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手机快捷登录
+86
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登录遇到问题
网站导航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从晓庄师范到港大,我一直在对抗自卑,双非均分90,成功斩获港大、KCL、爱丁堡
指南者留学 2025年04月04日
阅读量:1390

学员背景
N同学
本科背景
南京晓庄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GPA:
90/100
语言成绩:
雅思6.0
录取院校
爱丁堡大学教育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14
录取时间:
2025-03-26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STEM教育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06
录取时间:
2024-11-14
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09
录取时间:
2024-10-10
主要经历
科研经历:

基于生命体征和行为检测的某某监控系统研究

基于xx算法的人群实时监测系统

“科技筑梦 快乐成长”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第二十一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专利、论文若干

实习经历: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市场部 华东推广助理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实习教师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翠屏山校区)

初中信息技术 见习教师

学生工作:

班级班长

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 主席

人工智能社 社长

     

大二下学期,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不前。

作为双非院校的学生,本科院校没有研究生点,这份学历的“先天不足”总像根刺扎在心里。

对于我们本校的学生来说,考研是提升学历唯一的选择,可面对居高不下的报录比,我犹如困在玻璃罩里的蚂蚁,明明看见前路的光亮,四周却布满无形的竞争压力。

直到听闻院里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有位学姐申上了香港大学!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学姐,她告诉我,大一时认识了一位留学归来的前辈,受其启发,她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并开始了解留学的优势:一年的学制高效紧凑,国际视野能打开新格局,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也能跃升。

和学姐的交流中让我意识到,考研并非提升学历的唯一途径,或许我也可以试试换个赛道,探索留学的可能。

他们说:双非录取港大是幻想?

选择留学中介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市面上机构鱼龙混杂,有的打着"保录名校"的幌子吸引眼球,有的听说我的本科院校便直接摇头,断言港大"希望渺茫"。

父母托人四处打听时,得知同事家孩子通过指南者留学圆梦港大,且对机构老师赞不绝口,夸他们既专业又细心。

这消息让我开始留意这家机构,翻遍指南者的公众号推文,发现案例展示详尽得令人咋舌:双非学生如何量身定制背景提升方案,文书如何精准突出个人特质。

那些真实的逆袭故事,让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可能的未来。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签约的,是和指南者顾问的初次沟通。记得那天父母特意请假陪同,可他们对留学完全是个"门外汉",问题带着质朴的疑惑:"留学要多少钱呀?""出去留学要多久呀?"

接待我们的王老师始终保持着专业耐心,她先给我们科普了留学申请的基本流程,又调出后台数据库,现场展示香港的院校中我可以申请的专业并讲解。

父母一开始只想申请香港的院校,但由于香港的院校和专业有限,王老师顺势介绍起英国留学的优势,并打开了指南者的英国选校助手。

输入我的本科院校、GPA以及申请方向后,系统迅速匹配出我可申请的英国院校列表。

看着屏幕上清晰呈现的院校信息,再结合王老师对专业排名、申请成功率的详细解读,我们当场决定英国和中国香港联申。

这次沟通不仅让我看到了指南者的专业实力,更感受到他们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的真诚。

我说:双非学子亦能触摸星辰

offer季的心情如同过山车般起伏跌宕,我的申请历程堪称一波三折。

2024年9月14日,我郑重递交了首份爱丁堡大学申请,双非院校的背景如同隐形的枷锁,让初入申请季的我总带着几分"先天不足"的忐忑。

直至10月10日,南安普顿大学的offer如秋日暖阳般降临,这份提交次日便收到的肯定,让申请季伊始的我信心倍增。

11月6日提交KCL申请后,仅隔8天便收到offer,作为QS前50的院校,这对双非背景的我无疑是重大突破。

谁料命运总爱在人最志得意满时转个弯——收到KCL offer的次日,UCL的拒信便如冷水浇头。

这所我用来冲刺的梦校虽然拒信在预料之中,却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此后整整4个月,邮箱寂静得能听见回声。

那漫长的静默期里,焦虑如同野草般疯长。

每当夜深人静时,自我怀疑便会跳出来作祟:是不是双非的身份注定够不到更好的平台?那些挑灯夜战的刷题时刻以及满满的项目经历,是否终究敌不过出身的限制?

这时,指南者的老师们总会适时发来鼓励的话语,申请顾问更是送来小礼物,申请主导师细致跟进每所学校的审理进度,帮我调整心态。

直到次年3月的某个下午,我正与学妹分享竞赛心得,手机突然震动——港大的offer邮件静静躺在通知栏。

我提前了解过这个项目没收到回复基本等于婉拒,只有收到offer才会有邮件通知。

我颤抖着点开邮件,"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的字样让心跳骤然加速。

截图发到指南者群,"我没看错吧?"的忐忑刚发出,老师们的祝福便接踵而至。

我真的拿到了港大的offer!原来双非学生也能触摸星辰,而这段曲折的申请路,因有指南者的温暖相伴,变得不再孤单。

在收到港大offer的8天后,沉寂已久的爱丁堡大学也发来了offer。这份姗姗来迟的肯定,如同锦上添花,为我的自我认同又注入了一份动力。

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但最终的收获让我深感一切努力都未曾被辜负,申请季的曲折终化作成长的阶梯。

