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危险应急部检验员
密尔克卫化工供应链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事业部操作
2024年“天正设计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基于多尺度计算及人工智能的乙醇-水微观结构与酒性质的构效关系研究
多元低共熔溶剂可循环分离回收废旧锂电池有价金属
含乙醇胺三元低共熔溶剂吸收CO2的研究CO2 Absorption by Ethanolamine-Based Ternary Deep Eutectic Solvents
论文《含乙醇胺三元低共熔溶剂吸收CO2的研究CO2 Absorption by Ethanolamine-Based Ternary Deep Eutectic Solvents》
专利《一种基于DFT理论的醇水团簇的结构模拟方法》
那天傍晚,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夕阳的暖光轻柔地洒在校园的小道上,像是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闪耀的金纱。我一如往常,背着书包悠悠地往宿舍走去。走着走着,突然想起老师布置要填的个人规划书,便顺手掏出手机填写起来。
没花多少时间,规划书就潦草地填完了。可填完之后,“我的未来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却像一颗重重的石子,“咚”的一声掉进我原本平静的心湖,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还记得高考结束的时候,我满心以为自己已经找准了前行的方向,到达了努力的终点。谁能想到,随着大学生活一点点展开,我才慢慢发现,人生的道路竟然有这么长,这么多岔口,选择远不止那一条。
留学才不是为了拿张文凭
大一的时候,刚刚经历高考的我,感觉一下子从那种紧张到让人窒息的学习生活里挣脱了出来。进了大学,我还想着终于能松口气了,谁知道,在无机化学课上就遭遇了滑铁卢。高中那会儿我没选化学,合格考的时候那些知识点都是临时抱佛脚背的,考完就全忘光了。
所以面对大一的无机化学,同学们靠着高中的基础学起来轻轻松松,我却学得特别费劲。再加上那时候我也没太把学习当回事儿,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社团活动上,绩点自然就不怎么好看。第一学期结束,我的平均分才79左右,这跟我之前对自己的期望差了一大截,不过当时我也没太往心里去。
大二的一个晚上,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学校组织了一场线上留学经验分享会,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坐在宿舍的电脑前,准备听听看。屏幕里,几位已经成功留学的学姐学长,正兴致勃勃地分享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光,兴奋又满足,讲述着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吐槽火车飞机老是晚点,差点被迫露宿街头,食堂的菜又贵又难吃,期末周的日子难熬得像在地狱,但也分享了怎么克服语言障碍,怎么适应全新的环境,紧张的学习之余,周末大家在厨房边学边做一顿大餐,趁着假期去周边国家到处旅游。他们说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在我眼前慢慢打开。
(听讲座时记录的简略笔记)
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原来留学可不只是为了拿张文凭,这分明是一个提升自己、开阔眼界的绝佳机会啊!”就在那个瞬间,留学的梦想,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悄悄地在我心里种下了。分享会结束后,我对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终于意识到绩点有多重要。看着大一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心里一阵难受。这80分不到的均分,在竞争那么激烈的留学申请里,根本就不够看。
后悔也没用了,我咬咬牙,下定决心要重新好好学。平时上课我不敢摸鱼了,到期中期末那段时间,我就天天和图书馆约会。不停地研究课件、复习笔记、整理知识点,直到图书馆响起“回家”的音乐,我才享受着幽静的校园走回寝室,顺路再买根热气腾腾的火腿肠。虽然累,但每解开一道难题,那种满满的成就感,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留学的决心。
(夜里的教学楼)
与此同时,我在网上搜罗着各种留学相关的信息。到了大三,我接触到了“指南者”这个平台。听老师一介绍,我才明白,原来在留学申请里,软背景也特别关键。像是实习经历、科研项目、竞赛获奖这些,都能给申请加分不少。
从那以后,我就到处找机会,参加了两个大创项目,报名参加化工设计大赛,还利用假期去找实习。这方面我起步比别人晚,好多事情一下子都堆到了一块儿,时间特别紧张。不过还好,我咬着牙坚持下来了,最后也迎来了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第一次参加入职培训)
