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各省市公示新增推免资格高校拟推荐名单,66所新高校预计要加入推免队伍。
要知道,推免资格高校名单已经好几年没怎么动过了,这次教育部一出手,直接是8年来最大规模的扩容,惠及近50万本科生。
从各省市的推荐数量上来看,广东省拔得头筹,共拟推荐5所高校。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入选也非常引人注目,这是首个拥有推免资格的中外/中港合办大学!
成功获批,意味着未来港中深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统考就能申请清北复交等内地顶尖高校。
但话说回来,这对港中深学子来说,到底是福利还是鸡肋呢?
要知道,中外合办学子的目标往往是冲击海外顶尖高校,保研本校或许是“退而求其次”的保底选择。而保研外校,则更是小众,毕竟中外合办的教育体制和国内传统学校有着很大区别,能否适应国内读研环境是一个问号。
但换个角度,港中深作为第一所拿到推免资格的中外合办院校,竞争力无疑更上一层楼。相信接下来,帮助港中深火出圈的,将远远不止56万学费和高级感十足的录取通知书。
1、26届毕业生获推免资格
说到“保研”和“推免”,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核心是跳过每年12月的研究生统考,直接通过学校推荐和接收院校考核获得录取资格,常见的普通推免,就是大家常说的“保研”。
此前,港中深的保研机会,仅限“内部循环”,每年20%的学生能通过校内推免升入本校研究生,没拿到名额的学生也能正常申请本校项目。这种内部通道更像给学生留的“后路”,而这次获批的推免资格,是真正意义上的“外保”学生终于能凭此申请其他内地高校了。
港中深成为首个拥有这项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等于让学生同时握住了“国际化培养”和“国内顶尖高校入场券”两张牌。能同时享受这两种资源,在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推免资格一落地,港中深的学生多了道现实考题:是留在本校读研,还是争取去外校?
校内推免名额原本就不少(20%),加上“可推迟三年入学”的灵活政策,等于给了学生“先工作试试水,不行再回来读书”的缓冲带,对想先体验职场的学生很友好。
外保的诱惑则在于“向上走”的可能性。对多数学生来说,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意味着更优质的学术资源、更广的人脉网络,甚至可能接触到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
比如港中深的金融、计算机等强势专业,若能与内地高校的特色方向结合,或许能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不少同学和家长比较关心,港中深推免资格申报成功的话,最快哪一届可以享受?不妨参考下2017年申报院校的落实情况。
山东财经大学2017年7月入选拟推荐,2017年9月即获得保研名额并首次实行。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共六个专业,只有5个保研名额,各专业第一排名竞争。
上海科技大学2017年7月入选拟推荐,2017年8月底发布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办法。
武汉工程大学2017年7月进入拟推荐名单,9月19日公示45名同学获得推免资格。
由此可见,如果按照往年经验,港中深应该会加入今年的推免行列,2022级学生(2026届毕业生)很可能成为首批受益者。
但名额恐怕不多。教育部规定,初次开展推免工作的学校,前三年每年名额一般不超过应届毕业生的1%。按港中深近年毕业生规模估算,首批可能只有十几个名额,大概率得专业排名前2%的学生才能抢到。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让推免资格短期内更像“锦上添花”。
但选择港中深的家庭,多数本就冲着留学来的,每年16.2万元的学费投入,也暗示了对国际化路径的偏好。因此,可能不会有太多人争抢这少量名额,反而让排名稍靠后的学生多了点机会。
不过长期看,名额增长是值得期待的。港中深的升学和就业质量本就亮眼,未来几年推免率或许会快速提高。
2、港中深的底气远不止保研
有人担心港中深“非985、非211”的身份,外保时会被认可吗?这么说吧,港中深非985也非211,但绝不等同于一般双非院校,地位甚至可以比肩部分985院校。
其实,港中深的录取难度一点不输985高校。2024年港中深在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有所不同,以江苏省为例,历史类普通类专业组(01)最低录取分数线641分,最低位次302。
