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某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JAVA工程师
第一届“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
某市2024年第一季度攻防演练
某大学网络安全工作室
2023年某电网重保 - 蓝队研判
“港理工拒了我......”
12月中旬,我刚参加完港大的笔面,就收到港理工的拒信。
四战雅思,拿着好不容易考出来的语言成绩递交申请,被我视为保底院校的港理工却毫不留情拒绝了我......
不甘心,也自我怀疑。保底都被拒了,冲刺的港大还能录我吗?
“留学可能更适合我。”
因为高考的失利,进入大学以后我把保研做为了我的奋斗目标,大一开始卷绩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竞赛,发表论文,人云亦云的我选择了深度学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天赋(好难不会,应该是正反馈太少了),对此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一个人学不动)。
记得当时大二上的期末考推迟到寒假后进行,但整个寒假都在专研深度学习的我在考前几天才开始学,结果可想而知。在此之后我便重新考虑接下来将要走的路,是继续坚持下去努力卷绩点,卷比赛卷论文,争取那几个为数不多的保研名额,还是另寻他路?
对我而言,当时我不太喜欢搞科研,总觉得它显得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大量的精力投入,而我自认为在这方面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会调侃自己“太笨了”。
尽管如此,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拥有硕士学历可能会为我打开更多机会的大门,增加我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然而,我深知自己并不擅长应试,尤其是在面对像考研这样高强度的备考任务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坚持下来。
比如期末考试前,我在图书馆里努力学习一个月,但那种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难以坚持到最后。
仔细思考后我便将目光移向海外,相比于国内三年的硕士学制,海外更短的学制可能更加适合我,与家人充分沟通后,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我便正式开启了留学规划的旅程。从选择目标国家和专业,软背景提升和语言考试的准备,再到文书材料准备,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我也知道,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全新的、充满意义的旅程。
关于择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一开始我的目标其实是欧盟的Erasmus Mundus Joint Masters项目,两年两个学校的学位,各种名企的实习机会和高额的奖学金十分吸引我,特别是其中的SECCLO,堪称EIT顶级的入口Aalto和出口KTH组合,但很可惜该项目25fall不招生,其余项目中不乏也有很多我感兴趣的。
但因为普遍较低的学校排名令我望而却步,考虑到未来还是想要回国发展,以及后续又了解各大企业的招聘标准以及一些地区人才引进标准后,我便开始考虑QS排名和知名度较高的院校,考虑到费用因素,最终我便将择校范围缩小至英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
“四战雅思,忙碌的准备。”
大二暑假我找了第一份实习,才进入公司对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很高的激情,接触企业级开发,参与组会讨论产品,那种新鲜感让我每天都充满动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的新世界。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自学雅思。我英语基础挺弱的,四级低分飘过,六级还没有过,所以一开始我想的是先打好英语基础,所以就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背起了单词,但因为平时学技术和比赛相关确实挺忙,忽略了另外一个基础的学习,语法。
再背了几个月的单词之后,我正式开始雅思的学习,了解题型,学习做题技巧,背作文口语素材。再学了两三周后我便预约了一次近期的机考,想要试试水,也当是了解下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那次的阅读我感觉是做的晕头转向,看不懂文章看不懂选项,最后喜提5.5。
那之后其实我没太着急语言成绩,反而把重点放在了软背景的提升上,大三的寒假我一直在学技术,抓紧时间提升自己,争取找到一份不错的暑期实习。后来的三四月份,我不断的在投递暑期实习,虽然收到笔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过后来有幸通过了一家甲方的一面二面,但在HR面时我可能亲手毁掉了offer,可能确实没啥经验吧,有点单纯,在与HR沟通时我透露了未来可能会读研深造,而且在回答如果有转正机会是否会留下来时又踩雷了,面试结束后的半小时内我便收到了拒信。
因为那段时间确实感觉自己忙不过来了所以想要选择签个中介,帮助选校和准备材料,指南者给我第一印象就是挺专业的,包括官网和指南者选校助手上的各种申请信息,特别是案例库,当时择校的时候老师带我看了很多同等背景的录取案例,也在一直鼓励我,说我的背景其实很有机会,初步定了个较有梯度的申请方案。
后面的申请过程也中,申请邮箱自己所有,申请账号密码也知晓,一些重要的邮件也由自己发送,后面经常听到一些别的中介的瓜,什么邮箱和申请账号学生不知道密码,漏申错申等等,在这方面感觉指南者还是做的挺好的,全程透明。
大三暑假没有实习的我便又开始了雅思的学习,整个七月感觉自己天天在酬勤,因为想要在9月前出分,赶上第一批的申请,我刷了很多题,背了很多素材,学了一个月后我又上了考场,因为阅读和听力的小进步,总分来到了band 6。
回到学校后我继续了备考,这一次我打算把节奏慢下来,又学了一个月后还是六分,反而没准备的口语却考了6.5。我意识到已经到瓶颈了。
认真分析后,发现之前做阅读因为反复的读文章读题,导致阅读速度提不上去,每次都有几道题写不完;听力感觉还行,坚持每天练保存听感,认真的总结应该能提上去;写作我直接放弃了,不像浪费时间;口语我也转换思路,没有准备素材进行背诵,反而是每天进行“英语脑”的训练,培养思维。
在此之后花了十几天从学了语法,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划分句子结构,着重提高自己的阅读精度,最后在11月终于出分了(低配6.5也是6.5)。
被港理工拒绝,但录上港大了!
这个申请季唯一的遗憾应该就是雅思出分太晚了,记得在出分前我要申的港中文和港科的项目就已经发了很多offer了(虽然我这烂背景一开就申也不一定有offer),但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我HKU一开就申了,整体时间线:24.10.25申请——24.10.29提交材料——24.11.15笔面邀请——24.12.11笔面——24.12.23推研——25.1.11 offer。
说来也是巧,当时考研刚结束和朋友在ktv唱歌,那时都很晚了打开手机看到妈妈在询问我港大有没有消息,看到申请群里很多未读消息,打开邮箱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说实话当时面完港大心理没底,感觉面试发挥一般很怕被拒,再加上被港理工IT拒绝,所以我那段时间又在准备加申,搞各种材料,感觉很焦虑压力很大。
包括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准备雅思,没时间也没心情干其他事,所以最好还是9月之前语言出分,之后就可以出去实习或者干其他事情了,25fall港校的bar是非常的高,在加上rolling制录取,所以后续要申请港校的同学一定要尽早申请。
在收到香港大学正式offer的前两天,我收到了南洋理工大学blockchain的推研,没想到会来这么快,两个项目总体花销差不多,但前者相较于后者,留服认证更稳,不会被央国企卡专业,同时12月毕业能参加两年秋招也减缓了“入学及秋招”的压力。虽然对于我而言学什么专业无所谓,但综合考虑后,还是选择了更适合我的香港大学。
今天交完留位费,我的申请季也算是正式结束了,我的心情既轻松又紧张。轻松的是,经过数月的准备和等待,终于可以放下那些申请材料和焦虑的情绪;紧张的是,我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未知的挑战和机遇。
在申请季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努力坚持。每一次修改文书,备考雅思,准备面试,都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成功并非终点,失败亦非致命,唯有勇气才是永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