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天津大学数学学院首届十佳学生榜样、数学建模国赛省级二等奖天津大学三好学生、天津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大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重点研发项目、两篇论文一项专利
永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AI产品研发部、CBRE战略顾问部
确立留学的目标是在我大三的上学期。
首先,成绩方面,由于刚上大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数学学院天才云集而自己由于是天津考生,缺乏竞赛基础,也没有不等式放缩和极坐标方面的基础;另外和很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一样,出于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想广泛体验学习之外的生活乐趣,种种原因,导致自己前三学期的学习情况不太理想,以至于在大二下学期发现周边同学都在陆陆续续寻找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时,觉得自己保研无缘。我就想着是留学或者考研。
其次,考虑到本科时间的宝贵以及资源的丰富,想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提升能力、开拓眼界上,而不是投入在像高中一样的应试教育上(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有过相似经历,为了考得好和学得好的相关系数没有想象的高)。
故,相对于考研而言,选择留学的赛道会经历准备科研、备考英语、准备实习、撰写材料等等流程,对于不论是科研技能的提升亦或是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大有裨益。
努力结出了果实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联系了指南者留学蔡老师。蔡老师基于我的情况帮我做了择校和确定申请方案的工作,我对方案很满意,就签约并且开始了申请过程,并且非常顺利地在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拿到了NUS统计学的提前批offer。
与此同时,我在本科期间作为负责人带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我们的队伍非常幸运地拿到了国家级立项,所以在申请留学的同时,我也在兼顾大创项目的推进和科研成果的发表。在获得NUS提前批offer的不久后,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一篇论文的接收、专利权益书的投递以及另一批论文的实验完成。
科研成果的积累让我萌生了想继续走学术道路的想法,可是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学制短、课程量大、以就业为导向,如果走msc很难以后再往科研的道路走。经过和本科期间的科研指导老师和班主任沟通,我萌生了套磁海外教授,申请海外PhD或者Mphil的想法。
此外,由于大三学年经历了专业分流、学习方法的调整、确立目标后有更强的驱动力,我在大三学年成绩飞升,取得了单学年加权排名专业第二,综测排名综测第一的成绩,再加上科研成果的累计和NUS提前批offer的获得,我成功地在2023年度奖学金评选季拿到了宝钢优秀学生奖(天津大学全校本硕博仅6人)这一全国性质的top级别奖学金。我的导师也很为我获得该项荣誉而开心,并开始发动自己的人脉,帮我推荐国外的老师。
然而,由于自身在前三学期未能打下良好的GPA基础,纵使我的成绩在后三个学期有了质的飞跃,前三学年的综合成绩也只稳定在了85+,再加上港三新二的CS、DS方向异常卷,PhD又是全额奖学金,我在发送套磁信后收到面试邀请的老师都屈指可数,收到面试邀请的也有因为自己表现不佳或者方向有偏差的情况而以遗憾告终。
意识到港三新二PhD录取难度的我选择退而求其次,最终,我收获了港中深CS方向的半奖研究型硕士录取和港科广的全奖研究型硕士录取。
虽然比直博多了一些时间成本,以及港中深和港科广这种港校和内地院校的合办院校在内地的认可度仍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Mphil对于未来读PhD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跳板,也相当于给自己多了2年的时间去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
此时,已经接近2023年末,我选择暂时接纳目前的选择。因为,本科期间完成阶段性蜕变的这场经历使我明白,选择固然重要,但是选择过后,最重要地是要朝着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以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充实经历为申请锦上添花
因为我个人申请的是理工科方向的msc,然后转成了PhD/Mphil,所以背景提升本着科研为主、实习为辅的原则。
科研方面,我是大创项目的负责人,我们的大创也是全学院唯一的国家级大创,因此科研的重心主要放在了大创上。
提到大创,在这里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很重要。一个好的导师,会乐于把自己的研究资源分享给本科生支撑他们的科研项目;会乐于提供好的idea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而不是让本科生像工兵一样去给小众的研究方向踩雷;也会支持本科生发文章尝试,而不是因为很严格的发文章要求就迟迟不发。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小心得,首先,可以问往届学长学姐推荐的和避雷的导师,其次,可以找正处于副教授并着急进职称为教授的老师,这类老师大多比较需要文章,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嗅觉,因此,可以帮助本科生减少在发文之路上少走弯路。
其次,写好项目申报书很重要。项目申报书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大创的级别,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要借鉴往届优秀立项学长学姐的项目申报书模板,要多配图,逻辑要顺畅清晰减小大白话,要多和老师沟通改版,要跨专业组队进行思维碰撞......
