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C同学
本科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 金融系
GPA:3.46 雅思:7 G:700
录取学校(2021年秋季入学)
香港大学 经济学
申请时间:2020年10月16日
录取时间:2020年11月19日
香港科技大学 会计学
申请时间:2020年10月30日
录取时间:2020年11月24日
香港中文大学 商业分析
申请时间:2020年10月7日
录取时间:2020年11月15日
*另外,C同学还收到了NTU会计学和金融学的面试通知,但已自主放弃。
留学初期:找中介如何防坑?
与我周围大部分很早就决定留学的同学不同,我是大三下学期四月份才临时决定要申研的,这个时间相对我来说是比较紧张的了。那时候我既没有G也没有语言成绩,对整个申请流程也很茫然,所以我决定找一个中介机构来帮助我的申请。
关于DIY、半DIY还是找中介,我觉得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情况。DIY或半DIY主要适用于一些很早就做好规划且提前考了G和语言的同学。针对我个人的情况,我觉得选择一个好的中介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我先在各大网站上了解选择中介的基本原则。这一步至关重要,它可以为我们搭建起一个筛选中介的基本框架,同时收集到的信息也会比较客观。这之后我针对几个具体的中介机构进行资料收集,同时用之前了解到的几个原则进行筛查。这边我给出几个重要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 选中介六大原则
1.申请学校的账号是否会给到申请者,方便及时查看申请的进度;
*防坑:有些大机构可能由于客户太多会延迟提交申请,这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2.文书是否能给到申请者可编辑版本,是否能根据申请者的亲身经历进行写作且根据其意见进行不断修改;
*防坑:有些中介可能会套用模板,这样的文书跟我们自己的匹配度是不高的。
3.选择申请项目时是否能遵循申请者的意愿;
*防坑:有些中介会强制有保底项目,但该项目可能申请者不一定能接受。
4.文书老师是隶属于中介机构的还是外聘的;
*防坑:有些外聘的老师可能无法直接沟通且质量参差不齐。
5.中介是否会给到私人联系方式以便于必要时刻及时联络到;
*防坑:遇到申请ddl时找不到中介老师的情况会很糟心的。
6.是否有充足的申请成功案例作为参考。
*防坑:无论中介吹得天花乱坠,成功案例才是硬实力。
谈谈我最终选择指南者留学的原因吧。最开始了解到指南者是因为白嫖了他们网站上各大学校专业的申请信息以及申请案例。后来我又参考了各大网站上一些素人的评价,发现指南者并没有什么“硬伤”,于是我决定加老师进一步了解一下。
我咨询的这位老师特别专业,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具体要求、申请竞争程度等等都信手拈来,甚至为我从他们数据库里调出背景和我相似的同学的申请结果。不同于大多数机构的营销老师,这位老师就是负责提供选校意见以及确定申请项目的专业顾问。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表露出签约的意向,只是纯粹地收集信息,老师都很有耐心的回复我,甚至在他下班后还继续解答我的问题。我陆陆续续和老师接触了好几天,期间也接触了其他的机构,但整个过程中指南者的老师都没有催促我签约,我个人是比较反感中介不断打电话找我的(营销气息浓重的那种)。
至于文书的问题,我提出要看机构以往的文书,他也给到了我。当时我觉得指南者的信息透明度很高,我相信敢于直接给出这么多干货的机构必然是有信心也有实力的,我就最终下了决定做出选择了。
项目选择:什么才是合理的冲刺和保底?
考虑到今年的形势,最初我认为新加坡是最好的避风港,所以只申请了新加坡两所大学,考虑的专业有会计、商业分析、金融和经济。一共申请了七个专业,一个保底,一个冲刺,其余五个都是成功率在70-90%的档次。
申请的项目组合是很重要的。第一,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并且坚持自己最想要读的项目,将它作为冲刺项目,这样最终如果失败了起码不会遗憾。当然也不是盲目的选择最难的项目,大家可以根据中介提供的一些信息以及成功案例的背景来判断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
垫垫脚尖可以拿到的才是冲刺,跳十米高还拿不到的不叫冲刺,叫送钱。
第二,保底的项目一定要认真考察,确保是你可以接受去读的,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毕竟这是你的底牌。这个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权衡保底项目和是否GAP,结论因人而异,但是事先一定要想清楚。
回到我个人的情况,我最想读的是会计。指南者老师帮我认真分析后,发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没有事务所的实习经验,且本科会计相关课程只有两门,和NTU会计的匹配度不够高,但最后老师还是尊重我的意愿,让我冲一把这个项目。
10月份的时候,我了解了周围同学的申请选择,以及美国疫情带来的申请者选择转移,意识到只申请新二很不保险,过度慌张的我又加申了7个香港的项目。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开始逐步了解到香港地区的优势,并且更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最终将申请的重心从新加坡转移到了香港。
主要考虑到香港更近,有利于我去实习、参加秋招以及明年的CPA考试,这对于商科还是很大的优势的;同时港新五校在招聘时区别也没有那么大。
文书准备的过程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在文书老师的赶工下,我赶上了港中MAcc、港中BA、港大MEcon的一轮申请,之后又陆续递交了其他项目的申请。
文书方面,大家自己要上心,不要想着全部扔给中介。一方面,文书准备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包括职业规划、选校原因等等,想清楚这些对之后的面试、申请甚至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毕竟申请本质上是双方相互寻找匹配的另一半,合适才是最重要的,而往往match项目的申请者才是学校要找的人。
另一方面,文书老师主要是根据你的情况帮你谋篇布局、准确翻译以及修饰润色,但很多细节还是自己才能注意到的。总而言之,我们才是申请的主导者,中介是辅助作用;切忌不可主次颠倒,过于依赖他人。
指南者这边是给我安排了中英文各一位文书老师,每一份文书都是先用中文定稿,确保逻辑和内容没有问题了,再翻译成英文。我觉得中文定稿这一环节很有用,因为文书老师会批注解释这么安排内容的用意,我也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文书想要传达的效果和逻辑,在之后修改英文文书时就可以将重点放在翻译的准确性上。(考过GMAT的同学可以用SC的思维来修改文书,学以致用。)
此外,文书中PS、CV和推荐信应是相互补充的,让学校了解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你,尽量不要出现大量重复的内容。通常来说,CV以简洁为主,同时也要突出个人的亮点;PS不一定要把CV上的经历全部提及,可以就重点的经历展开细节的说明;推荐信最好从PS没有凸显到的个人优点上入手,这样会更完善。
事后回看,我发现我的文书还是为我的申请增加很大的优势的,虽然我没有事务所的实习经验,但是我在文书中阐述了我在一段投行实习中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对我未来职业规划的帮助,尽可能地展示了我的动机和热爱。
面试经验总结:面试官究竟在考什么?