这个分数是完全可以被985高校录取的,超过了大部分985高校在江苏的历史类录取分数线和位次要求。除了清华、北大、上交大等顶尖高校可能无法录取外,报考其他985高校有较大的录取机会,如南京大学(最低分638分,位次401)、浙江大学(录取分637分,位次445)等都有希望。
2024届直接就业的144名学生,平均年薪16.93万元,超过了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15.97万元。研究生毕业薪资方面,根据此前港中深公布的数据,金融工程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平均年薪26.7万元,中位数25万元,最高更是达到66万元。
再看毕业生深造情况,2024届本科毕业生里,42人去了哥伦比亚大学,42人进了南洋理工,38人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港前三”更是很多学生的“保底选项”直博人数有62人,占升学总人数的5.66%,而且还在逐年增长。
我们在指南者留学平台上看到,25fall港中深67.8%的申请者录取了港三新二,英美地区也收获了帝国理工,卡内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纽大,康奈尔等多所名校offer。
作为中外合办代表校,港中深毕业可谓是妥妥的申研“顺风局”比纯国内背景更具国际视野,比纯留学生背景又多了本土适配性。
它和香港中文大学共享QS排名,学历在英、美、港新等地等同于“海本”。申请海外高校时常能免语言成绩,四年全英文授课也让学生无缝适应海外学习,这种“国际化+本土化”的双重特质,本就是独特优势。
3、保研/留学,可以同时进行吗
不过话说回来,留学和保研从来不是对立面,有些之前一心只考虑保研的同学,对留学也有点陌生和犯怵。但其实在准备上保研和留学差别不是特别大,有些重合的准备事项两边都适用。
保研和留学都需要:GPA、英语水平、软实力背景:科研/实习/竞赛等。
保研考研两手抓的学长学姐也不在少数!
考研转留学,指南者学员X学姐分享:
起初,我一心扑在考研上。既不清楚对手的实力,也看不清自己的水平。我报考的专业有三科自命题,既无标答可循,也无真题可刷,更不知如何衡量学习进度与效果,全程如盲人摸象。
为了提高上岸概率,我没敢报考梦想院校,只瞄准了一所普通院校背水一战。可看着身边同学纷纷被名校录取,我隐约觉得,或许还有更适合自己的路。
几经挣扎后决定转申留学,才发现多校申请的灵活性。不必像考研那样用一场考试定生死,只需专注做好该做的事,积累的努力自会化为幸运降临。
今年南洋理工春季项目申请提前,我在两周内突击准备了5月27日的雅思考试,用两天突击口语,刷了5套阅读、7套听力,雅思阅读竟拿到8.5,总分7.0。6月提交申请,7月便收到了南洋理工的录取。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人生的选择,原来真的不止一个。
Z同学保研转留学,指南者学员Y学姐分享:
我从一开始就是保研和留学同时进行的,因为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保持高绩点、语言成绩、科研和实习等,所需材料也大致相似,时间上也并无太大冲突。所以在大三开始时,我就准备了雅思。
香港地区的申请从十月上旬就开始了,一轮一轮筛选笔面试的速度非常快,offer也是一个月就会发一批,每一批收到offer的概率都会逐月减少,为了确保尽早拿到offer,必须在第一第二批就进行投递申请,我也是这样选择的。
当全部项目的申请都投递完成后,收到了学校的通知,告诉我:我拿到了研究生的预推免资格。
距离公示期结束的前一晚我想了很多,从获得保研资格的欣喜中抽离,我真的要继续读三年吗,比起港硕一年时间,三年会不会太久了?到底是坚定不移地出去看看,还是选择稳妥保研有书读就行?
我想,即使我选择了在国内保研,未来我也一定会后悔没有出去看看。最终,在港硕0 offer的情况下,我放弃了预推免资格。
很快我就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的推研信,两周后我也顺利地推研进了港大的语言学项目,至此我的升级之旅完美收官。
不难看出,留学相比保研的核心优势在于,选择范围更广,本科背景影响较小,能灵活规划冲刺、匹配、保底校,突破国内保研的地域和院校层次等限制。
留学是自主申报体系,录取标准来自院校的独立评估,环节牵制少。而且海外院校大多会公开往年录取数据,比如GPA、语言成绩、本科背景等,信息易获取,对标也更简单。
而保研是内部选拔,需兼顾本校资格与外校标准,公开信息少,依赖人脉搜集,容错率太低。
如果有留学和保研两手抓的想法,不妨最大化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对冲两者风险,早早了解目标国家/学校的要求,GPA、语言成绩、申请材料、申请截止时间等。关注申请的关键因素,如GPA和语言成绩(雅思/托福/GRE/GMAT等),如果语言还没考,评估一下时间,暑假来得及可以尽早准备了。
如今港五新二已经陆续开放,有意向的同学们可以关注官网开放项目以及了解往年申请情况,准备好材料后尽早投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