从临时组队到拿下全国奖项
大三寒假,我一心想着参加些比赛提升自己,就开始四处搜罗化工专业那些知名且含金量高的竞赛,准备报名“大显身手”。可谁能想到,化工学院早在大三上学期期末就启动了化工设计竞赛的报名工作,而我因为学院之间的信息差,对此全然不知。一直到大三下学期初,我偶然从同学口中得知,早在假期前参赛团队就已经组好队,还利用整个寒假进行学习准备了。
(入学时老师的竞赛分享)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得我措手不及。但我实在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赶紧和朋友去找老师,询问有没有通融的办法。幸运的是,老师回复说,要是我们能在一周内找齐五个队友,就把我们加进参赛名单。听到这话,我们立马行动起来,在班里四处打听,寻找那些有意愿且认真负责的同学。很快,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了我们。虽说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竞赛,但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坚信只要拼尽全力,肯定能弥补时间上的差距。
组队汇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他团队都已经熟练掌握了Aspen、CAD等必备软件的操作技能,而我们几乎是从零起步。没办法,为了尽快赶上进度,我们一边疯狂查阅资料,一边向老师虚心请教,不断修正流程里的错误,完善文档的撰写。
然而,从老师记录汇报成绩的评分表格上看,我们和其他队伍的差距还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下,真的特别感谢我们踏实能干、沉稳负责的组长,还有坚持不懈的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先定下一个小目标:完成设计,拿到及格分,这样至少能免掉大四上学期的毕业小设计。我们不贪心,就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进步。
化工设计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听说好多组因为课业压力太大选择了退赛。但我们互相打气,默默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每次遇到难题,大家都齐心协力,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到了最后阶段,上交材料的时间和期末考挨得特别近,期末考结束后紧接着又要提交两个计算、绘图、设计和手写工作量都超大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得那叫一个紧凑。
记得上交材料的前一天,我们刚熬了个通宵完成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CAD图的绘制中,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四点,终于完成了PID图,顺利提交了设计材料。那一刻,大家紧绷的神经总算放松下来,虽然累得不行,但心里的满足感无法形容。
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们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不过说实话,那时候我怕的甚至是我们做不到合格分。而得知我们进入上海市决赛要准备答辩时,那种喜悦简直难以言表。原本我们只是想参与比赛积累点经验,没想到还能进决赛答辩。我们迅速重新分配任务,在答辩前对图纸、文档、流程等材料进行补充完善。
同时,把精力重点放在了PPT展示上,我们在b站找了好多历届一等奖获得者的PPT和演讲视频,仔细研究、模仿、总结、学习,重新制作了一个内容详实、动画演示生动的PPT。登记入住酒店的时候,老师还夸我们的PPT做得好,说要是运气好点,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制作答辩ppt的流程动画)
经过反复的答辩练习,我们终于登上舞台展示设计成果。虽然最后只拿到了市二等奖、全国三等奖,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满心感激。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明白,成功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化工设计竞赛不仅让我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勇敢面对困难,更让我懂得了坚持和团队的力量。
(参赛选手证)
放弃北欧冲击帝国理工
刚开始准备留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绩点不高,这事儿就像块大石头,压得我心里沉甸甸的。我想来想去,觉得北欧那些小众国家或许是个机会。那边竞争没那么激烈,对我这种想留学的人来说,挺有吸引力。而且北欧国家教育不错,学费也不高,我还全靠着爸妈给钱,当然觉得北欧挺好。
