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申请量破5万,难度赶超藤校!全球学霸在抢的港三新二,是“教育高地”/“内卷战场"
指南者留学 2025年08月25日
阅读量:1335

 

十年前,“清北复交毕业生集体赴美”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如今,这一趋势已悄然发生逆转。

 

过去这一年,美国留学政策的风向突变让许多国际学生措手不及。政策反复横跳,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国际生头顶。大大加剧了留学申请的焦虑,也释放出明确的信号:传统留学目的国对国际学生的态度正从“欢迎”转向“审慎”。

 

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部分家庭将目光投向政策更稳定的地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留学地区。

            

留学版图正经历重大变革

 

在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里,美国、英国一直是热门的留学目的地。在前五年,美国牢牢占据留学意向国家的榜首,吸引了不少中国学子前往。

 

而在后六年,英国凭借其较短的学制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取代美国成为最受意向留学人群欢迎的国家。

    

2015-2025年,意向留学人群的意向国家/地区排名 TOP10

 数据来源:新东方《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发展报告》

       

出人意料的是,2024年中国的赴美留学人数被印度反超,拱手让出长达15年的“留美第一大国”称号。不仅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过去十年的主流留学目的国,中国都正在失去第一生源国地位,让位于印度。

              

取代这些地区的则是留学新宠——亚洲。

  

中国香港因地理及性价比等优势,近几年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再次跻身意向留学国家/地区排名前三。甚至去香港读书太火,以至于目前去美国读藤校的条件拿来申请港大都有难度。

 

亚洲的国际教育真的好吗?升学路线到底有哪些优势?转向亚洲院校的怀抱,最终能收获和欧美留学一样的成果吗?

    

   

8月15日,由指南者留学主办的“新章・破圈・融合”留学行业研讨会上,汇聚了众多留学行业的专家、学者、院校代表以及从业者,共同探讨在全球教育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留学行业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

 

  

研讨会上,指南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纯凝进行了主题为“主流留学目的地数据趋势分析”的演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解构当下主流留学地区的最新趋势动态,针对以上的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一起来看~

               

留学回暖,亚洲地区强势崛起

      

虽然很多人都在唱衰留学,但从真实数据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内各大高校的留学人数正在快速反弹。北京、上海、南京这些高教重镇的985/211院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的留学人数大多比2023届涨了不少。

 

  

即便全国性的留学数据早已不公布,但从各大高校的就业报告里能看出明显变化,内地本科毕业生总量的持续攀升,为留学市场提供了坚实“蓄水池”。

         

       

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数量从2019年的不足400万增至2023年的近490万,而留学比例较高的群体集中在头部985/211院校。

 

  

24届毕业生中,多数高校留学人数呈显著增长态势:清华大学留学人数从23届的503人增至24届的672人,接近2009年699人的历史峰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校增长超100人;华南师范大学因港澳地区留学热度攀升,留学人数近乎翻倍。

 

   

这一增长背后,既有国内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的推动,也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化配置的需求。头部院校学生凭借更强的学术背景与规划意识,成为留学市场的核心力量。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留学目的地的分布正在重构。

         

      

英美这两个传统热门正在降温:美国研究生阶段的中国学生数量,2019年后一路下滑,2023年又跌了一波;英国在连续涨了几年后,2022年也开始往下走。反观亚洲,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却在逆势上涨。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这所学校因为有中外合作背景,以前超半数毕业生都去英国,但2023届去香港和新加坡的比例还只有7.7%和3.9%,到2024届就飙升到18.3%和6.6%。

    

         

此同时,港新院校也在积极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头部的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基本从2021/22学年开始每年都保持15%-20%的增幅,肉眼可见地在扩招。在指南者留学的平台上,港新地区一直是申请热门,申请总量高达5.2万份,远超英美澳的申请提交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说白了,大家越来越理性了。安全、省钱、学历认可度高,成了新的留学关键词。以前留学可能是为了“镀金”撑面子,现在更像“锻铁”。花可控的钱,学实用的东西,最后能实实在在帮到就业,这才是“留学”的核心诉求。

                    

港新申请“规则”悄悄浮现

         

2026Fall的留学申请季已提前进入高强度竞争阶段。尽管香港、新加坡等地区陆续发布招生扩张政策,但名额增加并未显著降低申请门槛,反而因全球申请人结构和路径变化,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在多个政策与现实因素叠加之下,申请者正在被动卷入国际教育流向的系统性重组。港新早已不再是所谓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全球高质量申请者聚焦的首发战场。

           

港新“捆绑申请”成常态

       

当下的申请留学,很少有人只盯一个地方,多国或多地区联申成为主流。多地区联申主要兴起于2020年前后,主要为对冲政策与地缘风险,应对名校竞争白热化。

        