申请路上,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作为双非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申请季中我能收获这些名校offer,我将其归因于“硬核成果+精准规划”的双重赋能

大二时,我有幸加入我们学校教授的项目组,在竞赛与科研项目中积累了不少成果,但这些成果多集中于纯技术领域,与教育场景的联结尚显不足。

直到与指南者合作,大三签约后,规划老师结合我的专业特性和申请方向,建议我聚焦“计算机+教育”的交叉领域,并列出重修课程清单以优化成绩单。

大三一年,我的GPA从86跃升至90,同时主动投身社区少儿编程服务,将代码逻辑转化为儿童创意工具;暑期更参与策划了“科技筑梦”夏令营,在学校进行机器人编程教学的同时开展江苏省城乡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的分析的调研。

这些实践不仅让我掌握技术落地的本领,更在申请中展现出用科技推动教育公平的深层价值。

而指南者的支持远不止方向指引。

申请主导师和文书老师深度挖掘我的教育情怀,将技术实践赋予人文温度,面向不同院校申请的不同专业时,老师也是和我强调了不同专业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针对教育学理学、教育技术、STEM教育三大方向定制差异化叙事。

老师们从材料清单到节点提醒,以精细化服务确保申请零失误。

当offer相继抵达,我深刻体会到:双非学生申请名校,比拼的不仅是软背景硬实力,更是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价值的破局思维。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选择靠谱的伙伴,能让努力产生指数级效应;而精准的实践规划,则能让平凡经历淬炼出非凡竞争力。

苦战雅思,语言学习没有捷径

 作为一名英语六级未通关的雅思小白,我的雅思备考之路堪称一部血泪史。

大三下学期初识雅思时,信心满满地报了学校附近的班课,却在第一次模考中被现实狠狠打脸——听力跟不上、阅读看不懂、口语磕磕巴巴,尤其是口语,同班同学已能流畅输出观点,我却连基础句式都组织得支离破碎。

暑假首考,5.5分的成绩单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口语5.0的分数更是直接浇灭申请港校的希望。

不甘心的我火速报名第二次考试,结果却惊人地“稳定”——总分和口语均原地踏步。

这时我才意识到,单纯刷题治标不治本,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更系统地攻坚。

十月份的第三次考试成为转折点。我在网上淘到一份雅思口语串题神器,四个万能故事覆盖Part2所有话题。但生搬硬套显然行不通,于是我对故事进行降级改造:把复杂句式简化为自己驾驭得了的结构,用基础词汇替换高级表达,甚至对着镜子反复演练表情管理。

这招果然奏效,口语从5.0到6.0,总分也突破6分,成功够到港大TDLL专业的申请线。

尽管最终未能冲刺6.5分,与部分港校项目擦肩而过,但这段雅思攻坚战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学习没有捷径,但科学的方法能让努力事半功倍。

对于即将踏上全英文授课之路的我而言,雅思备考的经历不仅是分数的积累,更是对持续精进精神的生动诠释。

深知未来学术之路道阻且长,我已将英语学习纳入长期规划——毕竟,用扎实的语言功底探索世界,才能让每一步都走得更有底气。

逆袭秘诀:稳住绩点,趁早规划

申请路上,硬实力是立身之本。我的绩点自大一至大三始终稳居前列,最终成为申请时的重要砝码。

优秀的软背景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我还记得大一大二时,学校社团联合校外机构推出的培训活动,我几乎场场不落。

从数据分析师到人工智能开发者,证书攒了一沓,后来才发现:不少证书只是“课程参与证明”,和“能力认证”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对申请教育类专业的同学来说,教师资格证是一个加分点,我的专业课恰好覆盖教资考试的核心内容,备考时直接省下一半力气,面试也顺利通关。这证书不仅实用,更是未来职业的敲门砖。

计算机竞赛的坑,我算是踩明白了。这类比赛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早规划是关键。大三时我想主攻“计算机+教育”的融合项目,但学校没有现成团队,只能把大二做的驾驶员监控系统改造成线上课堂专注度监测工具。

技术迁移虽巧妙,但比赛只拿到省三。更遗憾的是,大三的精力已被实习、申请分流,项目只能暂时搁置。

作为过来人,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大一大二可以多探索,低成本试错,但别盲目追求证书数量,优先选能提升技能的培训;大三要聚焦高含金量证书和竞赛,瞄准与专业强相关的方向精准发力。

此外,计算机项目可以尝试反内卷,与其扎堆热门赛道,不如结合专业做跨界创新,即使结果不完美,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加分项。

证书不是万能,但没有证书可能万万不能,关键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选择。

写在最后:

双非出身或许让你感到起点稍逊,但请记住,这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早规划、早签约,是我亲身经历总结的六字真言。

绩点要稳住,规划要趁早,软背景需精准——做到这些,双非的你也能在申请季书写逆袭佳话!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