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手机快捷登录
+86
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登录遇到问题
网站导航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双非冷门专业,你拿什么和985争?港大港中文,三申三中!
指南者留学 2025年04月14日
阅读量:1136

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师范)
GPA:
4.22/5
语言成绩:
托福88.0、六级520.0
录取院校
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3
录取时间:
2025-01-13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众历史学文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4-12-10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5-03-26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北京市某中学历史教学组实习教师

xx外国语中学+xx小学(北京)双减课程主讲老师 

xx文化研究所国际法助理

竞赛:

《清末民初教育变革下山西乡村士民的因应——基于xxxx的微观考察》 独立作者

《古运河文化终点:xxx》 独立作者

《“双减”背景下历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xxx中学系列课程为例》 作者

首师大历史学院学术成果征集比赛

“中华文物保护传承”国家志愿服务项目

“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师范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

学术成果征集一等奖

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奖

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二等奖

首师大校辩论赛季军

首都师范大学五四表彰优秀团员

首师大“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第四届i英语夏令营竞赛单元二等奖

首师大院新生赛冠军

     

“双非院校、师范专业、还是历史这种天坑......你拿什么和985卷王争?”

这是我收到的第2个中介背景评估时听到的话。但4个月后,我成了港大中国史研究首批录取的双非学生。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向,亲手改写自己的剧本,也让那些质疑的声音戛然而止。

哈喽宝子们!我是Wang学姐,本科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大学四年间,我穿梭在古籍馆、中学课堂和国际论坛之间。

整理过清末山西乡绅的日记,设计过“双减”政策下的历史游戏课。

录制过电视台的社会热点节目,也为UNESCO撰写过未来峰会项目宣传册。

所有人都说:“双非文科女就该踏踏实实找个铁饭碗。”

但大四的我,想用未来再赌一把——申请香港硕士。

实习中的跨界觉醒

大二在辩论队前辈的推荐下参与BRTV《向前一步》的录制并担任青年团嘉宾时,我意识到历史不该只停留在课本里。

从老字号转型到城市腾退案例,常驻嘉宾们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背后的历史脉络,他们用生动的表达和接地气的言语,让政策的历史变迁“活”成了解决方案,也告诉我文科生自有一片旷野。

UNESCO项目的冲击

在欧亚文化研究所实习时,我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妇女儿童奖提名文书。

当UNITWIN的项目通过我的宣传展现在国际舞台时,主管为我点亮了国际化的前路——而香港,是内陆的我离世界最近的火种。

学术研究的“蝴蝶效应”

研究乡绅日记时,我发现清末山西士民面对科举废除的挣扎,与当代青年面对教育转型的迷茫竟如此相似。

这篇被CPCI收录的论文让我顿悟:历史研究需要更广阔的坐标系,而香港中西交融的学术环境,正是破局之钥。

衡量利弊的抉择

大学期间出于学科热情与enfp的个性,我疯狂地参加实践活动,争取更优的课程成绩,较高的GPA和综测像是水到渠成,研究生继续走本校自动成为未来发展的首选。

直到与高中同学的无意间对话中了解到香港留学的路径,又认真咨询留学成功的亲学长,才恍然发现儿时向往的留学大门已悄然为我敞开。

我尝试与家长沟通,经过对职业规划、学术方向以及性价比角度的交流与考量,大四实习后下定决心赴港留学。

用“非典型”经历撕开港大门缝

文科生缺乏竞争力?其实,文科生的世界里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隐藏副本”,只不过,大多数人尚未察觉。

我并不想单纯地给大家讲述一个逆袭的热血故事,而是想与你分享:申请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是如何转化为我独特的反套路素材库。

在文科的领域里,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正是这些“软实力”,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将文科的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去寻找解决方案。文科生的潜力,远超想象!

选校策略“三明治法则”

顶层:港大中国历史研究

中间:港中文比较与公众历史、课程与教学

底层:浸会全球史

港大的黄金申请期,正赶上我大四最繁忙的多任务时期。八月底到十二月,我是中学实习、毕业论文选题、语言成绩(托福)、教资面试和申请材料准备五手抓。

我清晰地意识到多轨作战会使我从大头任务中难以抽身,但申请港校的时间线又需要实时更新,便找中介辅助我跟进细节。

在被3家中介PUA“冲港二保港五”后,我悟道香港申请是玄学,但姐有科学开挂法——指南者留学

我是自己了解到指南者机构,在与顾姗老师简单地线上沟通后,我选择更高效地线下交流。

八月下旬的某个雨天,我来到指南者base北京,顾姗老师把我邀请到沟通室,在系统上为我展示可行的择校方案。

她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逻辑的缜密性奠定此次择校顺利开展的基础,为签约加大分!后续她为我展示具体专业的过往申请成功案例以及申请时间、条件等细节。