        

从指南者申请数据看,近年多地区联申比例稳定,总体占比在六成上下。但联申在体量较小的地区尤为明显:我们新加坡申请群体中,80.7%同时申请了香港院校;香港申请群体中,50.8%也同时申请了新加坡。

 

   

这不难理解,毕竟这两个地方距离近、文化差异小,院校排名也都靠前,一起申能大大降低“全拒”的风险。就像找工作时多投几家公司,总能提高成功率。

              

港新地区竞争远超英澳

         

从指南者2025申请季中不同类型院校的录取与申请比率看,竞争度差异非常大。

      

       

比如G5院校的商科专业,以及港三院校文社科专业,申请成功率仅在20%左右。但英国除G5与王爱曼华布以外的其他QS前100院校申请成功率明显更高,基本都在七成以上。

 

 

整体来看,港新地区的申请竞争烈度显著高于英澳地区。这一差异也提示我们,地区选择需结合自身背景与竞争态势综合权衡。

 

简单说:港新更看重本科背景,高度关注本科院校层级,985/211优势明显,适合院校标签突出的申请者主攻。英澳学校选择更多,偏好也更多元,若院校背景不具优势但GPA优异,可适当增加英澳申请权重,以获取更优录取结果。

                

港新申请节奏持续前移

          

今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所顶尖高校,首次在同一申请季同步开启提前批轮次,正式将竞争主战场从常规批次推向更早的夏季申请阶段。

         

         

 

这也标志着一个关键转变:顶尖港校商学院的录取节奏正全面前移,提前批成为优质申请人竞争的主渠道。

 

  

汇总我们过去三个申请季各月份提交申请的占比分布可见,申请高峰呈现明显前置化趋势。2023申请季,递交高峰期集中于11月,而次年递交申请的比例仍占总量近30%。

 

  

但到2024与2025申请季,9月前递交的提前批申请占比显著提升,同时10月与11月形成双峰式申请潮。

 

 

这一趋势在2026年入学申请中进一步强化:港新院校全面提前开放时间。港大经管学院在今年2月就开放来夏令营申请,“港三新二”五校暑期都下场提前批招生,港理工更是在7月2日就全面开放常规申请。

 

招生节奏的持续前移,无疑,对申请者的时间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理工科申请大幅提升

      

20多年前,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房地产市场开始繁荣时,国际贸易和城市规划都属于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

而如今,新国立金融工程、港科大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录取率较2024年传统商科专业高出12%,与此同时,留学申请的热门科目悄悄转变,以技术为核心的新浪潮正在重塑高等教育。

       

            

2023年申请季,指南者平台上,理工科的申请占比还只有32.2%,到2025年已经冲到47.4%,快占一半了。

分地区看更夸张:新加坡的申请里,65%是理工科;香港稍低,但也有46%。反观英国,理工科和文社科、商科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差距明显。

           

          

为啥大家突然爱学理工科了?一方面,国家政策在往科技领域倾斜,相关岗位需求大;另一方面,现在算法和自动化越来越普及,文社科、商科的一些岗位正在被替代,学技术显然更“抗风险”。

 

加上亚洲院校的理工科实力本就不弱,比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工科全球排名常年靠前,自然成了留学首选。

                 

更多人选择入学新二所

       

在多地联申的组合策略中,一般而言,只要申请组合设定科研合理,拿2-4个录取是较为普遍的。而最终留学目的地的决定,也会给我们一些参考价值。

 

统计指南者平台上,2024与2025申请季中,同时拿到港三与新二院校录取同学的最终入学去向,我们发现新二略微领先,24届超50%选择新加坡院校,35%选择港三,25届这一趋势保持稳定。

        

          

通过对众多学生与家长的持续调研,我们发现影响其最终入学决策的核心因素集中于三点:院校排名、就业前景与留学费用。

 

 

此外,政策动态,比如签证、留居政策;以及留位费的高低以及后期退还政策等也会左右决策。

 

   

当下的留学早已不是盲目追欧美、为了“排名”而出国,特别是授课型硕士,更在意性价比、就业价值和风险控制,这也是香港、新加坡成为新宠的最根本原因,是留学群体对“教育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而内地本科毕业生的硕士留学市场,正从“单向奔赴欧美”转向“全球布局、亚洲聚焦”,“以需求为导向、以价值为核心”的留学逻辑,将始终是主线。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当你足够强大时,选择权才会真正掌握在你手中。最后,想问问你会考虑未来让孩子继续在亚洲留学吗?

 

 

END

 

 
 
 
 
 
 
 
 
 
 
 
 
老师
我是 的搭档
联系我
已为您分配留学咨询顾问老师 ,请等待顾问老师和您联系。
如需更换老师进行咨询,请联系客服
400-183-1832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