学究。总之,内省式的道德压力,一方面让我时刻保持对放纵或沉沦的警惕,一方面又足以让“回报的欲望”溢出功利性边界,在一无所有的底气下,发生更本能、更持续的作用。

 

而人文社科,则给予我另一种力量。尽管依旧一无所知,但有幸触及到的知识边角,仍多少撑开了精神的格局。它们给我带来的,除了智识上的兴奋感,更是观察世界的多元角度和思维。周围的一切变得生动而具体,生活的质感像成堆的金黄沙粒,绵实中却带着千变万化的棱角。原先为之烦恼的,如交流间的鸿沟、某些“不可理喻”的现象,反倒成为观察与思考的材料。其中,抽离的意识、历史感的关照、社会学的视角,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不和谐”不一定被消解,因为事件本身、人的立场或观点均非铁板一块。但最重要在于,我获得了心态上的平和,获得了谦虚的姿态,也获得了一种更开阔的生活视野,由此得以长久地耕耘。

 

当然,追求“被承认”的欲望不应是一种污名;相反,它是生物繁衍进程的产物,是社会性的必然现象——但正如福山所言,它最好应该是“尊严的标志,而不是目标本身”。

 

用二十个小时翱翔于广袤的亚欧大陆,飞越英吉利海峡——这物理意义的悬浮过程中,我能够卸下久久背负着的沉重的虚荣十字架,让精神得以悬浮吗?我能够俯视自我、彻底地审视自我,让反思的解剖刀肢解每一寸虚伪的皮囊,直至脱离符号,召唤意义的回归吗?

 


阳光“不灿烂”的日子里

 

英国人总爱问,你的culture shock是什么?我说,好像没有。像城市中穿梭的精神吉普赛人,在新鲜感与陌生化的纠缠中快速进入,又迅速脱离。闻者惊羡,在一个又一个并不晴朗的午后,举起啤酒向我表示欢迎。杯盏之间,自我表达如同这些重复的碰杯声,很难出新意,也始终无法跨越看似透明的杯壁。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潇洒地来去自如,而是漂浮在表面无法进入。这种悬置的状态,让身边的曼彻斯特虚化成了一道背景墙。

 

直到我如此幸运,被一道道热烈的色彩照亮了生活的轮廓。尽管曼城的阳光稀缺,但内心却因此灿烂无比。

 

访问学者张老师的纪录片计划,将镜头对准中国的留学生,让我有机会遇见那些丰富而广阔的心灵世界。他们带着故事漂洋过海,交汇于曼城,又继续在各自的世界绽放。

 

纪录片拍摄现场


钻研翻译的张博士崇尚孔儒之学,善结四方良朋。一面苦心经营书斋文字,一面积极筹备知识论坛。隔周一次,邀各界人士发表专门话题,其间群儒激辩、畅所欲言,场面有如苏格拉底之市集大观,又沐孔夫子圣贤之风,可谓畅快。

 

每周的学者讲坛

 

我总觉得,生命太有限,所以分外珍视那些人与人的交集。正是在各种经验的互动下,我浅薄的人生才得以延伸出新的厚度。

 

尽管至今无法解答“社会学学什么”的问题,但与真实社会的亲密接触是必要的课题。否则书读得越多,反而离社会越远;如同真空里的种子,不仅发不出芽,还会迟早憋死。在中餐厅兼职时,听广西的方哥说,自己来了三十多年,供一子一女读完大学,觉得英国好也不好。我想,在一个陌生国度,有人会热衷于个体化的自由,享受无所羁绊的自在;有人则苦于变成社会浮萍,雨打飘零。我既爱自由,也爱那具体的生活。

 

中餐厅打工

 

所以,我带着新鲜的无知去参加社会党的周末会,听到了罢工背后愤怒而无奈的个体叙事;夹着册子去参加艺术节、纪录片节、作品展览,在戏剧、摄影、绘画、舞蹈、装置等各种艺术形态中寻觅精神共振;穿梭在咖啡馆、理发店、路边摊和流浪汉中,与陌生人们聊天,试图在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里,拼凑出人性为本的社会图景。这些经历终于使我不再悬浮,真正进入了这座城市;但使它由虚变实的,是那些美好的挚友。

 

旁听社会党的周末会

艺术展

 

尽管我向来尊重每一个独立自由的灵魂,却总是自私自爱,很少期待所谓情绪价值。人海茫茫,大都无缘。然而这短促的一年,却使我在爱与被爱的汹涌中,修复了自己的爱无能。时空的错位,也许会成为情感的诱因。但外部因素多也好,少也好;积极也好,消极也好,它最关键的作用是将我不断推向那些值得的人,而这个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彼此是对的人。我无法三言两语诉清衷情,但这些纠缠了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必定会重构我的余生。正如一位挚爱的朋友所言,组成我们自己的,总会有那些有缘人的身影,哪怕分别,也始终相伴。

 

摩洛哥旅行

攀岩

同学生日聚会

与朋友搭伙做饭

周末聚餐


告别,是一生的课题。临行前几天,我总是在想,要如何回忆这些时光,又将如何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生活。坐在咖啡馆里,侧边窗户框住了对街的gay village。不同性别、不同性向、不同肤色的人们风姿绰约、谈笑风生,在牵手与拥吻中肆意欢笑。我想,这幅小窗,可能展示了最近乎完美的人生光谱——生命的可能性,永远不止一种。

指南者留学老师
您正在预约联系老师
简单填写基本信息,完成导师预约
以下信息仅供导师提供定制服务,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安全
*手机号码
*目前学历
本科大四
本科大三
本科大二
本科大一
硕士在读
博士在读
其他
*留学意向地区
提交
预约成功
顾问老师将尽快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返回首页
下载指南者留学App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