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特邀作者 松外
本科背景
北京某211 行政管理
GPA:3.7 雅思:7 GRE:325+
收获offer
2022年春天,我拿到了Upenn IMPA的offer。作为MPA/MPP的热门项目之一,它着实让我陷入了好一阵甜蜜的纠结。虽然最后我拒绝了offer,仍然想把权衡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以及一些对于选校的看法分享给情况类似的小伙伴。
一、个人背景及申请契机
我本科是国内一所211,GPA在3.7左右,有一两段科研,两三段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在德州交换。我的标化是雅思7,G325+,但这一切都是我分别用五次雅思和四次GRE换来的“血的代价”(又名钱包的代价)……简而言之,我满足成为IMPA候选人的条件,但并非很会刷题和学习的学生。
为什么申请了IMPA?首先,我作为陆本学生,彼时对于美国高校的项目并不了解。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这在申请季是十分可怕的。我的老师们考虑我当时还有爬藤的想法,为我推荐了IMPA。其次,这种不了解加剧了我在申请季期间的焦虑,需要受到一些项目的刺激,“努努力够得着”,或者“我行我上”。
申请季前期没有做好资料搜集,为后来选择的纠结埋下伏笔。前面说是甜蜜的纠结也不确切,因为这并非相同水平下的选校博弈,更多像是往两个方向角力,颇有一番痛苦在心头。
二、申请过程
我大约是22年1月中旬卡着ddl递交申请,1月结束前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整个流程走得很快。印象里除了主文书,还结合项目主题,交了一篇关于养老的副文书。当时我已经感觉自己有点不喜欢这个项目了,毕竟我的研究兴趣并非养老保险。
IMPA是我头几个面试的项目之一,提前大约3天准备,疯狂背要点。当时老师发了学生的面经和网上相关的信息,我结合这些,创建一个word文档,题目标黄,答案关键词标红,每一道都先在电脑里写好,再手写一遍,不求整洁,熟练即可。有几个常见问题如自我介绍,why school, why program是几乎一定会被问到的,反复看了好几遍。
我的几场面试时间都在美东傍晚,国内早上大约6,7点钟。现在想想,难道是因为老师们白天都在上课/开会,没空处理申请?把大家放在打工人身份上平起平坐,一切突然变得合理又好笑。面试官是两个AP,Meng和Scott,时间是6:50 – 7:04 (host通过我的时间比预计晚五分钟),大约15分钟。
Meng是中国人,她问的比较多,像introduction, why impa, career goal这些老生常谈的,一一问了。略有难度但常见的,是结合文书/简历/刚刚说的内容发问,如听到你提及读博,会做什么领域的研究;听到你说对NPO感兴趣,你有什么经验。这类问题做到逻辑通顺,言辞清楚即可。
Scott的两个问题略有创新:
结合我的养老主题副文书,问如果我是政府官员,该如何应对老龄化危机;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申请者,为什么要录取你?
这类问题不用着急,想一下再回答也可以,毕竟需要短时间内组织语言,结合要点作答。
到我的部分时,我问了他们warmest memory & daily life at Upenn,以及录取率(当时还不是很有经验,后来觉得问这种就是在浪费问题),面试官回答的也比较官方。
结束后,喝的咖啡还有点上头,仍然觉得手脚冰凉,难以置信“这就完了”?一个月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写面经时,我总结了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不需要太紧张,但也不能轻视。面试结构应该把握好,按introduction, why school, why program三部曲来;简历,文书里提到的相关活动都应有所准备,实在来不及看的也要想关键词。
第二,不用说太快。卡壳时会比较明显,慢慢想,慢慢说,虽然在实际面试时是很难做到的,人一紧张,嘴就叭叭的。
第三,展现出你已经对学校及项目有所了解。看官网,公众号文章等都可以。让面试官感觉到你对项目的热情,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四,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毕竟面试者不少,如何脱颖而出?要清晰地说出来让面试官感受到,对你有不错的印象。
后来刷小红书,或者在群里和大家交流时,发现也有一些同学时间线不一样,如更晚拿到面试,但也有offer。在我的印象里,收到面试应该算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走到这一步的朋友可以多肯定自己,临门一脚,打打气。
三、最终选择
在接到offer之后,我开心了没一会儿,就开始烦恼。对于别的项目,我往往是找到学长学姐进行发问,但IMPA只有一年,这样的机会少了很多。好在,网上还是能找到一些同期录取的朋友,和以前拿了offer但没去的同学。一起聊了天,吃了饭,感受更加直观。
吃完聊完后,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进入IMPA这个项目。当时认为项目本身比较死板,选课受到限制。中国人比例太高也会让我感到压力,不是我想要的留学生活。我想,虽然经过本科的GPA拷打,我对于在学校的生活已经有些疲惫了,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在一个体验更加完整的项目中度过进入职场前的时间。横竖都要付出不菲的学费,我希望这个钱花在刀刃上,而非只是换来一张不错的毕业证。
结语
如今,距离这段申请季的回忆已经过去两年,我也即将研究生毕业了,当时决定去IMPA的朋友们,有的回国,有的读了二硕,过得也很开心。归根结底,选校是选择和自己方向最匹配的项目,没有好坏之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申请季有过类似迷茫的学弟学妹们,祝你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