我是踩着10月9日的DDL投递了港中MAcc的申请,14日收到了面试邀请,22日参加了群面。我是幸运又不幸的,因为第一个拿到面试的正好是我最想去的会计,但我却没有其他面试可以练手。不过,多亏了指南者的面试老师给我整理了面经并且进行指导,加上我从CD上收集到的面经,经过了一周的准备,我最终拿下了面试。
群面主要分为两部分,自我介绍和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分析看着很难,实际上面试官是想通过讨论分析的过程来了解每一个人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下的反应。我起初看到案例题目时是有点懵的,因为题目是几句节选出来的句子,中间还带着省略号,让人一时找不到文章的逻辑。看完第一遍后我发现没看懂,心中隐隐不安。
我重点看了下最后的问题,带着问题再重看案例,在我差不多理清楚题意的时候,突然有同学开始发言讨论了,而我还没写下我的回答思路。于是在第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我赶紧打提纲,列出可能的几个大点,每个大点下再写一些小的关键词,理顺自己要讲的逻辑。
在第一个同学发言完,我就紧跟着表达了我的看法。其实每个人也就一分钟的发言时间,不需要回答特别多,抓住一两个点讲清楚就好,但一开始最好多列几点或者在别人回答的过程中再补充几点,以免出现自己的要点被前面同学讲了的问题。若实在想不到新的点了,也可以将前面几个同学和自己的观点以一个比较有逻辑的方式捋一遍,或者在某一个点上进行更细致的补充。在还未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想表达的尽量用英语串一遍,避免出现讲到一半词穷卡住的尴尬。
在一轮轮流发言结束后,进入了自由讨论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所以要抓紧时机。我是第一个主动发言,cue了一个跟我观点相近的同学,帮她做了一定的补充。我觉得就像平时小组讨论一样,展示自己友好、乐于倾听的一面就好。
(掌握这些面试知识,你也能像赵南希一样自信)
10月27日,我接到了港中文的推研信,这时我发现之前慌乱中加申使得我整个申请项目组合不够合理,所以又临时决定更换项目加申港科MSAC。MSAC一轮截止是在11月1日,多亏了指南者老师们高效的工作,让我赶上了一轮DDL。
之后,我又陆续收到了港大MEcon和港中BA的conditional offer、NTU会计项目机面邀请、港科MSAC面试邀请。通过NTU机面后,我收到了11月30日的教授面试的邀请,但在23日我就已经参加了港科MSAC的单面,并在24日拿到了conditional offer,所以最后我直接放弃了NTU的面试了。
单面的难度会比群面来的低一点,因为很多固定的问题面经里都有,如职业规划、选校原因等,可以提前准备。但需要注意的是,面试官往往喜欢刨根追底地问细节,所以在准备回答的时候,要多想想可能追问的点;将自己的PS和CV多梳理几遍,以面试官的身份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以免遇到直击痛点的问题而不知所措。
即使被问到痛点,也不必慌张,例如问到某门课的成绩为什么这么低,可以坦率地给出几个客观原因,以及自己的反思或者弥补的措施,面试官想要了解的是你对自己弱点的看法和反应,而并不一定很在意该问题本身。
最后强调一点,一定要把自己最想去的项目先申请了,保底的项目可以压一手放到二轮,其他的能赶上一轮的最好赶上,早申请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近期还是有不少项目处在一轮申请状态的,我看指南者前几天的推文也有总结:盘点那些将在12月、1月开放/截止的港新热门项目)
总体来说,申请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虽然中途磕磕碰碰的,但最终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从最初的“广撒网式”的申请方案,到最后专一的会计项目冲刺,从对申请一无所知到了解各个项目的优劣。
我认为,不要单纯地把申请看作是拿到offer的手段,其实这个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长。
最后祝小伙伴们都申请顺利,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