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C同学
本科背景
中山大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
GPA:3.8 雅思:7
录取学校(2022年秋季入学)
香港中文大学 广告学
申请时间:2021.10.19
录取时间:2022.01.19
香港中文大学 市场学理学硕士(CUHKSZ)
申请时间:2021.10.06
录取时间:2021.12.17
香港大学 市场营销
申请时间:2021.10.06
录取时间:2021.11.24
不同于大部分同学在大二大三就早早做好本科毕业后的规划,20年12月,在距离毕业不到半年之时,我仍坐在宿舍的电脑前,一边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边苦恼下一站的去向:
如果年末选调考试没能成功上岸,我是要继续备考来年省考,还是加入春招大队?然而这两个选项并没有哪一个能跳脱出来得到我的“青睐”,我不愿在没明确喜爱和适合的行业时为了不成为“家里蹲小组”的一员而找工作或考公考编。
此时,在因疫情备受压抑一年之后,“gap一年,申请研究生到外面看看学学”的想法在我心里萌生。思考清楚后,我便开始了留学申请的一系列准备。
01
雅思备考:“练习是最好的捷径”
五月份结束毕业论文答辩后,我将雅思备考提上日程。但因为忙于处理毕业相关事务,五六月份只断断续续进行了短时学习,收效甚微,我开始意识到“脱产”进行语言集中备考的重要性。
托正处于间隔年的福,我可以自由地安排、深度地利用时间学习语言,同时配合文书老师准备材料。在坚持每天备考6小时一个月后,首考顺利上7。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已有许多老师与高分屠鸭的同学分享了具体的做题方法,回顾复习历程,我有几点技巧之外的想法想分享给大家:
一是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上,充分练习便是最好的捷径。它能在你上考场时带来底气与安心感,对于报名费两千元一场的考试,我想“底气”是再重要不过了的。许多同学在开考前便开始担心需要二次报考,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你非常清楚自己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建议可以在寒暑假脱产集中备考,考前一个月最好能每天练习与复盘一套剑雅真题,保持对每个部分题型的熟悉度。(Writing部分可以大小作文轮流进行练习)
其次,应该在备考之初便明确自己更适合笔试还是机考。出分快慢与场数安排个人认为不是需要列入考虑的因素,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和测试在何种模式下自己的水平能得到最充分且稳定的发挥。比如我在电脑屏幕上长时间阅读英文文章会干扰专注度,所以即便机考再方便,我在备考初便坚定地选择笔试。
两种模式下做题习惯和技巧会有很大差别,备考途中的反复横跳会非常影响效率。选择笔试的同学应在最一开始便坚持纸质训练,选择机考则可以一开始便在电脑上训练highlight、note等功能。
三是在备考进行到半程时,应该尽快定下考试日期。在备考半程报名考试,一是可以大致预判自己准备充分的时间点,二是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压迫感,不至于在备考途中屡屡懈怠与拖拉。
最后,机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在个人英语基础允许的情况下,更建议将大家普遍认可的各科大师的经典课程视频先过一遍(如听力何琼、阅读刘洪波),这几位老师对雅思的研究相对更深、所教授方法技巧的可行性已获得更多同学的认证,在课程质量上更有保障。可以尝试在听课的同时自己进行要点的整理,课后配合剑雅真题进行练习,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做题套路。如若在此之后还有需要,可以总结在练习中发现的薄弱之处,找老师一对一解惑指导。
02
文书准备:“你最了解自己”
相比起我了解到的周边同学的真实经历,个人认为我的文书创作虽也是“呕心沥血”,但过程算是相对顺利,港校三申三中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较为成功地通过推荐信、CV以及PS向招生官展现了我的个人特质。在文书准备上我有几点看法非常想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提供到一些新思路。
个人认为逻辑以及素材是文书的“两座大山”。很多同学会认为我只需要给到文书老师流水账素材,如何去组合和呈现便是老师的工作。我想说的是,文书老师以往所积累的行文模版经验、语言功底固然重要,我们可以借力但绝不能依赖。
