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从悉尼大学到帝国理工,我花了整整五年,从QS18到世界第二,我靠暑期实习进了IC
指南者留学 2025年02月20日
阅读量:1050

 

 

 

学员背景
J同学
本科背景
悉尼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设计
GPA:
78
语言成绩:
/
录取院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7
录取时间:
2025-01-06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09
录取时间:
2025-01-08
帝国理工学院岩土与地质工程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1-09
录取时间:
2025-01-09
主要经历
 
科研项目

假期研究实习项目(BIM方向)(奖学金4000 AUD & 成果发表到JCR Q2期刊)

 
实习

某建筑设计院结构设计实习生

 

某勘察设计院岩土工程实习生

 
     

 

 

 

回顾我的留学之路,满是希望、困惑与成长印记。现在依然能够记得当时少年,初次背上行囊远行,去往九千公里之外的异乡。眼中混杂有兴奋与不安,身后掩藏的是父母的期许与担忧。

 

而我现在所拥有的看似偶然,实则源于点滴积累的努力。兜兜转转,整个旅程并非独自冒险,而是一个与自我对话的旅程。起起落落,在规划中学会掌舵,在变化中咬牙坚持,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一场从高中到悉尼的土木梦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高中时期,我就已经决定将来要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相关工作。这一决定或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又或许是源自我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当时我时常通过公众号文章了解行业故事和从业者的心得,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去观察一些复杂美丽的建筑结构。这些让我从小便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那个时候,我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并且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当我拿到悉尼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那一刻的欣喜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不仅仅是新阶段的开始,更是自我成长与专业探索的关键时期。在开学前,我就会利用学校开放日之类的活动去向学长和学姐取经,了解大学中的学习环节和日常生活。

 

由于澳洲的大学普遍在2月春季入学,我就有了半年时间去进行充分的准备。我学习了一些与土木工程相关的软件和知识,包括AutoCAD、Revit等基础的工程设计工具的操作。这些软件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工具,提前掌握它们不仅能够让我在大学课程中更快地上手,也让我对工程实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也学习了Word和Excel这种通用的工作效率软件。因为我提前了解到在本科课程中经常会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所以我就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了如何使用Word进行简单的文档排版和如何使用EndNote这种文献管理软件在文档中添加引用。

 

由于编程语言并不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工具,大部分复杂的计算内容用Excel就可以实现,所以我也学习了如何用Excel来处理数据,其中包括通过使用VBA来编辑Macro,并以此来提高计算效率。

 

 

除了学习方面,我还对大学五年的整体规划做了一个大致的安排。基于悉尼大学的课程体系,我将自己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学年。

 

比如,在前两年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沟通和语言能力;在第三年尝试去寻找实习机会;在最后两年集中精力提升学术能力和申请科研项目,为未来的研究生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准备。每个假期,我也为自己安排了具体的计划,比如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实习或技能培训。

 

现在回想起来,高中时期的这段提前准备,不仅帮助我在大学学习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能够更快地适应课程要求,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些宝贵的机会,比如参与暑期科研项目和实习。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确信,提前规划和主动准备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从高中到大学的这段转变让我明白,职业生涯的起点不仅仅是从正式的工作开始,而是从你第一次为之努力的那一刻起。而对于我来说,这一刻始于高中时的那份坚定与热情。

 

五年大学=一半混乱+一半迷茫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20年是我大学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疫情突如其来、改变一切的一年。原本,我满怀期待地计划着在悉尼大学的第一年,体验全新的校园生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逐步适应这个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这些计划在疫情的冲击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线上学习模式。

 

由于出行受限,我不得不通过复杂的渠道才能参与网课。在网课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和教授的教育模式都是混乱的,对于我这个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适应这种挑战更加困难。从课堂互动到实验实践,再到与同学们的交流协作,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通过屏幕完成,失去了面对面的真实感和即时性。

 

 

不仅如此,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自律性较弱,在家学习常常被各种干扰分散注意力。疫情期间,缺乏固定的学习环境和明确的日程安排,使我的学业一度陷入低谷。原本计划好的社团活动、学术讲座以及实地实践的机会都被迫取消,我感到既失落又迷茫。这种状况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是多么的重要。

 

