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天了!今年的QS亚洲大学排名咋这样?”
就在前几天,2025亚洲大学排名新鲜出炉了。
与6月公布的2025QS全球榜单不同,亚洲大学的排名似乎有点颠覆了大家的想象,原本QS全球排名里的排名香港第五的香港城市大学,在亚洲大学排名中碾压香港科技大学,完美逆袭成港三;而清华大学,居然被复旦打败了......
继软科学术排名后,港城又一次赢麻了。不少港城同学都一时间表示:“没错港城,我的学费就该这么花!明年进QS前50指日可待!”
港城港科因为排名吵得火热,内地高校这边,清华北大复旦也是互相扯起了头花。
9月份的时候复旦拉黑北大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又脚踩清华成为新的TOP2,三年赶清,五年超北,未来“清北”变“复北”不是梦;而清华教授也是第一时间发文内涵QS,称QS排名存在“水博士”的指标漏洞......
“自己努力不如学校努力。”比百变大咖更百变的是学校排名,下面指南君就带大家来解读一下2025亚洲大学排名,一起探究一下排名变化的原委。
2025QS亚洲大学排名情况
2025QS亚洲大学排名覆盖了亚洲地区984所一流高校,相比去年增加了127所。
在本次亚洲大学top10榜单中,今年的四强依次继续由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占据。
中国香港地区高校
在本次榜单之中,香港地区的高校共计上榜11所,5所学校跻身前50,包括香港大学(第2)、香港中文大学(第6位)、香港城市大学(第10位)、香港科技大学(第11位)和香港理工大学(第17位)。
相较于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港五的排名都有所上升,其中涨幅最大的当属港城,一下子进步了7名成为新晋港三;而港科虽然掉出了港三的队伍,但相较于去年排名情况,也进步了4名。所以说,不是学校不努力,而是友校太努力,港科还是得继续加把劲啊!
而香港浸会、香港岭南虽然在今年的亚洲大学排名中有所下滑,但整体幅度并不大;首次参加亚洲大学排名的教大也是一举拿下了212的好成绩。
总体来说,香港高校在教学资源、研究和国际学生人数方面有提升,整体排名上升45%,更于亚洲十大学府中占有3席,数量上仅次于内地。
新加坡地区高校
新二所两所大学的排名表现,不管是在QS亚洲大学排名,还是QS全球大学排名,都体现了一个“稳”字,与2024QS亚洲大学排名持平,没有变化。
不过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新国立还是亚洲第二,港大还是亚洲第四,眼下港大已经坐稳了两年亚洲第二的宝座,也不知道新国立什么时候能够重回巅峰时期。
中国内地高校
中国内地共有135所大学上榜,在本次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4所高校进入前10,10所院校进入前50名,22所院校进入前100名。
其中,作为亚洲排名最高学府,北大已经蝉联榜首多年,复旦大学上升至第五位,清华大学排名第七,浙江大学位居第八。
其中,复旦赶超清华一事也是颇受关注,两者综合评分仅相差0.9分;而在QS全球排名中,清华高居全球20位,而复旦大学位居全球第39名。
都是QS排名,全球排名和亚洲地区排名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下面指南君就以复旦力压清华,以及港城港科的排名变化来给大家解读一下相关指标。
复旦力压清华,水博怪象在点谁?
针对这一令大众哗然的排名结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峰亮也是第一时间发文指出:在2025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使用的11项指标中,有4项不在世界大学排名评价范围内,包括教员人均论文数、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数、入境交换生比例、出境交换生比例,四项指标加起来共计占比10%。
而也由于这10%的不同指标,一所亚洲大学在QS全球排名中可能相对落后,但是却可以通过“水博士”-即批量速成博士来提高自己在亚洲的排名。
一句“水博士”怪象,清华教授的言外之意已经表达的很明显。反映在排名指标上,复旦大学在国际化指标上有显著进步,比如国际教员与出境交换生比例;
(复旦大学2025QS亚洲大学排名表现)
而清华大学在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数量和入境交换生比例有所下降。
(清华大学2025QS亚洲大学排名表现)
这边清华复旦因为一个排名火药味满满,那边复旦和北大已经打了好一会了。9月份,“复旦拉黑北大学生”一度登上热搜。
9月29日,复旦大学发布了《2024年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免招生不诚信名单公告》,其中有10名学生被列入了不诚信黑名单。这10名学生中,有4人来自北大,其余6人也均来自名校。
不难看出,这两年复旦在生源质量这方面真的很注重,先前还有过招生跟上交掐架的故事。新排名一出,同学们也纷纷表示:
“掐架不是我的黑历史,那是我top2的来时路。”
“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帝国理工。”
港城又压港科,真能重回前50?
其实这并不是港城第一次力压港科翻身成港三。早在先前8月份出台的软科排名中,港城已经力压一次港科了。港城翻身成港二,港科暴跌成港五,是排名野榜还是短板彻底暴露?
指南君在先前的文章中分析到:软科排名相对于QS、THE、U.S.NEWS更看重“论文”的占比,是纯学术性的排名,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表现指标来谈,教师数量、论文数量,其实很大程度上和学校规模也有一定关系。
教师多了、学生多了,相应的论文数量也会上涨;而港科作为港五之中建校时间最短的学校,相较于其他大学有着长久的学术沉淀,港科这所最年轻的大学困于学校规模、教师数量,也会对排名指标有一定影响。
(港科教员规模)
此外,港城核心研究领域在理工科和医科,港科王牌在商学院,相对来说理工科会比文科、商科更好发表论文。
相同的逻辑,我们可以类比到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前文已经提及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比QS全球排名多出了四个指标,其中教员人均论文数与软科排名的学术性息息相关。
从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港科主要是师生比、国际研究网络、教员人均论文数、博士学位的员工数这些指标上不吃香,而这部分数据也主要取决于学校规模。
并且未来,港城将持续扩大这部分博士学位优势,11月7日,港城先后官宣与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985名校开启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进一步扩大优质985博士生源,未来重回QS前50真的有望了。
QS亚洲大学排名是不是野榜?
已经都出了一个QS全球排名了,用不同的指标在比一个亚洲大学排名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改变指标?QS亚洲大学排名究竟有什么参考意义?
首先,亚洲大学排名多出的这部分指标,其实在其他排名中也有一定体现。与此类似的世界大学排名还有U.S.News、泰晤士、软科、Niche、福布斯等,只是占比或影响有所不同,而在QS全球世界大学排名中则没有体现。
之所以在亚洲院校加上这部分指标,指南君推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不同地区的教育体系有所不同。而东南亚的教育又是出了名的“卷”,硕士遍地走,博士也不稀奇,博士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二是目前国家在主导扩大硕士、博士比例,引导高校国际化。因此博士数量指标是鞭策高校进步的一大手段。而亚洲大学排名结果可以为政府和高校在制定教育政策、资源分配和发展战略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识别优势和劣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当然,清华教授也指出:近日高校屡屡被爆出引进国外“水博士”,或是评价指标的误导在作怪。如果相关评价指标只关注“含博量”本身,而不在乎这些博士是否经过严格培养与考核,那么高校引进海外“水博士”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
关于指标是否合理,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审视。以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为标志,一些高校开启了“去国际化”的进程,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界正在逐步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摒弃“QS大学排名”。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正是通过国际交流和全球评价体系的参照,中国高校得以识别自身的短板,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END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本土化评价体系的建设,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合理利用国际评价体系,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提升。
至少从社会影响来看,QS、泰晤士等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远不是短期就会消失的,依旧在学生们落户、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