相比于吊人口味、信息云里雾里的机构,指南者信息透明度与公开性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知道这个机构是靠数据说话,不是空口白牙

顾姗老师比较尊重我的个人意愿。我希望把申请的六个专业都押在港二的历史与教育学方向,她建议我五个方向放在港二,留一个保底的浸会

八月底,双方努力下选校机会顺利完成了。

三维度打造差异化人设

学术纵深:独立完成CPCI论文+2项科研课题,聚焦“微观史学”与教育近代化;

跨界能力:设计双减研学课并展开调研,获挑战杯二等奖;制作微课,构建多形态教学内容创作;

国际基因:主导UNESCO教席计划,让文化遗产数字化方案亮相国际。

九月是申请的主要阶段。顾老师和主申请老师为我规划好时间安排后,我就只需要考语言成绩,顺便填写以往的个人经历。

九月下旬,文书老师根据我的个人信息沟通出文书的初稿,九月底沟通完终稿,十一过后开始网申。

面试押宝名场面

港大教授提问:“结合你的科研经历,如何看待你论文中所撰写的社会文化史某某特点?”

我回忆起模拟面试时关于社会文化史特点的问答,脱口而出:“以晚清民初教育变革时期的底层绅士群体为例……

分别从社会结构中的关键地位、权力关系变动中的角色转型、乡村社会变迁、对政治演进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史重点考察的现代化转变和对长时段的传统思想的延续的特点……”

大约在十二月收到港中文CPH的offer,紧随其后收到港大CHS面试邀请,一月得到CHS推研,二月收到offer,三月港中文CI面试,三月底港中文offer

三次申请前后共经历两次面试,都是指南者为我进行模拟面试的辅导工作。

中国历史研究的模拟面试官是一位非常有经验和专业功底的学长,在此次模拟面试前市面上能看到的经验大多模板化套路化,于是我也只准备了模板问题的回答。

然而此次面试颠覆我的认知,学长根据我的自我介绍来进行差异化提问,并为我指出回答过程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项目上思考。

即便是“非名校”出身,但科研经历是属于我独一无二的武器。这一点使我大受启发,打破了我对面试的机构化思维,也使得我正视自己的科研经历,梳理思路,在真实面试前做足准备。

说句真心话:香港不爱“乖学生”

硬实力是门票,但别只刷分

港校卷王云集,GPA3.8是基础款。想突围?单纯依靠刷高分数远远不够,差异化才是加分项。

一定要精心雕琢属于自己的 “差异化名片”,或深度挖掘自身独特优势,或是在科研项目里展现非凡探索精神,或是社团活动中淬炼卓越的领导才能,唯有如此,方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海王策略”失效警告

不轻易迷信“多申几个总有中的”,目标专业最好呈梯度:2个冲刺,2个匹配,1个保底。

其实,“海王策略” 在如今的港校申请战场已然失效,港校招生官一眼便能看穿申请者的 “小心思”。

当我们锚定目标专业时,务必秉持精准策略,巧妙布局:精心挑选2个极具挑战的冲刺专业,大概是是你踮起脚尖努力触碰能实现的程度。

再确定2个与自身实力、兴趣精准匹配的稳妥专业,坚实稳健是申请的基本盘;最后,安排1个保底专业,为申请之路兜底护航。

有张有弛,方能在申请中抢占先机,顺利拿到心仪的offer。

面试学会“带节奏”

面试环节,别再机械地背诵官网资料,生硬地回答问题。是时候转变策略,学会巧妙“带节奏”!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我们专业?”时,千万别千篇一律地复述官网介绍。试试:“我对贵校的某某某方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某某教授的具体项目或论文成果。其实我去年做某某科研或某某实习时,也尝试过类似方法。”

这样回答,既展现了你对专业的深度了解,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自身优势,勾起面试官的好奇心。

教授大概率会追问:“哦?具体怎么做的?”此刻,你可以有条不紊地针对事先精心准备好的经历细节进行展开,从项目起始的问题洞察,到过程中的难点攻克,再到最终取得的亮眼成果,一一道来。

在面试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大幅提升脱颖而出的概率。

终章:赴港是未来学

其实以我的实力,是非常有可能保研的,因此很多人会问我:“放弃安稳,选择变数,赴港留学值不值得?”

我会举起在故宫角楼拍的那张照片:“你看,飞檐翘角能撑起六百年的风雨,是因为每一块瓦当都懂得借势发力。而香港,正是我找到的新支点。”

致所有正在跋涉的学弟学妹:

“真正的历史从不在舒适圈里书写,

当我把清代举子的日记装进行李箱时,

突然明白——

士大夫们颤抖着迎接新学堂的那年,

或许也见过同样的星光。”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