只有你最清楚你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你做出申请研究生这个决定进行了何种思考,你为何喜欢这个专业方向,你未来有何真正切实的打算,申请这个学校这个项目对你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有何种意义。
你需要从自身出发去理清和组合素材,在填写文书提纲时除简单记录外,更多地是需要表达你在所提及的经历中的思考与收获,你认为这部分素材能如何与其他素材进行组合,使得你的文书具有逻辑条理的同时又非常具有个性。而后文书老师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更专业的建议或想法。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特别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书乍一看好像通篇质量都很高,但似乎套在谁身上都可以”的问题。
我提交给文书老师的提纲有上万字,同时在文件中批注了个人关于行文思路的思考,不仅给了老师丰富的素材供选择,同时可以帮助老师思考文章应该采用何种逻辑组合会更贴近我本人的经历。
申请的前期我对比过几家机构的文书,指南者老师的语言功底在其中算比较突出。文书老师能帮你塑造一个漂亮的外壳,但当招生官老师打开这个外壳,他们期待去了解一个鲜活的你,希望你能展现出你鲜明的个人色彩和丰满的个人形象。在这一点上,唯有你最了解自己,也只有你能帮到自己。
在文书创作初期,个人认为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便是警惕RL、CV和PS之间素材的大段重复。以相似的语言重复介绍一段经历会浪费本就局限的可以展现自我的篇幅,同时有可能让招生官产生“你的经历比较单一”的印象。
而在文书成型后,建议可以麻烦已经拿到offer的同学或者有申请经历的师兄师姐帮忙看下文书。因为已经成功收获录取,他们对招生官可能偏爱的文书有一定的认知,同时他们并非创作者,可以较好地摆脱先入为主的影响。
我在文书二稿的阶段拜托了几位同学帮忙看文书,他们常能发现我与老师并没有注意到的点,给出中肯建议,之后我再与文书老师讨论着修改,最终呈现出满意的结果。
03
谈谈间隔年:
“gap year其实是一份人生之礼”
当时准备gap之后我开始在豆瓣间隔年小组浏览想要gap或已经是gapper的网友上传的帖子,发现有许多同龄人与我一样,处于因无法对自我形成清晰稳固的认知而难以确定短期或长期未来生活方向的状态,这种自我认同危机迫使他们期望通过间隔年这样一种形式去探索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
然而因与中国社会强不确定性规避和“求稳”的文化特征相悖,“间隔年”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社会论题,甚至被贴上“逃避享乐”、“自我放弃”、“浪费时间”等具有偏见色彩的标签。如若需要突破社会、家庭的层层藩篱,是间隔年的何种魅力、其所能带来的何种收获与意义吸引着这些青年去主动间隔?
我对此深感好奇,决心调整毕设选题,从青年成长的角度研究间隔年,同时考量自己是否要gap一年申请境外研究生。
在深度采访与编码分析后我发现,在摆脱程式化生活轨迹的束缚后,大部分青年选择在间隔之旅中探寻美景、寻求社交、参与志工,在与世界的交互和碰撞中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与加速自身社会化,最终实现了自我发展。受访者对间隔年的美好描述以及在此期间的收获感悟宽慰了我对gap原本抱有的焦虑,开始期待通过间隔年去探索自我与世界。
完成论文调研后,我重新认识了间隔年,下定决定gap并申请境外研究生,开始静下心思考自己可能选择的专业方向。与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反复跳槽,我更愿意在一开始先慢下来,找准赛道和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写下这篇分享帖子的前一天,我已经完成了港大新生注册手续。
回看我的间隔年,我在长达半年的全职实习中找到自己偏好的岗位方向、规划并实现了一场深度自由行、变得更加专注自我,不执着于以普世价值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何种模样。
我清楚许多同学都在努力规避不确定,期望能按部就班地生活,认为gap似乎是在同龄人竞争中失败的结果。然而在亲身经历一年之后,我意识到,在之前不曾停歇的十六年读书生涯、以及往后可能也难以停下的几十年工作生活之间,能充分规划好的gap year其实是一份人生之礼。
我们需要这样的一段时间来为自己“松绑”。如果你同一年前的我一样焦虑迷茫,不妨可以试试gap申请,给自己一个探索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机会。