五年的大学生活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疫情的阴影下度过的。我能够很真实的体会到我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一些重要的课程内容因为缺乏实践而显得抽象,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这样注重实操和实地体验的专业,无法亲手操作设备或参与相关项目都让我对学习知识产生了“雾中花,水中月”的感觉。

 

临近毕业幸运完成实习项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历时两年多,我终于回到了悉尼校园。这次重返学校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面对面的课堂、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以及亲身参与实验和项目的经历。我深知自己已经错失了许多体验,因此,我决心尽可能弥补这些遗憾,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为自己的未来积累更多资本。

 

 

重回校园后,我开始关注学校发布的各类信息,尤其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的活动和机会。这些邮件成为了我获取实习、科研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比如说,在一封平白无奇的邮件中,我发现了悉尼大学暑期研究实习项目的招募信息。这个项目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深入学术研究的机会,还提供丰富的奖学金。

 

申请研究实习项目的过程并不轻松,从撰写申请材料到准备面试,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项目中,我与另外一个临近毕业的组员合作针对复杂异形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和结构分析。

 

 

由于我当时处于大学三年级,还没有掌握钢结构分析,我就主动提出利用我有建筑设计双学位的优势,来承担起三维建模的任务。最后通过我们两个共同的努力和课题导师的指导,成功完成了这个实习项目,并在学术期刊上成功发表。当我的名字出现在期刊的网页上时,内心满满都是喜悦。

 

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前,我习惯于追求标准答案,而通过参与科研,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解法,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及在我接触到一个陌生的领域的时候,我也学会了如何去了解和学习,并且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放弃新二所奔赴帝国理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直以来,我都习惯于提前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在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中,这一习惯为我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在毕业一年半前,我便联系了指南者留学,希望借助他们的经验为我的申请之路增添更多保障。

 

选择留学机构的原因很简单:时间和效率。留学申请涉及文书准备、材料递交、申请节点跟踪等多个环节,而这些任务不仅繁琐且时间紧迫。通过与指南者申请老师的合作,我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业和实习上,同时确保申请流程得以顺利推进。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此前在大学期间积累经验和提前规划的重要性。每一次科研经历、实习项目、甚至是课外活动,都为我的申请材料增色不少。指南者的老师在文书撰写中,将我这些经历巧妙地融入到个人陈述和推荐信中,使得我的申请更加具有说服力。

 

 

我申请的学校主要集中在英联邦国家。这些学校的学术声誉,学制和强劲的工科优势与我的职业目标和规划高度契合。由于对自己的成绩和背景有清晰的评估,我的申请策略也非常明确:

 

首选帝国理工作为我梦想中的学校,其工程专业严谨、精细的课程设置以及顶尖的研究、行业资源让我向往已久。

 

 

虽然申请时我也曾一度怀疑自己的资格够不够,但在提交申请后的一个月,我收到了校方的邮件:"I am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of the successful outcome of your application … within the next two weeks" 当时,我简直难以置信,甚至怀疑是不是邮件发错了。确认无误后,那一刻的欣喜和满足感至今难以忘怀。

 

 

随着帝国理工的录取结果确定,我缴纳了留位费,并打算将注意力转向学术准备来保证自己能满足录取对二等一荣誉学位的要求。又过去了3个月后,我收到了新加坡的两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尽管它们同样优秀,但由于我已经决定前往帝国理工,所以并未改变原计划。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愈发感受到过去积累的重要性。无论是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还是疫情后的努力追赶,这些都为我的留学申请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尤其是在准备面试和文书时,我能够从容地梳理自己的经历,清晰地表达我的目标和规划。这种从容的背后,是多年来对机会的把握和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

 

申请结束后,我也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更多的思考:无论面对怎样的不确定性,提前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始终是应对挑战的关键。这让我明白,人生中很多看似意外的成功,实际上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如今,我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这份从容和自信,将伴随着我迎接接下来的每一个挑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终为始,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心态。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奠定基础的过程。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让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加自信和从容。这种心态让我在完成本科阶段后,能够带着更多的期待和从容,迈向人生的新篇章。

 

END

 

 
 
 
 
 
 
 
 
 
 
 
 
老师
我是 的搭档
联系我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