最后,开始进行大创的过程最重要。要提前确定目标,是发文章、发专利、做平台、参加创新大赛,还是只是混一个结项。确立好目标后,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广泛阅读文献并进行结构梳理,在做实验的同时开始同步写文章,负责人主动承担大部分工作和责任,定期组织组会并联系老师推进进度,必要时可以征求老师建议找一个研究生学长学姐带着做......
除了大创之外,基于学院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平台,我还参加了另一个和大数据统计推断有关的科研项目的推进;此外,我还分别参与了AI研发和战略咨询的实习各一项;竞赛方面,我参加了数学建模国赛并获得了天津市二等奖。
在此,我也鼓励大家,在不影响GPA的情况下,多去参加和自己申请方向相关的有含金量的竞赛,多去和硕士就业方向相关的大厂实习,在提高申请概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未来科研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对未来的发展有长远意义。
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单说心得体会实在显得过于枯燥,给大家分享留学路上两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小故事吧~
1、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他,死磕到底
还记得我在从msc转为mphil或者PhD申请后,套磁的第一个老师,是来自港科广IOT学域的一位老师。那是我人生第一场严格意义上的PhD面试和学术探讨。虽然我本科发表了一作论文,SCI核心期刊,但是现在看来,运气的成分很大。那场学术探讨我和paper被那位老师虐得体无完肤。从模型的精确程度,到算法设计的技术含量,再到行文的逻辑,被完完整整地批评了一顿。
至今还记得那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以后走学术路线,一定不要把你这篇论文放简历上去,那会成为你的污点”。那场面试最终当然以失败告终,我也曾在一小段里时间如失恋一般陷入了迷茫。
喧嚣过后,归于平静,海棠依旧,一切如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少了我们哪一个人,他都照样运作。抛开那些自命不凡,抛开过去的挫败和成功给我带来的包装,我开始直面真实的自己,并反复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那段时间,我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退掉那些光环,你还剩下什么?”
但不论如何,Anyway,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向往自己向往的生活的权利。
大创和各种奖项给了我成功和辉煌,也把我暴露在了一个充满虚伪的满足的环境容易迷失自我。抛开那些远大目标,我开始把注意力专注当下,朝着读好每一篇论文、写好每一行代码的目标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做有益于长久发展的事情。克服困难最好的事情就是直面他,死磕到底,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样,方能不枉我们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
2、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9月,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进入天津大学的校门,对崭新的大学生活饱含憧憬,对未知的领域感到迷茫。有一本新书叫《金榜题名之后》,如果把大学比作迷宫,我不是那个拿着地图的孩子,更何况是在天才云集的数学学院。一边面对抽象的数学课程与复杂的选课政策,一边面对一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的同学能看一眼就产生巧妙的思路,我显得渺小又无力,这直接导致在大一学年结束我自身的成绩排名在专业的50%左右。
面对大一学年惨不忍睹的成绩,我选择退掉了唯一加入的社团,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研究上,却在大二上学期面对更加抽象的课程以及疫情的双重压力下陷入崩盘,成绩跌落至更低的谷底。幸运的是,喧嚣过后,归于平静。我怀着更加平静的心态继续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食堂-图书馆,成了我的生活常态。
“当你已经身处谷底,生活就不会再退步了,因为放眼望去,只有上坡路”。经过日复一日量的积累,我的学习生涯迎来质的蜕变。从大二下学期加权成绩上升到90分以上成功补救了大二上学期的成绩使得该学年进入专业前30%,再到本年度位列专业第二,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成绩的上升回到了原来的高值状态,并最终在升学选择上放弃保研资格选择留学,和今天的offer热情相拥。
即使目前的offer仍没有让我十分满意,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也距离给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是遗憾,才是人生的常态。这一路以来的逆袭使我明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经历过沟壑纵横的谷底,也看到过耀眼的星河。一路走来,十分感激收获了来自父母、女朋友、好朋友们、学长学姐以及天大的恩师们各个方面的帮助,也十分感激指南者的各位恩师们给予我从0到1的平台,给我底气收获理想的offer,拥抱想要的生活。
我愿意把这份善意和能量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和身边需要的人。能够取得今日的成果是我的幸运,也许我的大学四年并不完美,但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希望我的故事能够让更多处于困境和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重拾信心,希望大家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我们山巅相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