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近几年,不论是国内毕业生还是海外留学生,都开始扎堆考公、考编。
根据《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海外留学生毕业规划首选”一项,17.73%的留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有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
因此,他们把心动变成行动。全球知名咨询机构IPSOS近期发布的《2023-2024年海外留学趋势报告》中指出:回国就业的80万留学生有21%进入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25%进入了国企。
也就是说,回国留学生中接近半数都端起了“铁饭碗”,这种现象直观地反映了当前留学群体就业观念上的转变——以前的我不屑一顾,现在的我高攀不起。
“英硕毕业第二个月,我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
“先工作两年再回国是对留子最大的骗局......”
“海本海硕,秋招拿的offer拉满最多浅碰10K,这年头牛马找个棚都是漏风的!”
这不,越来越多的海外名校毕业生一头扎进区县、乡镇、街道办事处:
哈佛硕士被录用为杭州余杭区教育局管理岗科员:
斯坦福博士入职乡镇机关单位:
墨大硕士录取五线城市乡镇事业编:
连世界名校留学生都纷纷回国开“卷”考公考编,究竟是学历贬值、还是就业变难?最新的选调政策似乎还在缩紧留学生的报考范围?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体制内赛道,英澳留学生还有优势吗?
选调收紧≠此路不通
去年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都陆续公布了自己的选调政策。
(1)广东在《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将哈佛、斯坦福等近60所海外高校排除在外,仅限部分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
(2)山东在2025年度选调生公告中删除了“面向国外高校毕业生”的表述;
(3)北京在《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公告》中明确,定向选调不再招录留学生,“优培计划”则新增要求,留学生本科也需就读于国内限定高校(学科);
(4)此外,山西省的定向选调范围在2022年首次面向境外94所院校,2023年缩减至不足70所,2024年起不再招录境外院校毕业生。
就连最新公布的2025山东青岛选调第一批面向名单中也不再有海外院校的身影,难道体制内大门终将对留学生关闭?
答案是否定的。
以上海市2024年度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为例,其中英国毕业生有10人,6人毕业于澳大利亚的大学,而且全部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人;
格拉斯哥大学:2人;
南安普顿大学2人;
埃克塞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各1人。
墨尔本大学3人;
悉尼大学2人;
新南威尔士大学1人。
在指南君看来,体制内并非全面拒绝留学生,而是拒绝那些“水学历”、“留学混子”,不夸张地说,具备真才实学的留学生在体制内机会反而更多。
英澳硕士丝滑进体制?
既然选调无门,那么留学生进体制还有哪些机会呢?
01 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
在2024国考通知中,商务部、外交部等涉外部门30%的岗位标注“优先考虑留学背景”,后续实际录用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
商务部共录用42人,其中留学生11人,占比26%,相较2021年的22%增长了4%。
无独有偶,深圳市事业单位2023年招聘中,要求“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岗位占25%,留学生录用率较本土毕业生高9.7%。
02 国央企
最近各大央企、国企都陆续公示了2024毕业生的拟录用名单,常年稳居中国500强前三的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它们的名单也通常会被大家看作国企、央企录取的风向标。
国家电网:2024首批录用留学生320人,英国留学生最多,共133人;澳大利亚第二,共55人;香港留学生紧跟其后,共54人。
中石油:2024年总部校招拟录用及递补共45人,985院校27人,211院校4人,双一流院校1人,来自境外高校的被总部录取13人,占比28%。13位留学生,4名来自英国,4名来自香港。
中石化:2024年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录用海外高校34人。美英港学生最多,其中美国留学生12人,英国留学生8人,香港留学生4人。
从已曝光的拟录用名单我们也能发现,综合软科世界排名以及QS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对英澳院校的留学生来说是实在的利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2025QS世界排名中,英国有众多高校位居前100。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常年位列QS世界前十。在四大排名中,英国也有8所大学同时进入世界前百;同样地,澳八大在QS排名等榜单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在四大排名中,也有5所澳大利亚大学进入世界前百。
综上看来,英澳院校的留学生在就业时完全能够凭借学校的排名优势获得更多机会。
当然,名单中也出现了很多非前百院校,这也侧面证明了排名并非是招聘的唯一标准,专业排名、个人能力也是是获得录取的关键。同时,所有录用者最低学历为硕士,可见硕士学位已然成为了进入国企、央企的学历标配。
事实上,体制内并非质疑留学生,而是质疑那些“镀金式”的留学经历,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绽放光彩,为体制内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思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