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发现孕期PM2.5暴露造成小鼠胎儿细胞和器官水平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
指南者留学 2023-05-19 14:48:05
阅读量:1243

 

 

 

 

 蔡宗苇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化学系讲座教授

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

 

 

News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化学系讲座教授、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厦门大学董继扬教授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超副研究员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孕期PM2.5暴露造成小鼠胎儿细胞和器官水平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

 

研究成果发表于综合性学术期刊《iScience》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综合性学术期刊《iScience》。

 

 

 01 

PM2.5

隐形的健康「杀手」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作为常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世卫组织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类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增加约15%。

 

浸大协作研究发现,怀孕时接触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能导致胎儿认知行为障碍以及多器官损伤。

 

利用质谱成像(Imaging Mass Spectrum,IMS)的空间组学技术,团队成员在接近细胞分辨率的层面上分析分子特性,观察不同器官的代谢物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而阐明PM2.5对胚胎代谢和发育的影响和机制。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理研究

 

 

 02 

器官之间的

代谢物相关性显著增强

 

研究人员将怀孕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触PM2.5,另一组则不接触。

 

 

研究人员将怀孕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触PM2.5,另一组则不接触。

 

接触PM2.5的小鼠胎儿中,大部分器官之间的代谢物相关性得到显著增强,表明小鼠胎儿体内的不同器官在环境变化时,原本不同的代谢过程和产物会趋于一致。

 

此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接触PM2.5使得心脏和肝脏以及心脏和小肠之间的代谢更为相似,而使得肝脏和胸腺之间的代谢更为不同。

 

 

► 在接触PM2.5的小鼠中,心脏和肝脏、心脏和小肠之间的代谢更为相似,肝脏和胸腺之间的代谢更为不同。

 

 03 

部分器官的代谢

更易受PM2.5影响

 

 

研究人员推测,小鼠胎儿通过代谢重编程,构建起了细胞间和器官间新的代谢稳态,并以此对应孕期接触PM2.5产生的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以健康组小鼠的器官作为参考,分析接触PM2.5的小鼠体内各器官代谢的受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接触PM2.5的小鼠体内的器官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代谢物含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且两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一致。

 

接触PM2.5对各器官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胸腺、肝脏、脑、海马结构、肺、心脏和肠。

 

 

 

器官受PM2.5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胸腺、肝脏、脑、海马结构、肺、心脏和肠。

 

 04 

PM2.5或使器官代谢失衡

 

 

 

 

为全面了解PM2.5对各器官内部代谢稳态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两种熵的分析,评估器官内代谢稳态的受扰动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接触PM2.5会引起小鼠胎儿各器官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这是PM2.5暴露诱发全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其它器官,胸腺的代谢改变最显著,其次是肝脏。

 

这意味着,接触PM2.5可能引起各器官代谢物相关性的破坏。另外,在接触PM2.5后,各器官内代谢的变化范围明显扩大,即一部分代谢物含量更加紊乱的现象另一部分代谢产物含量趋于一致的现象同时存在,表明代谢物间的调控失衡。

 

 

 

接触PM2.5会引起小鼠胎儿各器官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

 

 

 

 05 

PM2.5暴露

增加胚胎发育异常风险

 

 

 

 

 

研究发现,孕期PM2.5暴露造成小鼠胎儿细胞和器官水平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

 

PM2.5暴露显著减弱了心脏-肝脏以及心脏-肠之间的代谢特异性,增强了肝脏-胸腺之间的代谢特异性,并且脑、胸腺和脑部海马区在应对PM2.5暴露时具有最强的代谢协同性。

 

该研究提出了基于IMS数据的多尺度网络策略(iMS2Net),阐释了小鼠胚胎应对PM2.5暴露的多器官代谢协同反应,对进一步探究PM2.5等常见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能够启发有关环境污染物毒性新机制的研究。

 

 

 

环境与生物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

 

 

 

 

 

2013年7月,浸大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推荐,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多台新型检测仪器及装置

 

 

实验室结合浸大及内地合作实验室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面的多年研究经验及基础,建立以多组学、生物传感及成像为重点的生物分析平台,针对POPs的分析测试提出新原理、建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制新型检测仪器或装置,为提高国家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及履行国际公约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蔡宗苇教授担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国际研讨会,累计在全球知名国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逾600篇。

 

近年实验室更将研究聚焦环境污染、生命健康等普罗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包括揭示双酚S暴露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以及发现肠道微生物酶与结肠炎之间的关联等。

 

 

2022年,蔡宗苇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三氯生重新激活导致结肠炎机制。

 

 

 

老师
我是 的搭档
联系我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