后来,我到处搜集留学信息,对留学的了解越来越多。我明白了,想要有好学校上,就得把绩点提上去。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图书馆,听到放起“回家“才回去,期末的时候我干脆搬到通宵教室学,第二天没有考试就学到凌晨才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均分慢慢升到了85分以上。这时候,我感觉眼前一下子亮堂了,选择也变多了。
(非常幸运一次考过的雅思)
英国和新加坡开始频繁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英国那有好多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术氛围特别浓。我就想着,要是能在英国校园里逛逛,说不定还能感受感受那些大学者的气息。
新加坡也很棒,在亚洲教育方面特别突出,离中国又近。在那儿上学,估计说中文也有一半人能听懂。
美国我也考虑过,但美国研究生大多是两年制,学费和生活费太贵了,我估计是负担不起,只好先放弃这个念头。
所以我还是在英国和新加坡里选。在所有学校里,帝国理工学院是我最想去的,牛津剑桥我申请好像有点自不量力,帝国理工冲一冲应该还有点希望,属于我能达到的巅峰,况且这个学校名字很霸气。
不过去年qs排名更新,看到帝国理工冲到第二,我心里又犯嘀咕,觉得自己85分以上还是太悬。我一边劝自己死心一边又天天待在教学楼学到被保安赶走,想着不管怎么样,均分再高一点,希望也就多一点。
至于比较稳的NUS和UCL,我选不出、也不想选。最后大四上学期开成绩单的时候,我的成绩跃到了88分以上,这下我又自觉有了希望,重新心心念念帝国理工了。
(各科笔记)
新国立和UCL我都不选
我所有学校都是一起申请的,而且基本上开放申请我就投递了,事后我发现:应该先投递稳的和冲刺的,这样要是有offer来,保底的也就不用投递了。但提交申请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没底,怕NUS和UCL都不要我,又怕申请老师说的保底校也不要我。毕竟申研不像高考只看分数线,我觉得一切都说不准。
想不到投递申请完没过两天,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就来了。我对曼大了解不算多,但也知道它在学术方面挺厉害。申请老师之前说,曼大是个保底选项,但我觉得要是其他申请都黄了,去曼大读书也挺好。这第一封offer算是给了我一点安慰,不过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有一天,和我一起申请NUS的朋友告诉我,凌晨12点会出第一轮录取结果,那天晚上等待的时间可太难熬了,每一秒都过得特别慢,我紧张得不行。等了一会儿,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就直接睡觉了,打算第二天早上再看结果。第二天早上看到录取邮件的时候,我心里挺高兴。很快,UCL的offer也发来了。
申请前期哪些专业优先级更高?手握多个offer不知怎么选?对于留学生们来说,是不是非常害怕选错学校呢?
新国立和UCL,我之前估计自己能拿到这两所学校的offer,结果真拿到了,我既开心又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个。新国立要求12月10号之前交留位费,可我估计帝国理工的结果最早要12月才出。
这就意味着,我得尽快在新国立和UCL之间做选择,我纠结得不行,列表格对比这两所学校的留学体验、实习就业机会和开销,又四处询问老师、同学和网友的看法。所幸这纠结的日子没过太久,倒不是因为我做出了决定,而是第三个选择出现了。
11月29号凌晨两点,收到帝国理工offer的那个晚上,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当时我正和舍友坐在一起追美剧,所以凌晨两点还没睡。突然手机提示有新邮件,鬼使神差地,或者是幻想吧,我就觉得那是帝国理工的offer,虽然我上次和上上次那么想的时候都发现是帝国理工的小广告。我还是尊重了我的幻想,暂停视频对舍友说“等我一下”,低头一看,引入眼帘的就是“You have been made a conditional offer…”。
(IC 的 offer)
Offer来了!那一刻,我激动得心跳加速,手都在抖。我立马告诉舍友们这个好消息,还好她们都没睡,否则我都怕自己忍不住把她们摇醒了说。第二天,我们还出去吃了顿大餐庆祝,吃完才想起来发给申请老师和爸妈分享这个好消息。我妈让我赶紧打工去赚学费,我爸说让我负责好好读书,可以的话我肯定还是想两手抓的啦。
现在回头看这段留学申请的经历,真是感慨万千。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努力,都让我走到了今天。留学不只是换个国家读书,仅仅是申研的这条路上就让我结交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认识了更强大的自己。
学弟学妹们,特别想告诉你们,无论你们有什么目标,别因为害怕失败、觉得自己不够好,就选择不开始。一开始的时候我连均分都只有79(其实已经四舍五入往高了说),现在也拿到梦校的offer了,虽然一路上手忙脚乱的,但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