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H同学
211院校 电子信息工程
打算申请EE、人工智能方向海外研究生
参与项目
指南者人工智能科研论文指导
我来自一所211大学,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开始有留学申请的想法,是从新大三暑假开始,在充分评估考研、留学、支教、考公与就业的选项后,我认为留学是比较适合我的选择。
起初我也考虑过完全DIY完成申请过程,不过在了解指南者后,我发现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团队帮助我一起申请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2022年12月,我与指南者签约,一起为24fall的申请而努力。
诚实地说,是我的申请主导师向我推荐了指南者的人工智能科研项目。我关注到我申请的方向现在最前沿主流的研究都离不开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虽然在我校内的课程计划中已经涉及部分ML相关课程与CV和NLP的选修课,但还是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我发现自己的背景如果添加一段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会有很大提升,自己的需求与指南者能够提供的服务正好完美地匹配上了。
从前的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普遍会受相识研究生同学的影响,认为发表论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不同的会议期刊有不同的收录要求,对作者的学术要求也不尽相同。对我来说身边不乏科研很优秀的同学,但由于我起步较晚,所以很难加入他们,另外他们也都在研究不一样的细分方向,因此我没有很好的同辈科研氛围。
虽然我自己本身也有参加学院的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相比而言,指南者的项目计划一方面可以有老师跟进确保实现论文产出,另一方面,针对科研过程中随时可能碰到的问题都会有经验丰富的助教老师及时解答。
回过头来看,这一段过程也是非常神奇的,我想,也许可以用“有志者事竟成”来简单概括。
理论培训部分
首先,助教老师会对我进行为期两到三周左右的基础知识教学。由于我之前对python语言和常用库都有基本的掌握,上手比较快,因此选择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附带的作业和简单项目实例中。令我惊喜的是,我发现这对我在后期开展科研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项目实例中,我能很快速地了解完成一个项目可能涉及的大致框架、常见问题,以及最重要的,是能用自己训练的模型推理出结果的小确幸。
我始终认为在科研过程中能有阶段性的正向反馈对最后是否能有产出至关重要。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包括后面的过程中,我也特别喜欢用一些python的数据可视化库来直观地看一下现在的模型比之前进步了多少。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确定研究方向
这个步骤中,教授会引导我先进行相关领域的经典与前沿论文阅读。这个项目是关于人工智能在智能车辆中的应用,但教授会根据我前期论文阅读的情况发现我对某个方向的兴趣点,从而和我一起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
这确实是一个看起来很难上手的事情:英语专业性论文的阅读。我用的是逐字逐行精读的办法:把所有不认识的单词标注出来,圈画关键句。可能会有很多人告诉大家读论文只读摘要、只读introduction的结尾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如果决定要研究一个陌生领域,就不该怕麻烦。至少先完整精读至少三篇经典论文,这样才能基本掌握这个领域研究的哪些数据集是常用的,哪些是主流的benchmarks,以及常见的说法会如何进行表述。
坦率地说,我的英语与身边同龄人相比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我认为,精读这个办法其实也很适合起步时期各类英语水平的同学尝试。它对后续看有关其他具体问题的最新论文、自己写作等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推进情况
这个步骤就比较有意思了。对人工智能,或者接地气的说法机器学习领域稍有了解的同学就知道,端到端的神经网络训练主打一个端到端(?)。意思就是大家常说的黑盒现象,你很难说你改变的这个特定的输入到底对最后的结果有没有产生影响,哪里产生了影响,产生了多少影响,甚至同样的输入训练两次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你需要自己为自己的模型寻找评价指标和可解释性。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的助教老师了,看得出来他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能够引导我一步步找到问题的关键,在我迷茫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方向。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细分领域,真的需要特别多的经验。我的助教老师非常快速地带我跨过了这个新手期,培养了我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这个新手期的道理同样应用在python环境的配置中。网络问题、语法问题,哪里都可以出现很恶心的报错。对于一些CSDN、Github、Chatgpt也爱莫能助的问题,助教老师会耐心地帮我找可能的解决办法。
论文写作部分
对于初次接触创作学术论文的同学来说,客观地讲,约有40%的精力是会花在最后的论文写作中的。毕竟学术论文有非常严格的格式要求和精确的表述要求。指南者的助教老师也和我不断确认当时可选的、合适的会议,不厌其烦地与我一一确认细节,反复修改了5-6版才投递。
起初我对这个项目的预期其实只是在未来我的申请中可以有一定的加成作用,不得不承认我在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不自觉地会花超过想象的时间,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我逐渐发现自己对科研的过程充满兴趣,或者应该说科研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不发论文的话)。微观地说,你能有实感地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所进步;宏观地说,你能隐约感觉自己看到了一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把论文发表的经历写进简历后,现在我正在学院最资深的教授之一的团队内做一些基础工作,这对一年前的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辩证地来看,一方面过程上它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熬了好几个预料之外的大夜;另一方面结果上它已经于可见的未来带来好事,对我的本科生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我一开始说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论文发表不是四级考试,不是你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才能毕业。这其实和你大学中很多事情一样,它是一个选项。在你选择它之前,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作出选择,选了之后又愿不愿意克服种种困难去尽力完成它。特别是对于有意愿留学的同学来说,我认为发表论文是一个非常适合磨砺自己的过程,也是未来会多次发生在你的目标学校、职场生涯中的一个过程。
如果你仍然想要按下“参与”论文写作的按钮,那么我可以说,指南者的科研项目是值得你同时按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